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沿海地区外资撤离情况的分析及其对策
【摘 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金额仍持续增长,但也出现了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撤离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两项政策,明确提出我国“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和“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针,说明我国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吸引利用外资,同时也明确了国家对于吸引利用外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态度。本文将深入分析部分地区外资撤离现象的原因与影响,以及外资撤离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对外资撤离现象的对策,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键词】外国投资;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一、我国部分地区外资撤离情况及其原因(一)我国部分地区外资撤离的具体情况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3年以来,仅山东青岛一地,非正常撤离的韩资企业有206家,涉及工人达2.6万人,拖欠工资款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而据广东省外经贸厅报告,2007年广东实际迁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44家,计划搬迁的企业达28家,涉及销售额达12.14亿元,其中东莞成为了外商企业撤离的重灾区。。据东莞市工商行政部门报告,2007年办理注册地变更手续准备迁出的外商企业达500余家,而港台企业构成为了迁移主力军。仅2008年1月份,就有60余家台资企业撤离,而在珠三角地区的8万家港商企业中,有37.3%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力搬离,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观察中国这一南一北两地几乎同时出现的外资企业撤离潮,其企业结构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
等行业。此现象应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二)我国部分地区外资撤离的原因1.外商在我国投资环境的变化(1)我国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世界工厂,使国际贸易体系逐步形成以欧美国家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消费市场、以东亚国家为产品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外资企业2011年我国贸易出口额为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长20%。巨额的贸易顺差及汇率政策使我国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迫于我国出口环境日趋严峻,一些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选择撤离。(2)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加剧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国内企业逐渐成长壮大,以致与外商投资企业为争夺国内市场和生产资料的矛盾不断加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等优势,可以轻松占有国内市场,那么随着内资企业经济实力、科研技术及管理制度地不断增强,无疑会对外商投资企业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3)中国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同时,我国对待外资企业政策上的变化,也进一步削弱了其国内市场竞争力。2008年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指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将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外资企业不再在企业所得税上享有优待,进一步挤压了外资企业的利益。这项行动表明,我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将实现税收待遇上的完全统一,我国将不再以廉价的生产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此政策的出台必然会使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撤离。2.国际环境因素(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
国际贸易的主要经济体,使各国投资者信心显著下滑,许多跨国公司的资金链出现紧张甚至断裂情况,对外投资能力大幅减弱。为弥补资金链的紧张状况,这些跨国公司只得收缩投资布局与产业链条,撤回外国投资。由于我国的主要外商投资来源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大幅收缩,使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受到了严重影响。(2)生产力成本的上升在劳动力价格与通货膨胀上涨压力下,很多外资企业开始考虑撤离我国,特别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如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电子产业等领域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工资水平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小时0.69美元,而东南亚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0.4美元,我国纺织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数据显示,与中国相比,同样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至30%,日本的机械电子部件厂家正纷纷开始在越南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在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逐步崛起的今天,我国应十分重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与竞争,努力保持我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弥补造成大量外资流失的劣势,才能在吸收外商投资中保持优势。二、我国部分外资撤离产生的影响(一)正面影响1.有利于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外资企业凭借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内资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然而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及内资企业自身的努力,其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部分外资企业的撤离,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内资企业应抓住机遇,努力提高市场份额,提高经济实力,巩固自身地位。2.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当前,
我国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次撤离的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恰好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空间和契机。我国一方面应抓住这一契机,大力鼓励我国内资企业的科技产品创新。另一方面在今后吸收外资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与有针对地吸收优质外国投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二)负面影响1.失业人数增加我国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劳动人员约占全国就业量的13%,由于我国出现了外资撤离现象,特别是撤离的外企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势必会导致我国外企劳动人员失业,使我国劳动人口失业率上升。2.影响国际收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对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产生影响。在我国,外商投资的跨国公司构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据了解,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以上。外商投资的撤离在一定程度必然会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3.影响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外资企业的撤离,必然会拖累当地出现经济增长放缓、财政税收减少。据深圳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深圳共有600多家外商企业迁走,年产值约170亿元,占全市2007年工业总产值的16%。三、我国应对部分外资撤离的对策(一)理性看待我国部分外资撤离现象近几年外商投资撤离中国案例不断增加。然而我国都应理性看待这些问题。不可盲目恐慌,认为我国的投资前景暗淡,经济活力下降。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我国吸引外商投资趋势良好,就片面地认为之前的外资撤离只是偶然现象。我们应当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看待外商投资撤离中国的现象。1.外资撤离属于局部现象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前几年在我国出现的外商投资撤离现象,大多都发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是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主要投资地,如广东、山东等省,其外资撤离现象最为严重,其它省份并无类似严重情况的报告。由此可见,我国外商投资撤离只是局部地区所出现的现象,不能代表全局。2.外资撤离为我国产业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我们还要明确的是此次外资撤离不是全局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部分外商企业的撤离,是因其无法适应中国发展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而并不代表这是所有外商企业的选择。