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历史,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______地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创造辉煌。这并不是因为中华大地____,事实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灾难尤深尤重。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加之人口众多,导致资源____、生态脆弱,(A  )。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B  )。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
C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难,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两个____的代表思想的配合,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D  ),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  天时地利  缺乏  相辅相成
B.薪火相传  天时地利  缺乏  相得益彰
C.薪火相传  得天独厚  匮乏  相得益彰
D.一脉相承  得天独厚  匮乏  相辅相成
2.下列是对应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其中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成为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B.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思考
C.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
D.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B.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C.从而安然渡过各种各样历史长河中的困难,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D.从而安然渡过各种各样历史长河中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上)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写诗人作书、品茶的闲适恬静生活,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3)魏微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 800 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 9000 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 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植入了城市的安全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      。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4、韩寒郭敬明什么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可谓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          ,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因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民间文学”;因为口耳相传,我们又把它称为“口头文学”。这就限定了我们的        、整理、出版的范畴。首先,它必须是民间的。其基本标志之就是没有作者,没有        。民间文学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最传统的公共文化。至于“打擦边球”的部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它必须是口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作家文学区分开来。当然,(     ), 但从骨子里说,它的基本属性、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还是“口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样式  搜集  冠名权
B.绵延不绝  形式  收集  冠名权
C.绵延不绝  样式  收集  署名权
D.源远流长  形式  搜集  暑名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及
B.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
C.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
D.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将会被印刷成册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B.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C.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D.虽然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寺
杜甫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注释)①759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这年秋天,他在游览麦积山石窟后,写成著名的《山寺》诗。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及其优美景吸引了无数香客游人。这里既是佛门弟子的系心之所,又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②麝香:麝鹿。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通过“野”及“残僧少”写麦积山的荒凉,通过“山圆”及“路高”写山势形貌。
B.颔联写麝香自眠,鹦鹉皆啄,属静态描写,描绘出山寺中寂静而闲适的画面。
C.颈联写秦州一带秋天多雨,山间流水纵横,流水在人前流过;下句些开凿石龛工程的艰险。
D.尾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登上山顶,只见秋光妍丽,四野风物,巨细尽收眼底。
E.诗歌把麦积山的灵奇神秀、峻拔幽峭以及高阁险径、石龛悬宇描绘出来,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2.麦积山有什么特点?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⑵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⑷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_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⑹角声满天秋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君子博学于文,____________,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⑻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她尤其擅长舞蹈。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
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