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5篇
《狗十三》观后感1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
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李玩着急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所以立马改口认下了爱因斯坦,换来了李玩对她的厌恶和抗拒。如果说李玩是个还在对抗世界的十三岁少女的话,李堂就是一个更温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规则,李堂早恋、喝酒,但不妨碍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李玩的后妈送她一个包,她就能立刻笑脸相迎,是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报,那么她就应该给她。她是活得更轻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拧巴非要争出个对错,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对错都是相对的,相对论不只是告诉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错误或许明天就对了也说不定。电影中李玩喝牛
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男友递给她牛奶,她喝了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电影用喝牛奶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李玩变了,或者说,成长了。
  成长这件事,在儿时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为一条狗的依赖,李玩对周围的人都变得温暖柔和,也因为狗的走失,李玩开始对抗规则,抗拒成长,但成长总会如期而至,它让你看到这是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非黑非白的灰地带,它让你看清了每个人都戴着的面具,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滥,而当你发现戴上它之后会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点点戴起了面具,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变得跟李堂一样,知道了察言观,学会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赔笑,也许再过十多年,她会长成那个一脸精明的后妈,再过二三十年,会变成那个在酒桌上八面玲珑但喝酒之后会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电影结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现了昭昭学溜冰的场景,昭昭站在队伍里,在教练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头就吐了出来。他总是摔倒,哭着说他学不会,请求教练帮他,但教练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来。这一段内容与李玩的成长过程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被疼爱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来,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青春素来如此,人生亦复循环。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牛逼,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琐碎,编剧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但也正因为它真正关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这平常之下的所有无奈和悲伤,以及,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去改变它。
《狗十三》观后感2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
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都没有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
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赵奕欢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