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9.地球的表面
1.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
2.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块,蓝代表海洋,其他颜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表示水,绿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表示山地、沙漠,白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3.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4.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6.学生活动手册:
填写常见陆地地形的名称,概括它们的主要特点。
地形名称
图片
特点
平原
地势
地表起伏小
高原
地势高
地表起伏小
山地
地势高
地表起伏很大
丘陵
地势中
地表起伏较大
盆地
地势高
地表起伏低
画出你制作的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
1.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2.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红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
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
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3.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实验一: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等等
实验方法
①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②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③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实验注意点: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碰铁盒三脚架石棉网等以免烫伤。
实验现象
科学小知识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土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
土豆泥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结论: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5.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6.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有:房屋倒塌、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公路毁坏等。
7.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在地球上从未间断。90% 的地震是由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所引发的构造地震。
8.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烈度来表示。
9.实验二: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
实验方法
①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②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③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实验现象
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皱。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裂的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
实验结论: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10.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时机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11.《地震逃生口诀》
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
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
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
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
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
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12.认真观察这些插图,说一说图中的这些人物在地震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地震来临时乘坐电梯和站在阳台上大声呼救是错误的。因为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容易被困在电梯中在地震中阳台也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地震容易使阳台断裂塌陷,因此站在阳台上呼救也是错误的。
其他的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楼上就要选择走楼梯下楼如果来不及下楼,就要在家中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护住头部蹲下来等待救援。
13.学生活动手册:
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形成,用文字或图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名称
实验图片
实验现象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酱沸腾并向外溢出
模拟地震实验1
多层海绵从中间向上隆起,产生了褶皱。
模拟地震实验2
木片断裂,产生震动,发出断裂声,两手有震感。
模拟地震实验3
泡沫板产生错动,一块在下托起另一块。
14.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比较对象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火山
形成原因不同主要表现不同危害方式不同
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害程度高,会释放出地球内部力量
地震
11.地球的内部
1.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2.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于是开始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3.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
4.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相对于地球半径只是一层很薄的岩石圈。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
5.地震学家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这两个分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6.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8.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9.科学家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10.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实验材料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