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业题(一,1-4章部分)
第一章 细胞的概论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第四章 细胞内膜系统
一、名词解释
1.1 细胞生物学:见填空题1.1。
1.2 细胞学说: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而且所有细胞来自于已有细胞。
1.3 细胞器:凡是在光镜和电镜下能够分辨出的具有一定形态特点、被单层或双层膜包绕、执行某些特定功能的结构,均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
1.4 原生质:是指构成活细胞的全部物质,包括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
1.5 原核细胞:是指一类无明显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如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
2.1 相差显微镜: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将标本不同区域折射率的差别转化为肉眼可观察的明暗亮度差异的光学显微镜。
2.2 荧光显微镜:以各种特定波长的光源激发标本中的荧光燃料后,观察该荧光燃料发出的可见颜荧光的一种显微镜。
2.3 原位杂交:一种将分子杂交与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检测技术,是以标记的核酸分子为探针,检测特异核酸分子在细胞中的位置分布。
2.4 细胞系:一些经过遗传修饰的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无限生长,这种类型的细胞称为细胞系。
2.5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代培养指直接从生物体获取、分离后进行首次培养的细胞培养技术;将培养的细胞按照一定比例转移至新鲜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这一过程叫做传代培养。
3.1 内膜系统:
3.2 脂质体:具有双亲性的脂质分子在水环境中排列成双层,将疏水尾部夹在中间。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即为脂质体。
3.3 协同运输:一种由钠钾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3.4 易化扩散:由载体蛋白介导的被动运输。
4.1 信号肽: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能指导正在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由细胞质基质附着到内质网上继续合成。
4.2 信号假说:一种关于分泌性蛋白合成方式的假说,认为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合成在内质网核糖体进行的关键因素是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段信号肽。
4.3 蛋白质分拣:高尔基复合体内经加工修饰的蛋白质通过不同的包被小泡被运输到细胞不同部位的过程。
二、填空题
1.1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  生命活动  规律的科学,是在  显微    亚显微    分子水平  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  增殖    分裂    死亡  等生命活动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
1.2  1665  年英国学者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  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  列文虎克(Leeuwenloek) 
1.3 细胞学说:1838—1839年,  施莱登    施旺  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  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  魏尔绍  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
1.4 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  支原体 
1.5 组成细胞的最基础的生物小分子是  核苷酸    氨基酸    脂肪酸    单糖  , 它们构成了  核酸    蛋白质    多糖  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2.1 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够分辩  相近两点的最小距离 
2.2 光学显微镜的组成主要分为  光学放大系统    照明系统    机械和支架系统  三大部分。
2.3 荧光显微镜是以  特定波长的荧光  为光源,电子显微镜则是以  电子束  为光源。
2.4 电子显微镜按工作原理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  透射电镜    扫描电镜 
怎样合成照片2.5 利用超速离心机对细胞组分进行分级分离的常用方法有  差速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 
2.6观察活细胞的内部结构可选用  相差  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运动可选用  荧光  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内部结构可采用  电子  显微镜。
2.7 体外培养的细胞,不论是原代细胞还是传代细胞,一般不保持体内原有的细胞形态,而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即  上皮样    成纤维细胞样 
3.1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  流动性    不对称性 
3.2 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途径是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作用。
3.3 被动运输可以分为  简单扩散    异化扩散  两种方式。
3.4 协助扩散中需要特异的  膜转运蛋白  完成物质的跨膜转运,根据其转运特性,该蛋白又可以分为  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两类。