撤离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撤离的企业中,有92%都是合同外资在100至300万元之间的中小企业。这说明,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新旧经济增长方式、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正在加速。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国家应出台新的外资政策,吸引外资的产业发展方向不能再定位于“世界加工厂”,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引进技术含量和扩散程度高、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优质外资。(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要性1.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自2006至2011年间,我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速相对缓慢,而第二产业增长迅速。大体上,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仍保持二、三、一类型,并且呈持续优化态势。但是,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亟需调整升级等问题。为此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政策,强调我国今后将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2010年,我国制造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高达46.0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498.95亿美元。而第一产业中的农、
林、牧、渔业合计利用外资却只有11.91亿美元,只占全行业利用外资总量比重的1.1%。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发展迅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64.9亿美元,占总量的15.22%,而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则仍然落后,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只占2.56%。(三)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我国在引进新一轮外商投资的问题上,不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其他影响,而应更加科学合理地引进外资,以达到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目的。我国应从区位转移和新兴产业两方面考虑,合理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内移我国改革开放后,吸收了大量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大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然而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区域结构极不合理,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项目数量的比重很小,造成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差距拉大。我国腹地辽阔,内陆地区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向内陆地区转移。在促进沿海外资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关系,使两者形成有机互动,并为内陆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内陆地区则应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全力打造有利于吸引外商的外部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使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内移而形成集效应,从而加快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2.我国利用外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途径目前,我国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高起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
义,体现了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国际间合作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而引进吸收优质外资又是其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所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合作时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使得与国际企业间的合作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国际间合作形式还处于比较低等级、单一的阶段。若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应加大对外国先进生产要素的引进。(1)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首先,我国企业对外合作不应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合作模式,而应积极发掘创新的、有活力的合作机制,使得各种合作机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逐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合作模式,全面立体地推进我国企业同国际企业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其次,对于国内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我国同样应当支持它们在设立研发机构,推行“走出去”的海外开拓政策,积极开展全球性的研发服务外包模式,更多地参与到国际间地联合研发中去,甚至是申请国外专利。再其次,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双方多加交流,交换意见,达成互惠合作的共识,从而形成共同的国际标准。(2)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应当加快完善外商投资产业的指导目录,大力引进有助于调整改善产业结构的外资,并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其科学合理的快速良性发展。同时,我国应扩大国内企业在投资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放宽投资束缚,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国际融资,从而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国际间投资的外汇支持。鉴于我国当前吸引利用外资的模式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
特点,我国应重视以上两点,才能以更加开放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和手段,推动我国企业同外资企业在智力、资本和市场上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利用外资更好地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四、结论随着近年来我国外商投资撤离的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应认识到隐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其既有国内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有国际环境因素的作用。对于外商投资大规模撤离的现象,我国应当给予足够重视,认真总结外商撤离现象所暴露出的在吸收引进外商投资中的问题。本文强调我国应从吸收外商投资的条件变化来出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注意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的两面性,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在如何应对沿海地区外资撤离现象的问题上,国家应鼓励外资企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自主经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吸收优质的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将外资与内资两者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这应是今后我国应持续关注的问题。参考文献:[1]毛蕴诗,蒋敦福.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及其新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2002.[2]徐艳梅,李玫.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减撤:影响、成因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2.[3]白燕.跨国公司对华撤资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李优树.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撤资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3.[5]王拾.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趋势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6]周怀峰.跨国公司撤资原因的理论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4.[7]王水娟,许长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外撤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8]姜睿.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作者简介:邓捷(1988—),男,山东临清人, 2007年至2011 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学专业,现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