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种植时间和方法
    选择适生品种
    竹类适生或较适生气候的年平均气温12至22℃,一月平均气温5至10℃,极端最低温度-20℃;年降水量至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至82%。而华北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虽然七八月降雨较多,但年平均降水量也不过至毫米,并不是竹子生长的理想气候条件。因此,应选择抗寒性比较强的散生竹品种,如黄槽竹、金镶玉竹、黄杆京竹、紫竹、早园竹等。上述品种不仅抗寒力强,而且在北方园林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科学栽种
    根据竹类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特点,栽种时应挑选背风向阳的地点,例如假山、楼房、山丘的阳面。
    栽种点的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为最好,若土壤过于黏重或是纯沙地,要进行改土。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以有机肥料为主,每亩地大约施用4立方米左右),进行耕翻,深度不低于40厘米。
    我国北方栽种的竹类多为轮生竹,通常使用移竹或移鞭的方法。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挑选1至2年生长田欣、并无病虫害、竹鞭鲜黄、竹芽细腻的竹鞭。安远竹时也一定必须拎地下的竹鞭,否则难以长成。
    栽种季节以春末夏初为最好。若太早会因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多风而影响成活;若栽种太晚竹子已进入速生期,伤根太多对成活也不利。若采用当地苗源,也可在多雨夏季移种,但必须带坨。
    栽种的深度应当根据土壤的黏重程度而的定,通常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taipanga困难,若过深竹笋发掘出后粗而强。根据竹鞭长度(通常40至50厘米),挖出蜕变条穴,埋于竹鞭,覆土后勤奋,浇足水。
    栽种后的管理
    竹子晴湿润,柏树后必须经常维持土壤的湿润,特别就是出来笋期或幼竹生长期必须及时灌水。移殖栽种时,对地上植株必须及时洒水,在有条件的每天9时前,下午3时后对竹叶展开洒水,也需用30%至50%的遮阳网展开遮阳。若就是平缓地栽种,可于西北、北、东北三面乘防风障。
    移竹栽种时,有“假死现象”,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竹叶可部分或全部脱落。但只要枝干始终保持鲜绿,注意保湿,均能重新发芽展叶。
    强化病虫害的预防。竹蚜虫就是危害竹子主要害虫之一,全年出现高峰期在北方多在8至10月份。需用50%锌硫磷、50%杀死蜈松各倍液喷杀。另外除了白粉虱等虫害的危害,均必须及时预防。竹叶煤污病就是竹叶病害之一,多由竹虫所引发,在高温多烫,通风不当的情况下极容易发作。预防方法除强化竹园管理,提升不当环境条件外,歼灭竹蚜就是预防煤污病的根本措施。
    一、种植时间
    1.轮生竹
    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开始发笋,多数竹种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长,并抽枝长叶,8~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伴随气温回升,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这一生长节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10 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阳春”最好。冬季11~ 12月种竹,尽管雨量少,天气干燥,但此时竹子的生理活动趋弱,蒸腾作用不强,栽竹成活率也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正常年份采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离移栽,且根盘带土多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只要保证母竹质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热的三伏天和严寒的三九天外,其余时间均可栽种。如果采用容器竹苗,则南北地区均可四季种竹,保证成活。
    2.丛生竹
    一般3~5月竹秆发芽,6~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种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最好。同样,如果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种竹。
    3、混生竹
    混生竹生长发育节律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5~7月发笋长竹,所以栽竹季节以秋冬季10~ 12月和春季2~3为宜。
    二、栽种地整理
    竹子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cm(中小径竹50cm即可,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cm),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 4.5 ~7.0 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径竹)。 整地是竹子种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种植穴。种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
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一般中小径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 50~60cm,种植穴的规格为长、宽各40cm、深30cm。
    三、母竹的建议
    母竹质量对造竹质量影响很大。优质母竹种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或难以成林。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长势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① 母竹年龄:最出就是当年至2年生。因为当年至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通常处在壮龄阶段,鞭芽细腻,鞭根完善,因而难栽活和长成新竹、崭新鞭,成林较慢。老龄竹(3 年以上)不必作母竹。
    ② 母竹粗度:中径竹(哺鸡竹类、早园竹等)以胸径2~3cm为宜,小径竹(紫竹、金镶玉竹、斑竹等)以胸径1~2cm为宜。
    ③ 母竹建议生长强壮、分枝较低、枝叶茂盛、并无病虫害及开花迹象为宜。
    ④ 土球直径以25~30cm为宜。土球过小,母竹易过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过大,则不便运输。 中小型观赏竹,通常生长较密,因此,可将几支一同挖起作为一“株”母竹。具体要求为:散生竹1~2支/ 株,混生竹2~4支/株,丛生竹可挖起后分成3~5支/ 丛。母竹挖起后,一般应砍去竹梢,
保留4~5盘分枝,修剪过密枝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种植成活率。 母竹远距离运输时,如果土球松散,则必须进行包扎,用稻草、编织袋等将土球包扎好。装上车后,先在竹叶上喷上少量水,再用篷布将竹子全面覆盖好,防止风吹,减少水分散失。母竹近距离运输不必包扎,但必须防止鞭芽和“螺丝钉”受损及宿土震落。
    母竹运往栽种地后,应立即栽种。竹子宜深柏树不容深栽,母竹根盘表面比栽种穴面高3~5cm即可。首先,将碎石或有机肥与碎石葱花后填埋栽种穴内,通常薄 10cm。然后中止母竹根盘的缝合物,将母竹放进穴内,根盘面与地表面维持平行,并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空中加油,然后先办理手续土,后填上心土,认是石块、树根等杂物,分层勤奋,并使根系与土壤密切相连。
    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伤鞭芽。然后浇足“定根水”,进一步使根土密接。待水全部渗入土中后再覆一层松土,在竹秆基部堆成馒头形。最后可在馒头形土堆上加盖一层稻草,以防止种植穴水分蒸发。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风大的地方需加支护架,以防风吹竹秆摇晃,根土不能密接,降低成活率。
    1.水分管理
    竹子喜湿怕积水。装盆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以后保持盆土湿润,不可浇水过多,否则易烂鞭烂根。从装
盆至成活阶段还要经常向叶片喷水。如果盆土缺水,竹叶会卷曲,此时,应及时浇水,则竹叶又会展开。夏天平均1至2天浇水一次,冬天少浇水,但要保证盆土湿润,以防“干冻”。
    2.肥料管理
    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装盆时拌入盆土中的有机肥为主,竹子成活后适当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复合肥。
    3.病虫预防
    盆栽竹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等,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乐果乳剂倍液喷洒;病害主要有煤污病、丛枝病等,要加强管理,及时修剪病株。
    4.其他管理
    高温季节,应把盆栽竹移至阴凉处,避免烈日暴晒。大棚要覆盖遮阴网,并向叶片喷水,保持叶翠绿。冬季须将盆栽竹移至背风向阳处或室内,大棚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