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单位,用来标识一年中特定的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它们分别是:
1.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表示春季开始
2.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降雨增多。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昼夜平分,春季达到最高点。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清明节,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6.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表示田野开始下雨,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表示夏季开始。
8.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表示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
9.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表示麦子成熟,开始收割。
10.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表示夏季达到最高点。
11.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表示天气开始炎热。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表示天气最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十二节令则是根据十二节气的时间分布,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时期。每个节令分别是:
1.立春:春季始,大寒过。
2.雨水:降雨始,寒冬尽。
3.惊蛰:春雷始鸣,万物始苏。
4.春分:昼夜平分,阴阳交汇。
5.清明:春雨贵,祭祖扫墓。
6.谷雨:田野始雨,谷物始生。
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7.立夏:夏季始,寒冬尽。
8.小满:麦秋始熟,小暑前后。
9.芒种:麦熟芒稠,夏至前后。
10.夏至:夏季中,日至南方。
11.小暑:暑气始生,雷始收声。
12.大暑:暑气盛极,大暑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