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组词语
●语言研究
吕玲娣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阜阳方言中具有丰富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借助附加、复合、修辞等多种手段进行构词,其产生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阜阳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反映了阜阳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19)04-0039-04
收稿日期:2018-09-03DOI:10.13757/jki34-1329/c.2019.04.009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市井文化下的皖北俗语词整理与研究——以阜阳地区为例”(项目号:2017WBZX04);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五声反切正韵与清代安徽全椒方言研究”(AHS-KQ2015D62)。
作者简介:吕玲娣,女,安徽巢湖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其方言中夹杂着丰富的俗语词。所谓俗语词,是就雅俗相对而言,从地域的角度理解,“俗语词”实际上就是方言词[1]120,阜阳方言俗语词即指现在阜阳地区所使用的较为土俗的方言词语,如“盐子子”表示小冰粒,“烧锅的”用来称呼女孩,“糊嘟”表示粥,“老黄脚”形容人狡猾,“老洼子”表示鹭鸶,“转个弯”表示向别人乞借等。这些方言俗语词反映了阜阳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俗文化研究价值。本文将对阜阳方言中20组俗语词进行例释,探讨其词义理据,揭示其构成特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1.半拉橛子
“半拉橛子”,阜阳话中读作“pan51lɣtɕyɛ53tsɿ55”,亦作“半橛子”“半拉橛”“半橛儿”“半截橛子”,也作“年幼猴”,指未成年的男孩子。“拉”可作量词,指物件被分割开的部分,常与“半”连用。“半拉”即指半个,一半。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只见他握着琵琶直着脖子问道:‘一个曲儿你听了大半拉咧,不听咧?’”“橛”指木橛子、短木桩,《广雅·释宫》:“橛,杙也。”清王念孙疏证:“凡木形之直而短者谓之橛。”[2]214“橛子”表示短木桩,如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九:“以紫橿木削作橛子,长横
八指,取前呪索缠谷树上。”(T18/865c)①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四:“《说文》‘桩’注:‘橛杙也。’橛子曰桩,见此。”因此,“半拉橛子”原指半个短木桩,阜阳话中借来形容未成年的男孩子,如“他就是个~”。阜阳话中“半拉橛子”前还可加上修饰语“小”“大”等,“小半拉橛子”一般指十来岁的男孩子,“大半橛子”则往往指十四五岁或十七八岁的男孩子。
2.猋了
“猋了”,阜阳话中读作“piɑu55lɤ”,指跑了、溜了。“猋”,《广韵》甫遥切,本指犬奔跑的样子,《说文·犬部》:“猋,犬走貌。”[3]331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五“鹿猋”注:“下卑遥反。《说文》云:‘猋,犬走貌也。’”(T54/793c)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犬部》:“猋,引申为凡走之称。”[4]834引申指急速前进,《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汉王逸注:“猋,去疾貌。”[5]113又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遂挈师由九江踔四百里,猋入南昌。”阜阳话中“猋了”由动词“猋”加上助词“了”构成,表示跑了、溜了,形容行走的速度极快,主要流行于阜阳西部地区及临泉一带,如“这伙计~”。
3.虫蚁子
“虫蚁子”,阜阳话中读作“tʂuŋ53Yi55ʦɿ55”,指小鸟。“虫蚁”,本是小虫的通称。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虫蚁”注:“下宜倚反,或作螘。《尔
2019年8月第38卷第4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August.2019
