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P08-P17
┃吉彦杰袁圣敏
从最巨大的建筑到最小的零件,从最坚硬到最柔软的材料,人类一直致力于超越各种“之最”。现在,“最轻材料”这一纪录又被科学家超越了。日前,中国刷新了世界新材料领域的一项纪录——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的一种超轻气凝胶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新纪录。
造︱︱︱﹃
我国的石墨储备非常丰富,占全世界的2/3。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石墨高效利用的方法。“把石墨变成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其价值可以上升数千倍。”高超的课题组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制备出了一维的石墨烯纤维和二维的石墨烯薄膜。
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发展。这一次,在这一尖端科研领域里,中国人走在了世界前列,国人为之振奋。网络上,大家已经开始热切地猜想各种可能的应用了:环保、航天、飞艇、3D打印……在这热切期许的背
后,是中国在先进材料领域科研力量实实在在的增强。我们在关注这项突破本身的同时,也期待未来在尖端领域中,能够出现更多中国人的身影。“真身”揭秘
学名:全碳气凝胶。
昵称:碳海绵中国世界之最
物态:固态。
特长:极轻、高弹、超强吸附。
籍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
来历: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
前辈:气凝胶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轻的一类物质,因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斥着空气而得名。1931年,美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硅制得了最早的气凝胶,外号“凝固的烟”。2011年最轻材料纪录——
—镍气凝胶,密度为0.9mg/cm3(美国);2012年最轻材料纪录——
—石墨气凝胶,密度为0.18mg/cm3(德国)。
如今,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
—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其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0.16mg/cm3,仅是空气密度的1/6。它的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碳海绵是一种气凝胶,是以石墨烯为墙壁,碳纳米管为支架,两种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最后形成的一种超轻材料。碳海绵可任意调节形状,弹性也很好,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
“才艺”
展示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高超的课题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碳海绵:它们之中,大的如网球,小的如酒瓶塞。灰黑的颜,摸上去却很有弹性……哪怕将一个如瓶塞大小的碳海绵放在狗尾草上,纤细的草须也不会被压弯。……在电子显微镜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起无数个孔隙。
“就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空间结构,
用钢筋做支架,用高强度的薄膜等做墙壁,材料整体既轻且强。”课题组博士生孙海燕说,“在这里,碳纳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就是墙壁。”
在已报道的成果中,高超课题组制备的碳海绵是最轻纪录保持者———可达到0.16mg/cm 3,低于氦气的密度,但课题组对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兴趣不大。“‘轻’并不是它最大的新意所在。”高超解释,“它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和新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
科学家介绍说,气凝胶的基本制备原理是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在以往制备气凝胶的案例中,科学家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导向法,
存在“精细结构”和“批量制备”难以兼顾的难题。前者可以批量合成,但是可控性差;后者能产生有序的结构,但依赖于模板的精细结构和尺寸,难以大量制备。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了碳海绵,并且可以任意调节形状,令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这种超轻材料的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
正是由于碳海绵生产过程非常便捷,
使这种超轻材料的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实验室成功研制的最大碳海绵体积为1L ,更大体积的碳海绵如果需要,也可以制造。”高超说,“制造碳海绵不需要模板,只与容器大小有关。容器多大,就可以制备多大,可以做到上千立方厘米,甚至更大。”“前途”
无量《自然》杂志对这一研究成果的点评的标题是:《固体碳:弹性而轻盈》,认为这一新材料的性能令人惊喜。
据介绍,碳海绵具备高弹性,虽然看上去“脆弱不堪”,但“全碳气凝胶”可以在数千次被压缩至原体积的20%之后迅速复原。它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迄今已报道的吸油力最高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碳海绵的吸收量是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如此“大胃王”吃有机物的速度极快:每克这样的碳海绵每秒可以吸收68.8g 有机物,这也让它有望成为处理海上漏油的不二选择。“只要把它们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地吸收进来,因为有弹性,吸的油能够被压出来回收利用,碳海绵仍可以重新使用。”科研人员表示。
目前,碳海绵的生产还处于初始阶段,由于配方以及制作工艺的熟练程度等原因,碳海绵的成功率不高。不过,一旦熟练掌握了制作工艺,碳海绵制作的成功率将很高,并且生产一小块碳海绵的成本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验室正在对这一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科研人员说,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相变储能保温材料、催化载体、吸音材料以及高效复合材料。
随着碳海绵这一新生事物的面世,
市场已经在热炒其将来在吸油、环保、航天、军工等方面的应用。碳海绵的超轻特性也吸引了军工领域的注意。如果能够形成复合材料,其抗酸抗碱抗盐性能良好,又够轻,有望应用在飞机的外涂层。
不过,这一新生材料就如呱呱坠地的婴儿,科学家还很难准确预计其应用领域与前景,还得依靠社会以及产业界的想象力,让这个新材料走出实验室,
实现应用价值。(整理/丙宸)
碳海绵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性能和应用前景?这来源于其优秀的基因———石墨烯。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
·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仅仅6年之后,两人便因此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成果从完成到获诺奖,仅仅间隔6年时间,是
十分罕见的。
由于石墨烯具有超高的强度和韧性、不透水、不透气、抵御强酸强碱,既能导电又高度透明等
一系列神奇性质,各方面对它的研发都投入了极大的兴趣。有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
“彻底改变21世纪”。石墨烯
延伸阅读
09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