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姓名:印丹萍 学号:088301114 班级:科文音乐表演班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舞剧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积极开拓,做出了瞩目的成绩:舞剧题材广泛、语汇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在音乐、舞美、舞蹈织体、服饰和一些外部因素的表现上,还较为欠缺。被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我们对舞剧艺术形式要大胆创新与突破,从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的同时,放眼世界,了解当今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最强音的优秀舞剧作品。
【关键词】舞剧 创新 发展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它是根据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赵汝蘅担任舞剧制作人、总监制,张艺谋担任舞剧的编剧和导演,舞蹈由王新鹏和王媛媛创编,舞剧的音乐创作者是陈其纲,曾力担任舞剧舞美设计,热罗姆·卡普兰担任舞剧服装设计。它的首演时间是2001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一部用最短的时间被世界接受喜爱的中国芭蕾舞剧。在世界芭蕾舞界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和争议。外国人眼里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像中国人眼里的《天鹅湖》一样经典和具有代表性。作为中国原创芭蕾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为止惟一能够为中国芭蕾赢得国际声望的作品,它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芭蕾舞与世界接轨的标志,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的品牌之作。
舞剧除了用“足尖上的艺术”展示凄婉的戏剧情节外,还采用京剧、民间建筑、旧款服饰、华丽灯光等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芭蕾程式。本次全新改版综合考虑了首演以来的各种意见,依旧由原创作班底的张艺谋、陈其钢、王新鹏、王媛媛等完成,基本结构与故事不变,但舞蹈改动过半,尤其加进了大量的新编舞蹈,音乐变动也较大,增加了不少新成分。故事情节、舞蹈设计、舞美服装、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成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大的四个看点:情节的曲折与张力来自于张艺谋描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在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舞、现代舞和京剧手法;而舞美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满堂华彩极尽绚丽之所能,张氏所酷爱的大红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黑白两,加上深蓝、橙、黄、绿等的点缀,眩目而不杂乱。灯笼、月亮门、麻将桌、照壁、花轿,无不充满特而不突兀。彩娇艳、玲珑紧致的高开叉改良旗袍,剧中极具形式感的44只大红灯笼,也将张艺谋的审美追求在舞台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
该剧为人们展开了一幅旧民俗风情的画面,看戏、打麻将尽在其中,中国特非常鲜明。编导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做到了和谐统一、情节连贯、结构紧凑、亮点不断。尤其是在舞美、音乐、舞蹈形式的表现以及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上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1.极赋民族特的芭蕾交响音乐。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作曲家陈其纲在大量采用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京剧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还有具有仿声效果的洗麻将、家丁挥舞乱棍的声音。音乐听似素材杂乱,但都恰如其分、自然流畅。“京剧+芭蕾”的特是该剧的一个鲜明特。二幕堂会“女眷学戏”一段中,一片飘逸飞扬的婀娜水袖,三姨太和小生之间男女反穿、且舞且唱的“阴阳袖舞”便是代表。从音乐上,大量采用了京剧、民乐、戏曲打击乐的元素,唢呐、笙、锣鼓、响板、二胡乃至提琴,甚至还有京剧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浑然再现了一个旧时代中特有的悲剧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欧洲巡演时,除了独特的形式感,当地的媒体几乎都以大篇幅评论了此剧的音乐,认为是“来自东方的凄怆、悲凉、震撼人心的音乐,带有无与伦比的穿透力”,音乐中20%取自中国传统民间音乐,80%属于创新,两者的民间特清晰可辨,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2.变换多彩的电影表现手段。电影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这部舞剧中还展示出了他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
以及在空间蒙太奇和视觉心理暗示处理上的高人一筹。(1)运用视觉暗示的手法将剧中蕴含的内容清晰低展示给了观众。开场的红灯笼不但与剧名相呼应,更重要的是红灯笼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可见舞剧的开始会有喜事。而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的开合制造了不同的环境,呈示了不同的剧情。(2)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剧情的发展看起来更加自然生动。第一幕洞房花烛夜的段落中,纸幕后扭曲挣扎的光影,穿破纸幕的爆发以及大幅红布的飘落不但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还暗示了处子花蕾被摧残的剧情,深深蕴涵着这个夜晚的悲哀。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冷漠、阴森,但他导演的芭蕾舞剧却处处洋溢着鲜明的符号,仿佛电影中遭到压抑的危险的情感终于在舞台上得到了释放。一排炫目的红灯笼宣告了故事的开场;从那一刻起,舞台就被淹没在一片血与火的彩里。