Vol.38No.4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雅》云:‘螘,蚍蜉也。’”(T54/427a)如南朝梁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七:“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引申为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虫蚁儿里多情的,莺儿第一。”《水浒传》第六二回:“却说燕青为无下饭,拿了弩子去近边处寻几个虫蚁吃。”亦作“虫鹥”,如《西游记》第三二回:“这虫鹥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剌的一翅飞下来。”阜阳话在“虫蚁”后加上词缀“子”,一般指称较小的鸟,此当是古语词的遗留,如“墙头上有只~”。
4.地蹦儿
“地蹦儿”,阜阳话中读作“ti51pǝŋ51”,亦作“地蹦”“地走”,指徒步行走。“蹦”,本指双脚并拢跳,如悟醒译《本生经》卷二十三:“当彼婆罗门恰好来到自己之前时:‘予为食人者!’呼唤己名,挥舞其剑,恰如以砂满入眼中之状,蹦跳而行,任谁无一人不折腰仆地,蹲踞地面以避。”(N40/167a)现代汉语中“蹦”可以表示奔走意,如浩然《艳阳天》第五章:“焦二菊说:‘你也回家歇着吧,蹦了一天,还不累呀!’”阜阳话中“地蹦儿”,是“地蹦”加上后缀“儿”构成,亦作“地走”,表示徒步行走。如“去你家路不远,我直接~吧”。
5.嬎蛋
“嬎蛋”,阜阳话中读作“fan51tan51”,指下蛋。“嬎”,《广韵》芳万切,本指生子多而素质均匀,《说文·女部》:“嬎,生子齐均也。读若幡。”[3]412引申指禽类生蛋,如元曹德《沉醉东风·村居》曲:“嬎弹鸡,和根菜。”清蒲松林《蓬莱宴》第一回:“燕子头上去嬎蛋。”阜阳话中“嬎蛋”表示家禽或鸟类下蛋,如“俺家的老母鸡又~了”。
6.打老瘴
“打老瘴”,阜阳话中读作“tĄ53lɑu214tʂɑŋ214”,指生疟疾。“打”,《广韵》德冷切,可以表示人体做出某种行为。“瘴”,《广韵》之亮切,本指瘴气,如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胀成蛊。”引申指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玉篇·疒部》:“瘴,瘴疠也。”[6]101如《北史·柳述传》:“述在龙川数年,复徙宁越,遇瘴疠死。”“老”是阜阳方言中习用的前缀,如“很远”说成“老远”“老巴子远”等,“老瘴”即指疟疾。“打老瘴”在阜阳方言中可记作“打老张”,由动词“打”加偏正式短语“老瘴”构成,表示发疟疾,如“我一会冷一会热,
大概要~了。”阜阳话中还常见“截老瘴”“躲老瘴”“送老瘴”等语,表达了人们对疟疾的痛恨之情。
7.大样
“大样”,阜阳话中读作“tA51Yɑŋ51”,指傲慢自大。“大”,《广韵》徒盖切,本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引申表示骄傲、自大,如《国语·鲁语下》:“闵马父笑,景伯问之,对曰:‘笑吾子之大也。’”三
国吴韦昭注:“谓骄满也。”[7]74“样”,《集韵》弋亮切,本指式样、标准,《集韵·漾韵》:“样,法也。”[8]597引申指人的模样或神情,如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打扮得怕不赛夫人样子,脱不了市辈规模。”因此,“大样”原是形容人的模样或神情傲慢自大,此义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已经产生,如明叶宪祖《鸾鎞记·合谮》:“我见他时节,虽然略大样了些,也不道这温庭筠这等傲撇,竟把我呵叱了一场。”《红楼梦》第七七回:“况且又深恨他们素日大样,如今那里有工夫听他的话?”阜阳话中“大样”即表示傲慢自大,有摆架子、看不起人的意思,如“他这人真~,都不理人”。
8.硌硬
“硌硬”,阜阳话中读作“kɤ53niɛn51”,指恶心;令人讨厌。“硌”,《广韵》卢各切,本指山上大石。《玉篇·石部》:“硌,山上大石。”[6]183引申指身体与硬物接触而感到难受。如清蒲松龄《富贵神仙》第三回:“自己铺下草,来一块半头砖,嫌硌头,又使衣服垫。”因此,“硌硬”原指与硬物接触,身体感到难受、不舒服,引申表示让人心里感到难受、不舒服。阜阳话中“硌硬”,一般记作“膈应”,可表示“恶心”义,如“他吃饭吃得真~人”。又可表示“令人讨厌”义,如“真~人,让一下”。
9.盖体叶子
“盖体叶子”,阜阳话中读作“kai55thi55yɛ214ʦɿ55”,指薄被单。“叶”,《广韵》与涉切,本指草木的叶子,《说文·艸部》:“叶,草木之叶。”[3]24如《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引申指像叶子那样轻薄的东西,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艸部》:“凡物之薄者,皆以叶名。”[4]64如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王右军孙智永禅师……人来觅书兼
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从“盖体叶子”一语的构成来看,“盖体”表示被子的功用,“叶子”用来借指单层的薄被。阜阳话中,“盖体叶子”一般指夏天睡觉时盖在身体上的单层薄被,如:“睡觉别乱动,~都被踢掉了!”
