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世界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国家近1亿患者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12月17日09:18
本报记者李颖
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3.5亿至4亿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超过1/3的人在中国,约有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约有2—3千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日前正式在京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指出:自11年前第一个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上市以来,到2005年第一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出台,再到此次新版指南的更新,“长期抗病毒”依然是慢乙肝的核心,数以百万计的乙肝患者从中获益。但目前我国乙肝现状仍不容乐观,有两大因素阻碍患者坚持长期:患者经济负担和不规范。此次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纳入优化策略,这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预防耐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降低医疗费用极为重要。
乙肝病毒传染率本来很低
庄辉院士指出,从医学角度来讲,一般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传播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三种。“接吻不会传播乙肝,和口腔溃疡者也不会通过饭菜传播,普通的工作、学习与这三类传播途经毫无关系,可见,
人们应该对乙肝病原携带者持宽容态度,而不应该歧视。”
乙肝当前的主要传染方式来自血液和母婴传染,成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大部分人会形成抗体阳性,主动清除病毒,不留下祸根。而科学研究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的发病及慢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留下祸根,不过,目前的母婴隔断技术已经可以保证婴儿有95%以上的机会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如果母亲是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在控制病情后再怀孕;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不需要进行抗病毒,可以怀孕,但要加强随访。”庄辉院士强调,在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护,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使他们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大大降低。
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由来
也许读者会问,如果乙肝真的如此“安全”,那么中国号称1.2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么来的?但也许更应该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隔离措施,他们一样要使用人民币,上公交车,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所有人每天都可能接触了乙肝病毒,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真像部分广告宣传的那样大,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
带者20年中早就把乙肝传染给12亿人了。
下面这组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根据1979—198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HBsAg阳性率为8.83%(RPHA法),经
放射免疫测定校正为10.3%;根据1995年12月国家卫生部对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大调查;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全国人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9.75%。
目前医学界认为,1.2亿的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献血等环节不严格导致血液传播造成。其次,以前没有母婴阻断技术,也导致母婴传播。随着一次性注射器的广泛使用和乙肝疫苗的普及,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逐步被遏止和阻断。有关专家预测,今后乙肝传播会逐步减少。
日常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并不传染
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乙肝表面抗原属个人隐私,行业招工时不允许查乙肝五项。
《GREENESS绿世界》和乙肝携带者公益论坛“肝胆相照”论坛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个反乙肝歧视杂志广告。
去年年底,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将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消息一传出,即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世界肝炎联盟对中国该政策的出台也表示高度赞赏。但是,国内也有部分人担心因此会被同事传染上乙肝病毒。对此,庄辉院士指出,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发生急性乙肝,转变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过分紧张。
“将乙肝检查‘请出’入学就业体检项目,不仅体现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庄辉院士表示:“这一新政不仅是人道的,更是科学的。”
庄辉院士进一步指出,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广预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补种和高危人接种。我国也要求,婴儿出生以后24小时之内接种疫苗,越早越好。从2009年开始已实施对15岁以下儿童的补种。
保肝药并非用得越多越好
市场上乙肝的药物很多,鱼龙混杂。很多都声称自己有90%以上的转阴效果。如果盲目相信虚假广告乱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还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造成其他器官损害。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认为,乙肝患者常常吃很多所谓的“保肝药”,
或者还要吃各种保健品或偏方。其实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病因,所以抗病毒是对因,犹如釜底抽薪,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很多“保肝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过多服用只会加重乙肝患者本就脆弱的肝脏负担。
由于社会上某些人士的偏见,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甚至婚姻问题上受到影响,患者及家属求治心切,恨病吃药,希望尽快。中国世界之最
“保肝药用得越多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许多药服后通过口服经胃肠消化吸收进入机体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
脏内代谢,用药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无疑对有病的肝脏是不利的。药物代谢形成的某些中间产物或终末产物有些对肝、肾、心脏有一定程度的毒性作用,保肝药也不例外,人们说的“是药三分毒”是有其一定道理的。所以,若服药不当,反而会造成肝脏的损害,肾脏、心脏也同时会受到损害,所以并非用药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下,应用1—2种药物,最多2—3种就好,既能达到的目的,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可避免造成肝肾等损害。当然对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的应根据病情的变动酌情调整用药。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乙肝
由于社会上对于乙肝存在着许多误解,乙肝患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他们常常产生恐慌、自卑、孤僻、愤懑等情绪,其遭受的心理伤害甚至大于乙肝本身对身体的损害。
“其实,一般的乙肝病人跟正常人没什么差别,如果转氨酶特别高就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多休息,而一些适量的运动和家务是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的。”王钊教授解释说,乙肝病毒携带者,其生活更是跟正常人基本一样,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携带者也要定期监测,半年左右检查一下。而肝炎经常活动的病人则要遵医嘱,听医生的安排。“对待乙肝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平和,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先平和一点,不能自己吓自己,但是也不能过于放松,要科学对待。”
专家指出,乙肝患者只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忌烟酒,注意饮食,并且在正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处和定期随访,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重要的是要及时抑制病毒复制。
另外,乙肝患者不仅要积极肝病,同时还要医治心理的创伤。理智对待,不急不躁,主动就医,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和掌握肝病常识,杜绝盲目投医,避免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不要滥用药物和滋补品,坚信医学发展终将彻底治愈乙肝。
慢性乙肝要争取“双达标”
“目前乙肝患者自行停药、间断服药或换药等主观因素是导致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中国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指出:根据调查有相当部分患者存在
“三不”:即不按标准停药,不按规则服药,不按医嘱换药。
“虽然慢乙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经济原因和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绝大部分病人仅能维持一定期限的,一个药物能否在控制病毒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停药机会显得至关重要。”万谟彬教授指出,“抗病毒是慢性乙肝的关键手段,这不等于抗病毒药物必须终身服用。在有效抑制病毒的前提下,实现停药符合大部分病人的愿望。”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指出:“根据早期乙肝病毒DNA的抑制情况,预测2年时的疗效。如果预测结果好,可以坚定患者的信心,避免擅自停药的现象,否则,也可以及时调整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以新版《指南》列入的一线药物替比夫定为例,如果24周时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继续2年,患者ALT正常的比例将达到81%,更有50%的患者有望实现“双达标”、获得停药机会,病毒耐药的风险只有2%。
万谟彬教授指出,尽管有新药问世,观念也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新版《指南》仍然重申,慢性乙肝的总体目标不能“动摇”,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无论是通过早期的情况预测远期疗效,还是在有效抗病毒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停药机会,都离不开抗病毒这个总体目标。成军教授强调,“否则,乙肝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甩掉乙肝大国帽子,政府在行动
为了遏制我国乙肝感染和发病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缩短及加速控制乙肝的进程,保护最具感染风险或最有活力的劳动力人,卫生部已制定了包括肝病防治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力争尽快实现这一目标。
2005年6月1日,中国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全部实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从而使我国儿童乙肝免疫覆盖率不断加大,乙肝保护效果越来越显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卫生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乙肝预防控制工作,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人、高危人接种乙肝疫苗。卫生部制定的《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要点》以及“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都提到了要“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争取到2010年,全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