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何去何从
“新概念”老了,如同一些“80后”在XX上声称自己老了一样,虽然有些可笑,但遮不住沧桑。这项走过十年历程的作文大赛,在捧出郭敬明、韩寒、张悦然这“三驾马车”之后,就失去了其最为宝贵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青春文学的“新八股”。
虽然同源自“新概念”,但“三驾马车”在脱离《萌芽》的保驾护航之后,还是分别驶上了不同的道路。韩寒在博客上频频指点江山,凭借富有争议性的观点和新锐思想,成为了一名青年意见领袖。张悦然格外注重作品的文学苏醒,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文字和纯文学渐行渐近。而郭敬明,除了连续他写作《幻城》的风格没有发生大的转型外,较深地涉足商业出版领城,使得他成为“三驾马车”当中看上去最为成功的一位。
如今,郭敬明风格正在成为青春文学的风格,而且,这股风气在利益驱动下正在不断地被助长。日前,一项名为“文学之新”的文学新人选拔赛活动正式启动。这项邀请了众多文坛大腕加盟担任评审的活动,很有和“新概念”抗衡的意图。它的执行评委和操作平台,分别是郭敬明和他主编的《最小说》。而它的主要目的便是,用十万元奖金制造出下一个“郭敬明”来。为何不是发现和培养下一个“韩寒、张悦然”?原因很简单,在庞大的青春文学爱好者和写XX里,韩寒和张悦然毕竟是少数分子。
诚然,由“新概念”开始,“80后”们的写作,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的文体,很少受“50后”“60后”等文
坛主流作家的影响,更别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70后”了。同样,在他们的文字中,也一样看不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
的痕迹,有的是影视动漫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包括互联XX给他们带来的影响。“80后”写作的最大特点或者价值所在是,文字不再那么负重,思想不再那么复杂,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文字因而拥有了飞扬的活力。
但“80后”文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在趋利主义的引导下,“80后”文学沉迷于个人生活和情感的铺述,文字过于雕琢而显得虽然精巧但缺乏力量,毫无意义地追随和模仿,诞生了一大批面目雷同的XX,青春文学写作如同走进了一个大车间,生产出来的,多是味道滑腻的“甜品”。青春写作又好像成了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只要道路正确便可以走向名利双收。因此,我们期待文坛多几位韩寒和张悦然,他们的存在,起码可以证实,青春文学是存在分岔路口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市场性都是青春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如何分流这三条道路上的人,还需要有责任心的评论家、出版商担当起引路人的作用。
如此说来,由“新概念”派生出来的青春文学,郭敬明已经成为了“主流”,而韩寒和张悦然成了“另类”。“主流”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崭露头角的“90后”身上,其实就是“80后”的身影。“90后”的语言风格在华丽程度上和“80后”如出一辙,他们要阅读“80后”们的作品,要挤进被“80后”们量身定做的商业模式,也必定会被拿到他们身上做试验。总而言之,韩寒郭敬明什么关系
“90后”活在“80后”的阴影之下,有什么资本和条件来证实自己?
青春文学需要出现几条分岔口了,只在一条道上走,太拥挤,也会使文学因失去其多样化而变得干瘪无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