··40
第38卷总第211期10.拐子“拐子”,阜阳话中读作“kuai 214ts ɿ55”,指生姜。“拐”,又作“柺”,本指拐杖。《广韵·蟹韵》:“老人柱杖也。”[9]77
《龙龛手鉴•手部》:“拐,俗,古买反,正作‘柺’。老人杖也。”[10]711
“拐子”是名词“拐”加后缀“子”构成,原指拄杖,如志明撰、元德谏注《禅苑蒙求瑶琳》卷一:“师唤院主:‘与我做个木棒拐子’,主做了将来。”(X87/0055b )因为生姜的根茎长得极其不规则,拐来拐去,所以阜阳话中用“拐子”俗称生姜,如“走街上买几个~回来”。11.过年“过年”,阜阳话中读作“kuo 51ni ɛn ”,表示明年。“过年”本是动宾式短语,指过了新年,如宋戴复古《灵州梅花》诗:“直看过年开未了,醉吟且放老夫狂。”引申作名词,表示“明年”,此义在近代汉语中已经产生,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老爷今年中了举,过年再中了进士,将来要封公拜相的。”阜阳方言中“过年”中的“年”读轻声,指“明年”义,如“这块地~想种点儿西瓜”。12.
“”,阜阳话中读作“khuai 53”,指挠,用指甲抓。
“”,《集韻》枯怀切,本指揩摩。《广雅·释诂二》:
“,拭也。”又《释诂三》:
“,磨也。”清王念孙疏证:
“,亦揩也。方言转语耳。”[2]63
由此引申指同样是手部动作的挠,表示用指甲抓、搔。如曹禺《原野》第二幕:“难道我不是吗?掐了我,我会喊痛;了我,我会说痒。”又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八章:“
锁柱着头皮,默认地笑了。”阜阳话中“”即指挠,如“我头皮咋恁痒痒,得赶紧~~”。13.枯皱“枯皱”,阜阳话中读作“khu 55t ʂhu 53”,指皱着、不平。“枯”,《广韵》苦胡切,本指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说文·木部》:“枯,槁也。”[3]186
《礼记·月令》云:“(孟夏)行冬令,则草木蚤枯。”草木枯槁则会干枯萎缩,现代方言中“枯”引申指蹙,皱,多用于皱眉头,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六:“他不甘心,站在那里,枯起眉毛,又心生一计。”“皱”,《广韵》侧救切,表示蹙,收缩义,《篇海类篇·身体类·皮部》:“皱,眉攒。”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此人始入户,便皱面云:‘居太近。’”所以“枯”“皱”是同义连文,指蹙、收缩。阜阳方言中“枯皱”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表情皱着,如“他鼻子眼睛都~着。”还可以用来形容衣物不平,如“这裤子~着,给拨拉拨拉”。14.麦牛子
“麦牛子”,阜阳话中读作“mai 51ou 53ts ɿ55”,指麦中的小黑虫。“牛子”本指牛,如唐李咸用《升天
行》:“河边牛子星郎牵,三清宫殿浮晴烟。”后因其
形似而用来指称米虫,《尔雅·释虫》:“
蛄,
强。”清郝懿行义疏:“今米谷蠹,小黑虫是也。……今按此虫大如黍米,赤黑,呼为牛子,音如
瓯子,登莱人语也。”[11]639
亦称“米牛”“米象”,明张自烈《正字通·虫部》:“强,今广东呼米牛,绍兴呼米象。”阜阳话中“牛子”音同登莱人,读为
ou 53ts ɿ55,“麦牛子”是指麦中的小黑虫,如“舒坦得跟~样”。15.面筋“面筋”,阜阳话中读作“mi ɛn 51ʨin ”,形容人做事磨磨蹭蹭。“面筋”本指一种食品,用面粉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的淀粉,剩下凝结成团的混合蛋白质就是面筋。如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
食之。”由于“面筋”这一食品具有粘性,阜阳话中引申来形容人做事磨蹭,如“这个人~得很,半天也不过来。”另外,阜阳方言中还有“面面筋筋”一语,形容人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如“他面面筋筋地
呲牙一笑,就一溜烟跑了”。16.年时个“年时个”,阜阳话中读作“ni ɛn 53ʂʅ55k ɤ55”,指去年。“年时”原指当年,往年时节。如晋王羲之《杂帖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后引申表示去年,如金董解元《西厢记
诸宫调》卷七【仙吕调·点绛唇缠令】:“从别后,脸儿清秀,比是年时瘦。”元张养浩《越调·天净沙·闲居》:“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年时个”中
的“个”当是语助词,没有实义,阜阳方言中此类表示时间的名词常加后缀语助词“个”,如“今天”称“今儿个”,“昨天”称“夜儿个”,“前天”称“前儿个”,“明天”称“明儿个”等。阜阳话“年时个”表示去年,此当是古语词的遗留,如“俺家小姨~就去合肥上班了”。17.排场“排场”,阜阳话中读作“phai 53ʂɑŋ214”,指漂亮、好看。“排场”原指场面铺张或铺张的场面。如宋范成大《壬辰天中节因怀去年捧御杯殿上》诗:“去岁排场德寿宫,薰风披拂酒鳞红。”引申有了体面、美好。如陈梦贤《重返柳河湾》:“展现在我面前的
吕玲娣: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41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麦子,啊,长得真排场!”阜阳话中“排场”多用来形容女性漂亮,如“这女人真~”。
18.潲