张艺谋运用射影技巧,特别是慢镜头和近景特写,在狭小拥挤的舞台上宣泄激情,营造出亲昵的氛围。 张氏冷漠
张艺谋运用射影技巧,特别是慢镜头和近景特写,在狭小拥挤的舞台上宣泄激情,营造出亲昵的氛围。 张氏冷漠
3.丰富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麻将舞”风格独特,创意新颖,把人们打麻将时的动作、神态充分的表现了出来,改版后的“麻将舞”令舞台一跃成为四位主角勾心斗角的场所。响板铿锵下奇特的舞表演,把赌台上的惊心动魄、大宅门里的飞短流长和扭曲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四人舞的加强和舞的配合使舞台充满“沸腾感”,对整出舞剧的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从侧面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富足家庭的生活状态。另外,芭蕾舞剧“大红灯笼”将“男首席”聚集于那位与三太太“偷情”的戏班武生,三太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女首席”;又于是,男、女首席的“偷情”事件沿着自身的叙述逻辑展开,它不是“妻妾成”中的“世态百象”,而是其原有的“纯情”之恋的“一以贯之”。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叙述的主线,体现为三太太的与其恋人——戏班武生的四段双人舞:序幕中三太太被迫出嫁时忆及旧时恋人的“纯情”双人舞;三幕中戏班武生唱堂会时相逢三太太的“倾情”双人舞;三幕中三太太不顾家法、以身相许旧时恋人的“偷情”双人舞;尾声中戏班武生与三太太被老爷杖刑夺去年轻生命的“殉情”双人舞……灯笼舞、家丁舞、规矩舞等创意新颖,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很具有欣赏性。
这个版本的舞蹈特别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但也很注重装饰性,甚至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在第三幕中还有大段的双人现代舞,但民族舞在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点灯舞、轿夫舞、水袖集体舞都非常有特,并有着芭蕾舞剧的舞蹈结构。序幕的双人舞是由身着学生装的女主角与身穿戏装的武生表演的,与其说是双人舞,不如说是以武生作活动道具的女子独舞,优美而缠绵。而这个舞剧中还第一次使用了四个真正的京剧演员。
4.完美的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舞剧还借鉴了很多中国传统艺术,例如剧中第二幕老爷和太太们看戏的一段中结合了京剧表演。以往的舞剧中结合的京剧表演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都是由舞蹈演员表演完成,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打破陈规,用了真正的京剧演员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剧情更具真实性。
5.精美的服饰设计。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端庄、秀丽。它对布料、质地、剪裁、做工要求都非常严格。舞蹈《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准确营造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大胆使用了旗袍作为女演员的舞台服装,这在芭蕾舞剧表演上绝对是一次创新,它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力,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称《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启了“旗袍芭蕾”的先河,而该剧服装设计出自法国舞台服装设计大师热罗姆·卡普兰之手。三位女主角各以红、黄、绿为其调,舞演员则以青蓝为衬托。为了不妨碍演员形态多变的舞蹈动作,所有丝绸面料的旗袍都在必要部分有特殊处理,其中专为三姨太设计的真丝红裤采用法国进口面料,裤型偏松但整个舞蹈中的腿形与肌肉线条均透视可见。舞台上演员们身着旗袍立于足尖,彩娇艳、玲珑紧致的高开叉改良旗袍更显出女性高挑、妩媚的风韵。
6.华丽的舞台美术设计。舞剧应重视舞美、灯光的设计。舞剧不同于电视电影,它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舞台,如何在一个时空上,表现多个时空场景,一直是舞剧舞美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早在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中就采用了电影的手段来营造天上人间的场景,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也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段,但是并没有像《丝路花雨》那样写实,而是尊重舞蹈本体——高度凝练性,用简单的技术手段表现了舞剧故事的特定环境,解决了《丝路花雨》必须依靠多媒体手段才能表演的局限性。这台舞剧的舞台美术可谓满堂生彩。中国的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台,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反而旗袍的样式、彩都给人深刻印象。开幕时的44只大红灯笼富于强烈的装饰性;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也
蕴涵着多层的意义;戏中戏的月洞门,既象征着舞台,也象征着床笫;与“大红灯笼”直接关联的“点灯杖”,象征老爷乃至当时社会权势的无上权威。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自于第一幕结束段的第一次见血,舞美设计曾力一幅幅巨大而华丽的幔帐把舞台淹没在一片绚烂的可铺满舞台的红绸缎翻滚铺盖在老太爷和三姨太身上,把一个初夜的情节渲染到了极致;而最后的棒打鸳鸯又使用了整面的白墙,以及处死三人时由白变成淋漓血红的整面红墙,都使剧中情节起伏达到撼人心魄、独特的戏剧效果。
2010-12-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