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壤的组成》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以土壤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土壤中有什么”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活动2“寻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证明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的存在,从而归纳出土壤的主要成分。应用与拓展“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等活动,认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集、研究土壤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贡献自己力量的科学态度。为达成教学目的,通过作业训练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通过四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孩子们身处农村,对于土壤并不陌生,学生采集、研究土壤的兴趣
必然浓厚。在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根据据班里的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三类(优、中、差)两头少一些,中间多一些,同时和学生沟通,这样分的目的是为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且我可以采用灵活的鼓励机制,让优生更优,差生转化。
作业结构
一题记忆力大比拼(基础)→二题知识演练场(运用)→三题能力达标站(实践探究)→四题素养展示台(能力提升)。一题记忆力大比拼设计患意图:基础巩固练习,激励学生课堂养成良好的听课的学习习惯。二题知识演练场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检测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能力。三题能力达标站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四题素养展示台设计意图:此题开放性很强,它主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作业总量:四道题,完成时间20分钟。
(一)记忆力大比拼
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      )、(      )、(      )、(      )、(      )等组成。
2.土壤中既有(        )也有(        )。
3.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将(      )、(      )等“新成分”添加到土壤中来改善(      )、提高(      ),使农作物生长得更好。
4.土壤中含有(    ),加热后玻璃片上会出现(      )。
(二)知识演练场
1.关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土壤不具有肥力 B.田野中没有土壤 C.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我们好好保护它.
2.土壤中有(    )等非生物物质。
A.蚯蚓、树枝  B. 空气、水  C.动植物遗体、草根
3.下列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方法是(    )。
A.秸杆还田  B.种树  C.施用有机肥
4.小动物能在土壤中生存,这说明土壤中有(    )。
A.水分  B.空气  C.食物
5.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    )变成的。
A. 石子  B.动植物遗体  C. 水
(三)能力达标站
家庭小实验:寻土壤中的空气
1.我到的实验材料:
2.我实验的过程:
3.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4.我的实验结论:
四、素养展示台
下图中有一个塑料袋、一些土壤、一根皮筋,使用这些物品可以研究有关土壤的什么问题?怎样研究?写出实验方案。                                                                 
自我评价:A.我真的很优秀(  )  B.我为进步而高兴(  )
C.继续努力(  )      D.还需加倍努力(  )
参考答案:
一、1.颗粒状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微生物  2.生物  非生物
3.农作物的秸秆  牲畜的粪便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4.水分  小水珠
二、C  B  B  B  B
科学小知识三、(略)
四、提示:遵循实验设计五环节:实验目的(可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水分,也可研究土壤中是否有空气,从研究的问题可以看出此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