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亚南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收散文、小说60余篇,篇幅约略各占一半。大多是短文,读起来轻松。之所以轻松,一是她语言的干净清爽,二是她文风的平实明朗。
亚南是我高中同学苏高田独生女,早年我们同住一个小区时,和高田老弟时相往来,那时,亚南还是个上中学的小女孩。后来我们各自迁居,各干各事,不要说亚南,就是高田也忙于他打造的京津后花园“五福忻州”旅游事业不常见面了。
楼舒婉是穿越的吗前些天,高田约我见面,说女儿要出书,让我给书作序。我这才知道,亚南在高技校任教,业余写作,已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20多万字。
高田女儿搞文学创作我不意外,因为高田是我们那一届同学中首先发表过小说的,后来虽在政府任职,一直没断了文字工作,论叙本地旅游文化的文章时见报端。让我不解的是我当了二十多年当地唯一文学杂志的编辑,其中十年还是主编,而我们杂志的任务就是扶植本地作者,我好友的女儿在各地发表几十篇作品,我竟一无所知。便问他亚南有何笔名,高田嗨嗨笑着说笔名很多,就是不用本名,常用的是叶子。
一说叶子,我恍然记起,似乎看过叶子的文章,但绝对不是在我们刊物上。高田叹口气说,她熬夜写东西我知道,但她写什么,我一概不知,直到今年她说已联系好出版社要出集子,和我商量,我才知道她已经发表了那么多东西。这才建议她让你写序。陈乔恩 乔任梁
读着亚南的集子,首先解开了两个不解,一是读到集子中
《时光很美,你很珍贵》序
◆彭图
《取谁,舍谁?》一文时,唤醒我曾读过此文的记忆;一是解开了她为什么不给《五台山》杂志投稿的原因。
《取谁,舍谁》发表在2007年9月的《山西科技报》教育周刊,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所以记住了叶子这个名字。那时我和本省报刊杂志同仁们有交集,到底是有人推荐我看这篇文章,还是恰巧我也在同一张报纸上发过文章,记不清了,但我在读着亚南集子中这篇文章时,恍然记起这篇署名叶子的文章我肯定看过。
叛逆者男主林楠笙结局解开亚南不给《五台山》投稿的是集子中另一篇文章《巧克力的味道》中这段话“……经历不同,意见何能相同?我走入叛逆时期。敏感的我,开始抗拒绕在头顶的父亲的光环。我害怕人家夸我时,说不魔兽世界升级
愧是谁谁的孩子。似乎我即使出也只是遗传,父亲的名字似已抹去了我勤奋的痕迹。在我最爱的写作面前,特意用上笔名,只因父亲是有名的笔杆子。我知道这爱好真的是遗传,但仍怕别人联想到上稿是碍于父亲的面子……”
读着这段话,想起网上成天爆料的那些炫富炫爹官富二代们为社会所诟,给父母惹祸的无廉达耻;同时想起当年在高田老弟家看他的诗文,看到几首诗很好,我要拿走在我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他当即拦下,连说不可、不可的情形,心中肃然,其父其女相似乃尔,为小侄女骄傲,为高田老弟高兴,有女如此,高田老弟夫妇当为言传身教之果深感欣慰矣!
亚南做“写手”,“完全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倾尽感情,把已经经历的人和事付诸文字,所以她的早期文本主要是一种感情倾诉,其倾诉基础是自我经历的个人体验、个人记忆。它的叙事对象中心是“我”,其余奶奶、父母、丈夫、孩子,同事、朋友,街坊邻居等一切人和事都以我的回忆、体验展示出来,以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用细致的笔墨把这种隐秘情感真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往往给人意外,让人惊讶。当惊讶于亚南“抗拒绕在头顶的父亲的光环”,坚持自强自立,要用自己的勤奋在文学上留下痕迹,用自己的努力表现自己的出时,接下来的一句让我咋舌:“我的任性和固执乐于挑衅父亲的愤怒,我的不认同不迁就,让‘父亲’这个称谓的威严趋于粉碎。”原来这小女子不沾父亲的光的背后还隐伏着挑战。这个挑战,挑战的就不光是父亲了,而是几千年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父亲这个称谓。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从“躲避崇高”到美女作家个人化写作
的潮流与争论。
读亚南的集子,所以想到女性个人化写作,因为亚南从2001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到2006年进入写作高峰期的这个时段,也正是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女性个人化写作盛行时期。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潮,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转型期中,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女性作者强调自我价值,
强调女性自己拥有自己的权利。这是亚南这一代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觉醒,她们的个人化写作既指向自身又颠覆着男性中心主义,坚持个人性的批判勇气与艺术敏锐,是对传统文学叙事的一种补充,尽管作家的禀赋和想象力、形式的转换可以弥补个人经验的贫乏,但对于写作来说,经验或经历毫无疑问依然是重要的资源。
