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制造业的年生产总值,多年来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这种局面,同外商投资是分不开的。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外商投资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拟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对此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标签: 外资 制造业 影响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持续投资的主要领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数的七成。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的速度和规模都大大加快,由此必然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1.极大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在较长时期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劳动力供给及低成本等比较优势,我国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这是导致外资持续向制造业集中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丰富、廉价和较优质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在吸收外资制造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其产品制造、市场销售、原料采购、新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在大规模地建立产品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流向制造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无论是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还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外商对制造业投资越来越多地投向了技术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近年来,外商投资也逐步由过去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行业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转移。由于外资的进入使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引资的重点也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制药、重化工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越来越为外资所青睐。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也越来越多地移师
我国,到2004年,我国已经有4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能够有效地促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为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
3.改善了我国制造业的地域分布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外资分布密集的地区,每年吸收外资额平均占据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制造业的外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速度在明显加快,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以后,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水平由过去的平均3%提高到4%以上。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近100家在西部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许多跨国公司在西安、成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外资投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状态得到改善。
二、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1.挤占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对华大规模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领我国广阔的市场并且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
优势。由于跨国公司实力强、技术先进,又利用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上外资企业还享受若干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因而外资企业竞争力较强。另一方面,总体上我国内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和产品落后,在一些领域企业竞争力十分微弱。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的竞争中,夺取和占据了我国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挤占了内资企业的成长空间。
2.形成制造业行业的垄断和控制
外资企业
由于外资是以全球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故其投资、销售、雇佣、贸易等多种决策都可能由母公司做主,它很少甚至完全不考虑我国某些经济及社会利益,它可以经常利用其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势在制造业行业形成一定范围的垄断和控制。近年来,外资抢占我国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高技术行业和高利润部门的趋势十分明显。在许多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大,其投资企业的规模和产量位居行业前列。据统计,微电子、通讯设备、轿车等行业中排位前十名的大企业,外资企业都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并占据了90%以上的移动电话市场份额和80%以上的轿车市场份额。某些产业领域,如电子和通讯设备领域,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并购行为,使得外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除了人们熟知的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等行业外,近年来在一些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比如输变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制造等领域外资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3.削弱了制造业企业的科研能力
外方取得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后,把握着企业的技术、科研、销售等,就容易削弱企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我国的许多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由于各种原因与国外跨国公司合资或被兼并后,合资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在此情形下,中方自主开发创新的动力不足,放弃了中方原本已经具备的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品牌,转而采用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不少中外合资企业在合资后,拆散了原来企业已有的技术开发机构,造成中方对外商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能力退化萎缩。由于跨国公司投入的技术一般并不是其最先进的技术,合资企业只有按照外商转让的技术生产,同时以高价从国外进口关键零部件。一个原本集研究开发和制造为一体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加工组装工厂,丧失了技术集成的机会。长此以往,我国在许多行业上多年积聚起来的研究开发资源和能力以及中国品牌将逐步丧失。
4.造成国有企业人才大量流失
外资企业中除少量高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大多数都在投资当地招聘,它们“挖”走的是当地最优秀的人才,以完成其人才本土化战略。从人力资本流动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中外企业之间在人才管理和待遇方面的明显差距,使得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投入大量资源、提供大量机会培养锻炼的高级人才纷纷流向外资企业,
造成国内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甚至严重时还带来技术的流失。与此同时,国内大专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大量优秀毕业生纷纷流向外资企业,造成国内企业高层次人才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外资企业对国内高级人才的吸纳,造成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本来就短缺的人力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三、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制造业发展
1.适当调整外资政策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适时调整我国的外资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它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外资进入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可少设或不作限制,而我国基础十分薄弱或者完全没有基础的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来发展。对于国内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和生产基础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的产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体现一国工业与科技实力的产业,应当对外资的进入进行控制或限制。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给予国民待遇,在税收及土地租金等方面给予内外资企业平等地位,不但符合WTO的基本原则,而且能够从起点上建立一个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外资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有利于塑造公平、和谐的环境,
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以反垄断为切入点,在当外资商业企业的并购会导致对市场的控制或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时,实施行政干预。继续推进税收体系建设,加大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打击通过关联交易和财务运作等方式转移利润、规避税收的行为。继续推进市场监督体系建设,规范外资企业挤压国有企业的违规行为,重塑公平竞争关系。
3.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
应当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同一行业要引进多家跨国公司并使其相互激烈竞争。另一方面,要限制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生产环节与技术开发、关键核心零部件开发生产相互分离的做法。在今后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迫使外商将产品技术开发、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等完整地投入国内,并最好集中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使我国骨干企业能整体集成和控制,掌握集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而不至于被外商分而治之。
4.确立新的人才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竞争的关键。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些优秀的、与企业文化相近的人才会留在企业,理念不同的人则会选择离开企业。这种由企业文化产生的亲和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员工,使认
同共同观念的人凝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战斗力;其次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分批选派知识广博、年轻有为的员工进行二次学习深造,建立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机制;第三要加大人事改革力度,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模式;第四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一些紧缺的专业人才,提供优惠的待遇将他们吸引过来,以达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竞争活力的目的;第五要加强人才开发力度,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有效配置这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人才的规划、培训、考核、成长、奖惩机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