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华被击毙 应从该案中获得哪些启示
白宝山 周克华8月14日晨,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被公安民警成功击毙。重庆市公安局供图 华龙网发
  8月10日,重庆市发生持抢劫案致1死2伤,14日,嫌犯周克华被击毙。据媒体报道,周克华自幼性格内向,喜欢看武侠侦探书籍,15岁时因调戏妇女被拘留14天。2000年左右,周克华因非法持被劳教;2004年,周克华第一次实施持抢劫杀人;2005年又因贩在云南服刑。
  还在前几天,我就曾经预言,此魔头将会注定张君的结局。尽管我没有从多少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仅仅从一句俗言“兔子不吃窝边草”,就能感觉到他的处境与命运。这也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是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象这种杀人魔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于再干一个大案,毕竟做贼心虚,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他会有多么神秘。
  一个魔头清除了,老百姓也安心了许多,毕竟这样一个阴影,始终缠绕在人们的头上,实在有一种恐惧感,就如同当年张君大案一样。
  周克华被击毙了,曾经的压力和恐慌会暂时消停,但是在我们这个不断前进的社会犯罪是不可避免的,也会长期存在的。
  当我们为重庆警方甚至于参与这次围捕的军警予以庆功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要从该案中获得一些启示。一些关于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从周克华的经历来看,曾经有1次拘留、1次劳教、1次判刑。而社会上所说其因劳教而报复社会是否属实,已经无法得知,但是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因为就目前的犯罪情况来看,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暴力犯罪者,他们回到社会后又成了地方一霸,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关于政法信息共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DNA数据库以及电子信息库的建立,为有效打击犯罪提供了坚强保证。毕竟周克华曾经在两次作案后又因贩入狱,却没有被抓到。因此,今后的政法信息共享问题应该在范围和内容上更加拓展,确保全国共享。
  三是关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薄弱的问题。当前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是面对突发犯罪的应急控制问题,也就是说,象周克华这样的突发恶性犯罪发生后,如何充分发挥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配合,比如加大街面一线巡逻,改善监控设施,加强调度指挥,值得研究和加大投入。再一个方面是基础工作方面要更加重视。比如支的管理与查处就还留有死角,还没有真正查到位。还有在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上以及基层组织建设上,也还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象这种犯罪分子长期能够得到潜伏,除了其狡猾之外,也暴露了我们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是在查办案件的理念上,应该深刻反思,那就是如何将小案件与大案件同等对待,加大同类似的打击力度。从目前来看,出了一个命案,官方的确高度重视,投入的力量也相当之大,结果也一般都能达到。但是在小案的问题上,往往就没有如此积极,以致于减少了犯罪的成本,从而纵容一些小案不断养大。
  其实,如果从每一起小案件都象大案一样查办,必然会给一些大案犯罪者以极强的震慑,让其放弃作大案的动机。何况在小案的问题上,恰恰又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身边感受最深的案件,更为老百姓所痛恨。而且经常把小案查处当作一次次练兵,也有利于应对大案,所以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