亚南的早期文本中,虽以描述个人生活圈子里人和事的散文为主体,写教书、写“码字”,写抚育孩子,写亲人,间有一些杂议文字,也离不开教书、码字的个人生活范畴。但她的文字是纯净的,感情是真挚的。她爱她的家人,她热爱她的工作,由于女性的敏感,她的细节描写十分到位,其中无论写教师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流溢着浓浓的情感和满满的正能量思考,尤其两篇专写回忆奶奶的散文和写父亲、母亲的文字,因其真感情的投入,读来更是感人,有些细节情真处让人泪目。百市中考成绩查询
就在亚南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之时,商业化操作下的女性个人化写作潮流也渐趋冷落,一时代文学是一
时代思潮的承载体,当这种思潮被一些当红代表者在文学的商业化操作下推向极端时,必然会走向衰落。所以“随着媒体转型,纸媒的经营变得艰难,跟着的编辑不断辞职,而跟着的杂志又陆续停刊,有过一段写一家倒一家的经历之后,我也心生疲惫,渐渐退出写手的行列”。
退出是因为“心生疲惫”,显然她对商业化操作下的个人化写作产生了困惑,但她对文字的热爱并未疲惫,投稿少了,写作却没有停下,左冲右突寻着出路。经过一段阅读思考的调整后,她终于又走了回来,“人们会把拥有的一些能力和技巧称为特长,再把所谓的特长倾向于天赋使然,这真是一个误解。没有长期的训练,谁的天赋都会流逝,而经历过长期投入的训练后,没有天赋的人也会有所惊艳。大多人擅长为自己的懒惰理由——别人有这方面的特长而自己没有——这是最容易说服和麻痹自己的理由,试图掩盖不想努力不想付出的真相。”她决心以写作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叩响不惑之门的时候“书卷已翻过半,故事却正入高潮,前期埋下的伏笔,开始一个个跳将出来:每一个悟道,都是柳暗花明;每一次断舍,都会如释重负”“仅用笔或键盘,就可以筑起一座城”。为了写稿,曾在凌晨四点睡觉,也曾凌晨四点起床。“把已经经历的人和事付诸文字吧,那是曲终人散仍有余音绕梁的意犹未尽;也把未曾经历的人和事付诸文字吧,向往的生活和未了的情缘都可寄托笔端,然后去留随你、爱恨随意。”
后期文本虽仍保持了前期散文的个人化彩,但内中包含了小说最基本的因素:虚构性、想象性、批判性和细节的真实,所以在她集子的基础上我把这些文本擅自作了调整,将散文全部放到第一辑;将“
小欢喜”从散文中剥离,专放一辑,是散文到小说的过渡;第三辑则为小说。
“小欢喜”是组很有意思的文本,分开来独立成篇,是十个流溢母爱的育儿笔记,合起来则是一个父母亲和孩子互动的中篇小说。孩子的童真童趣和父母的欢欣慈爱飘逸字里行间,读起来意趣盎然。第三辑中《无法寄出的情书》是篇以物拟人的童话小说,这是亚南的早期作品,可见亚南写小说早有准备。
《米点点不是天使》和《蓄谋已久》是两篇因家庭畸形造成孩子心理畸形变态的心理小说。前者写被父亲抛弃而心理畸形的女孩报复社会、害死恩人的悲剧,受害主人公是老师;后者则因怀疑父亲死因而心理畸形、精神失常、以母为仇的故事。两篇小说迷离恍惚,情节跌宕,心理描写十分到位。结局也处理得很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其余十几篇小小说也都把握了这个小说写作技巧,都给人以阅读的愉悦。
《妻子的自我修养》和《终是无情》是两篇写得很成功的家庭婚姻爱情小说。《妻子的自我修养》从女性角度描述婚姻和爱情,说好旅游,丈夫却因工作走不开而未能出行,妻子为此反思他们的婚姻与爱情疲惫,在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后,碰到未成功的初恋,从初恋的家庭婚姻和初恋的回忆中得到启
示,终于走出阴影,想到丈夫为家庭的付出,终于发现“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呀!”《终是无情》探索军人的家庭婚姻,两对夫妻一对因长久的异地分居而离婚,一对却因结束了异地分居而离婚。离婚的军人和离婚的军属走到一起,很自然地产生了恋情,但一波三折后还是因军人换防的距离而隔膜,结局留下悬念。近年作品,她已经从个人化写作中走出,目光投向了社会,写作也转向了小说。
王心凌个人资料亚南的文字功底本来就扎实,语言清爽干净,短句快语,不矫饰,少浮华,心中所想,目中所见,倾于笔下,诉诸文中,乃真情实感真性情文字。再加生性的悲天悯人却又大大咧咧,经历了十余年码字、写手生活的欢乐、等待、焦灼、失落、低谷、高峰、欣喜、疲惫,“跋涉过世事人情的冷硬之后,又逢温暖如春”,她似乎意识到自己在文学上已经到了转折时期,身边人和事,最想写的大部分都写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增加,使她终于脱出了纯粹的女性个人化写作格局,而且视野宽了,境界也高了:“写作却是最能治愈心灵的一剂药方”,要靠写作“揭示人生百态,尝试着为一些人发声,尝试着呼唤正义,也用一种深刻和真实把复杂的人性展开给人看。”从纯粹写实转到了虚构,想象,眼光也转向了社会,从原来的散文和千字文小小说扩展到七八千字、近两万字的短篇小说,从这些小说看,她已经完成了写中篇、写长篇的文学准备。所以在出这本集子后,更多希望能看到亚南的大块作品,中、长篇小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