“潲”,阜阳话中读作“ʂau51”,指雨被风吹进门窗。“潲”,《广韵》所教切,本指臭汁,淘米水等制成的猪食。《广雅·释
器》:“潲,滫也。”清王念孙疏证:“《玉篇》:‘潲,臭汁也,潘也。’”[2]250后来指雨斜着落下来,《广韵·效韵》:“潲,雨溅也。”[9]121《集韵·效韵》:“潲,水激也。”[8]584如清吴之振《宋诗钞》卷四十六:“案头行扫尘随起,窗眼才封雨又潲。”又理由《中年颂》:“像长得高出丛林的一棵树,招致风来摇,雨来潲。”阜阳方言中“潲雨”表示雨被风吹进了门窗,如“~了,快关窗户”。
19.黑雀子
“黑雀子”,阜阳话中读作“ɕiɛ214ʨhyɛ55ʦɿ55”,指脸上的黑痣。“雀子”本指麻雀,如南朝梁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夜即梦见鸦鹊、鸲鹆、雀子各乘车。”因麻雀身上杂有黑褐斑点,与人脸上的雀斑或者痣相似,所以阜阳话中用“黑雀子”借指黑痣,如“我想把我脸上的~点掉”。另外,阜阳方言中常用“麻雀蛋皮子”或“老鸹蛋皮子”形容人脸上有较多的雀斑,与“黑雀子”义近。
20.招呼
“招呼”,阜阳话中读作“tʂau214xu55”,指整理;当心。“招呼”原指用言语、手势或其他方式招引、呼唤,如唐赵嘏《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东省南宫兴不孤,几因诗酒谬招呼。”后发展为“照料”义,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想着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阜阳话中“招呼”表示“整理”义,当是由“照料”义引申而来,如“家~得干净哩很”。此外,阜阳方言中“招呼”还可以表示“当心”义,如“路上小心点儿,~摔倒”。
二、阜阳方言俗语词的构词特点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阜阳方言中俗语词的构词方式较为丰富,借助了附加、复合、修辞等多种手段,使这些俗语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来说,阜阳方言俗语词的构词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后缀“子”。附加式是俗语词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阜阳方言中加后缀“子”的俗语词较多,且基本构成称谓词。这些称谓词既可以指称人,
如“半拉橛子”;也可以指称动物或食物,如“虫蚁子”“拐子”“麦牛子”“黑雀子”等。
2.词根复合。词根复合产生新词是阜阳方言俗语词构词的重要方式,如“嬎蛋”为动宾式,表示禽类下蛋。“枯皱”为并列式同义连用,表示面部表情或衣物皱着。
3.借用比喻。比喻是阜阳方言俗语词构词方式中的常用修辞手段。借助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构词在阜阳方言俗语词中较为普遍,如因为“叶子”和“薄被子”都有轻薄的特征,所以阜阳话中用“盖体叶子”比喻“盖在身体上的薄被单”。又如麻雀身上杂有黑褐斑点,与人脸上的雀斑或者痣相似,因此阜阳话中用“黑雀子”比喻“痣”。又如生姜因其根茎长得极其不规则,和拐杖在外形上有相似处,故阜阳话中用“拐子”借喻“生姜”。
综上所述,阜阳方言俗语词具有较强的口语彩,其构词方式丰富,反映了阜阳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研究当代阜阳方言基本面貌的重要材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本文所引佛经文献皆引自“CBETA电子佛典2014”。T表示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经》,X表示出自《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N 表示出自《汉译南传大藏经》。“T”“X”“N”后数字表示册数,“/”后数字表示页码,a、b、c表示当页上栏、中栏、下栏。如T18/865c 表示此段文字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第865页下栏。
[参考文献]
[1]徐时仪.近代汉语词汇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董洪利.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顾野王.玉篇[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4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韦昭.国语[M].上海:世界书局,1936.
[8]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陈彭年.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释行均.龙龛手鉴[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6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1]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责任编校:张丽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