雪村:我出名前的生活有谁知
工作碰壁,北大肄业生的生活不好过
赵英俊雪村雪村1969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他一出生就被送到吉林省辽源市的舅舅家寄养,在东北长到9岁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1988年,雪村考上了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修德语文学。在大学里,乐感极强的雪村狂热地迷上了音乐。入学一年后,个性十足的雪村渐渐对单调重复的校园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到社会上去独自闯荡。上大二的时候,雪村竟瞒着父母向学校申请退了学,开始了他历时11年的漫漫打拼路。
雪村应聘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那时恰逢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雪村所在的公司正好负责制作亚运会会歌《亚洲雄风》的卡拉ok版录像带。凭着超强的乐感,雪村渐渐成了为卡拉ok带打字幕的行家里手。可是,伴随着《亚洲雄风》卡拉ok带制作完成后,雪村也失业了。
而且,生活很快就对雪村的“年少轻狂”还以颜。自从丢掉第一份工作后,他再也没有到类似的既赚钱又感兴趣的工作了。为了生存,他很不情愿地去了《中国经营报》做翻译兼记者,但他在《中国经营报》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份工作他实在是不喜欢,就又去了《北京青年报》做实习记者。没多久又觉得工作枯燥乏
味,便又辞职了。一天,他听说一家台资公司正在北京办一个模特儿大赛,需要一个办事员,他忙跑去应聘。谁知老板要雪村做的是给参赛模特儿测量、抄录三围!尽管他起早贪黑干得十分卖力,哪知结算薪水的时候,老板只肯发给他96元钱。雪村一气之下就炒了老板的鱿鱼。
此时的雪村似乎已经习惯了“打工—失业”交替轮流的日子。他在家里翻了几天招聘启事后,决定去拉广告。雪村将《中国电子报》的1/4个版承包下来,然后划成5到6块信息版,四处兜售,以赚取广告费的差额。为了拉到更多的广告,雪村每天都要骑着那辆旧28型凤凰自行车满北京转。这样一天跑下来,他平均每天要绕北京城转3圈。辛苦没有白费,两个半月后,他居然赚了2万多元钱。
在《中国电子报》赚了一点小钱之后,雪村跃跃欲试地想做大老板了。他把目光瞄准了女性内衣市场,还自费去苏、杭两市考察了一番,最后决定在北京办一家“胸罩厂”。然而,建厂的规划书做出来后,雪村才发现以前打工攒的那点钱都花光了,连养活自己都难,更别提办什么“胸罩厂”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