3.5 在钠钾泵中,每消耗1分子ATP可以向细胞  外  (内/外)转运  3  个钠离子,同时向细胞  内  (内/外)转运  2  个钾离子。钠钾泵、钙泵都是多次跨膜蛋白,它们都具有  ATP  活性。
3.6 真核细胞中,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是通过  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来完成的。根据胞吞泡的大小和胞吞物质,胞吞作用可以分为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两种。
4.1 细胞器:真核细胞中,  光面内质网  是合成脂类分子的细胞器;肌细胞中的  内质网  (一种细胞器)异
常发达,被称为  肌质网  ;具有将蛋白进行修饰、分选并分泌到细胞外的细胞器是  高尔基复合体  ;被称为细胞内大分子运输交通枢纽的细胞器是  高尔基复合体  ;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的细胞器是  溶酶体  ;真核细胞中,酸性水解酶多存在于  溶酶体  中。
4.2 标志酶:内质网的标志酶是  葡萄糖-6-磷酸酶  ;溶酶体的标志酶是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是  过氧化氢酶 
4.3 蛋白质分拣: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如果存在  信号肽  ,将转移到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如果该蛋白质上还存在  穿膜信号  序列,则该蛋白被定位到内质网膜上。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  分泌性蛋白    膜整合蛋白    细胞器驻留蛋白  等。
4.4信号假说中,要完成含信号肽的蛋白质从细胞质中向内质网的转移需要细胞质中的  信号识别颗粒  和内质网膜上的  信号识别颗粒受体  的参与协助。
4.5 高尔基体三个功能区分别是  顺面高尔基网结构    高尔基体中间膜囊    反面高尔基网结构 
4.6 从结构上高尔基体主要由  膜囊  组成。
4.7 根据溶酶体所处的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大致可将溶酶体分为  初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    残余小体(三级溶酶体) 
4.8 溶酶体酶在合成中发生特异性的糖基化修饰,即都产生  M-6-P 
三、选择题
1.1 原核细胞不具备下列哪种结构  C
A. 环状DNA            B. 核糖体            C. 核小体          D. 核外DNA
1.2 下列结构中,哪些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B
A. 细胞壁            B. 核糖体            C. 细胞骨架            D. 核外DNA
1.3 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具有  AB
A. 较多DNA    B. 有细胞器    C. 有较少DNA    D. 可生存在恶劣环境中    E. 具有较小细胞体积
1.4 下列哪些可称为细胞器  ABE
A. 核        B. 线粒体          C. 微管        D. 内吞小泡        E. 溶酶体
2.1 在普通光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是( B )。
A. 核孔        B. 核仁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2.2 提高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A  )
A. 利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如香柏油)B. 调节聚光镜,加红滤光片
C. 用荧光抗体示踪                D. 将标本染
2.3 适于观察培养瓶中活细胞的显微镜是(  B  )
A. 荧光显微镜    B. 相差显微镜    C. 倒置显微镜    D. 扫描电镜
2.4 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  A  )
A. 超速离心技术    B. 电泳技术      C. 层析技术      D. 光镜技术
2.5 利用差速离心法可从动物组织匀浆中分离出下列哪种细胞器(  BC  )
A. 溶酶体    B. 细胞核    C. 线粒体    D. 质膜
2.6 要探知细胞内某一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通过(  C  )实现。
A. Southern 杂交    B. Northern 杂交  C. Western杂交  D. 免疫荧光技术
2.7 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测定(  D  )
A. 细胞的大小和特定细胞类的数量      B. 分选出特定的细胞类
C. 细胞中DNA. RNA或某种蛋白的含量  D. 以上三种功能都有
2.8 直接取材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培养称为(  B )。
A.  细胞培养    B. 原代培养    C.  传代培养    D. 细胞克隆
2.9 正常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常需加入血清,主要是因为血清中含有( C )。
A. 氨基酸      B. 核酸      C. 生长因子      D. 维生素
3.1 有关协助扩散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  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b  转运速率高  c  存在最大转运速度  d  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3.2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可以  A
a  泵出3个钠离子,泵进2个钾离子    b  泵进3个钠离子,泵出2个钾离子
c  泵出2个钠离子,泵进3个钾离子    d  泵进2个钠离子,泵出3个钾离子
3.3 有关协同运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BD  )多选
a  需要ATP提供能量        b  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c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