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
风险防范策略探究
王婉然山东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国有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生产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使得风险控制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运营方式不合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互分离、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方面。想要切实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提高国企风险防范意识,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根源。基于此,本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概述,并研究改革过程产生的常见风险及引发原因,同时提出针对性防范对策,希望通过本文阐述,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外资企业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防范;策略
引言
国有企业是经济市场的关键主体,在强化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运营方面需要主动接受相关部门
的调控和监管。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也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经济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混合所有制经济管理需求,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构建桥梁,同时为创造更大化经济效益奠定基础。但由于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运营方式不合理等情况,进而导致各种风险不断涌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国企在掌握常见风险的同时,加大风险防范力度,结合风险类型进行分析,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一)定义及内涵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集体资本、国有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交叉持股所形成的经济体系,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遵循“市场机制”基本原则基础上,以同益市场、维护产权、公平竞争、平等交易、有效监管等方面为导向,将外资、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引入国有企业,促进国企产权向多元化和制衡化趋势发展,从而优化和完善国企内部管理机制和发展运营机制,并不断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涉及“混”和“改”两个方面,前者重视国有资本层面的改革,即通过将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相融合,全面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使不同资本在流动中优势互补,实现保值增值目标。后者重视国有企业层面的改革,即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国企治理结构,以此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把握优势,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目标。(二)特点
第一,股份公司是遵循“按份共有”基本原则由个人或组织构成,其既不属于私有制,也不属于公有制,而是一种特定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第二,所有权与财产权相分离。法人自股份公司建成后就拥有了独立的财产权,所谓独立财产权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有独立于个人、企业、国家或其他组织以外的资产,法人可以自由支配该资产,并且不受任何主体干预。二是公司与股东财产相互分离,即股东并非财产所有者。
第三,股份制公司拥有资产全部产权。包括支配权、使用权、占有权等。并且资产使用所获取的收益也归股份制公司所有,同时相关责任由股份制公司承担[2]。
第四,出资者及股份制公司责任有限。从出资者角度进行分析,国企宣告破产后,出资者只需履行各自投资额相关财产责任即可,不会受到国企牵连承担其他责任。从股份制公司角度进行
132
ACCOUNTING LEARNING
133
分析,国企破产并清偿资产后,无须承担未清偿还的债务责任。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优势
(一)加快资金筹集速度,为扩大国企规模奠定基础
国有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在联合不同投资主体的同时,筹集到大量资金,从而为国企发展新产业、扩大经营规模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促进国企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环境。现阶段,由于我国投资项目有限,所以出现大量资金闲置情况,而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又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支撑[3]。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突破部门、行业以及地区的限制,有利于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解决国有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提高资金利用率,这也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二)突破不同所有制壁垒,实现不同所有者资产联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改组、合并以
及相互参股等方式构建股份制公司,一方面能够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国企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从而为国企进军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国有企业开放私人参股渠道,能够提高私人资产利用率,有利于促进私人资本向产业结构优化趋势不断发展。
(三)利用不同所有制特点,达到优势互补目标
不同所有制优势和特点不尽相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
中,将不同所有制融合能够达到优势互补、制约缺点的效果,可以为国企优化经营机制、提高运营活力奠定基础,从而
确保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始终掌握竞争优势,在国际领域占据一席之地[4]。(四)所有权与财产权相分离,促进国企成为经济独立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的
财产权相互分离,股份制公司具备独立所有权,不同经营主体共同协商决策,已经不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企业。众所周知,政府是出资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行使各项权利,不能对国企进行干预和支配。如此能够实现政企分离的目标,是国企成为经济独立主体,有利于实现国企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基本目标。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常见风险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经济效益提升影响不大
国企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股东及股权结构会发生
巨大变化,虽然能够为公司治理奠定良好基础,但并非一定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结合国企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发展战略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只有确保国企制定与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才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国企没有认识到自身发展短板,或者不合理配置资源,而是一味模仿或复制其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
则容易阻碍企业健康发展[5]。所以,国企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需要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掌握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优势和价值。(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没有切实解决公司治理问
题
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有效优化资本结构,促进
股权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和优势。但凡事有利有弊,正是由于投资主体不尽相同,加上投资金额存在差异,导致国企董事会形成多种治理格局。这也使得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因不同投资主体理念不同而产生权力斗争,不仅无法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还会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如果国有企业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那么则会削弱非国有投资方的话语权,不利于激发非国有投资方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6]。在这一背景下,即便国企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无法脱离传统决策模式和经营方法,无法充分发挥混改的作用和价值。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资产定价会对各方利益进
行有效协调,这也是关系到国企混改成败的关键所在。另外,国有净资产价值确定是否科学,可以直接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国有股权计算比例。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各投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调资产定价体系必须做到公开、合理、规范。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始终存在跷跷板效应。具体来说,就是总投资方会在“能评多少”以及“想评多少”之间摇摆不定,各投资方由于动机不同、想法不同,也会对国企资产评估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如果资产定价不科学,则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损失[7]。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国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缺乏市场因素
当前,大部分国企都认识到了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
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导致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不尽人意。众所周知,国企只有在市场导向下对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够切实维护各方利益,从而调动不同经济体的活力和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政治任务,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匆忙行事,或者将差异较大的企业放在一起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种搞“拉郎配”的行为会导致国企与投资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甚至一些地区将麻烦多、困难大的企业,与常见亏损企业一起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导致投资者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望而却步,无法充分发挥改革作用和功能。(二)股权设置不合理导致各种纷争不断
引发股改后公司经营纷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股权比例
没有提前规划、公司没有认识到股权结构重要性等方面。甚至一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
些地区政府及领导人员没有认识到制度优化对股权结构优化和完
善的作用和价值,导致国企治理水平停滞不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没有结合国有企业特点、行业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等要素,对股权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导致各投资方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掌握公司控制权而争夺经营权。尤其针对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果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股权比例相接近,则容易导致各方为了获取利益而争夺公司控制权,不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三)监督管理不当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我国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起步较晚,至今仍未形成健全、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评估定价体系。这也使得一些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国有资产被低估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国资部门等监督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存在资源短缺问题,导致监管范围有限,加上监管机制不够灵活,导致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另外,当前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在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并未给予相应重视,导致机制僵化,此时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会使企业管理层产生不安全感。同时,国有企业存在所有权虚置问题,内部人控制现象屡见不鲜,使得部分管理层在个人利益驱使下,主动与投资方勾结压低国有资产价格,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8]。
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防范策略(一)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上文提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在遵循“市场机制”基本原则基础上,以同益市场、维护产权、公平竞争、平等交易、有效监管等方面为导向,将外资、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引入国有企业,并完成改革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一企一策、因企施策、宜参则参,杜绝盲目混改,避免搞“拉郎配”,不设置时间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有
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明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资质条件、自身实力、经营状况等方面,只有基于市场经济规律了解非国有资本对国企发展带来
的积极影响,才能够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入、有序进行。(二)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合理设计股权结构
国企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例如:针对缺乏国有资本控制力的行业,需要全面实施“一股领先”“高度分散”“激励股份”等模式,提高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控制能力,以此来强化国企发展活力,同时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9]。另外,针对贡献较大、人才资本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以及科技服务型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可以构建持股试点,鼓励员工切实参与到改革活动中,确保国有企业在持续发展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同时,能够感染广大员工,以此来激发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业务骨干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加强国有企业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
国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环节。国企需要结合工作事项,对风险隐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尤其针对自由裁量权较大的环节,需要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并构建利益者回避制度和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各交易主体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监管,从根源上减少利益输送、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特别在遴选程序、引进评估机构等环节,更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做到合乎法规、公众透明。通过规范评估程序、选择资质过关的评估机构,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能够为国有资产定价提供充足保障,有利于减少国
有资产流失率。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快筹资速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流程较多,所以存在的风险也较多,稍有不慎便会为企业造成损失。对此,本文从合理设计股权结构、加大国企监督管理力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一方面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切实维护不同主体切身利益,从而为带动社会经济稳定上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伯全.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税务风险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 (7):25–26.
[2]赵炜.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思考[J].财讯,2021 (29):21–22.
[3]刘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注意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当代会计,2021 (3):120–122.
[4]张宏敏.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措施[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 (6):13–14.
[5]孟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民商,2020 (1):54.
[6]钱佩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以中国联通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1 (14):102–104.
[7]张丁文,李维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21 (5):152–154.
[8]汤颖梅,佘亚云.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风险承担[J].会计之友,2020 (5):149–155.
[9]何曼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财务风险管控[J].科技经济导刊,2021 (24):239–240.
13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