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
(总分70,考试时间9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卷二4题,单选)
A. 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 “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D. “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2. 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
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4题,单选)
A. 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 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 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 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3. 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5年卷二3题,单选)
A. 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 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C. 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 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4. 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卷二2题,单选)
A. 甲(女,43岁)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 乙(15岁)携带自制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失火罪
C. 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 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5. 《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本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卷二9题,单选)
A. 无论是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施了犯罪,还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都能适用该款前段的规定
B. 该款规定意味着教唆犯也可能是从犯
C. 唆使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因而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时,也应适用该款后段的规定
D. 该款中的“犯罪”并无限定,既包括一般犯罪,也包括特殊身份的犯罪,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过失犯罪
6. 《刑法》第49条规定:______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______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______的除外。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2012年卷二11题,单选)
A. 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B. 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C. 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D. 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7. 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卷二10题,单选)
A. 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0年8月30日至1997年8月29日止。甲于1995年5月20日被假释,于1996年8月25日犯交通肇事罪。甲构成累犯
B. 乙因盗窃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年3月25日刑满释放,2007年3月20日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构成累犯
C. 丙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1996年4月21日刑满释放,2006年4月20日再犯同罪。丙不构成累犯
D. 丁因失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5年5月15日至1998年5月14日。丁于1998年5月15日在出狱回家途中犯故意伤害罪。丁构成累犯
8. 被宣告______的犯罪分子,在______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______,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关于三个空格的填充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二11题,单选)
A. 均应填“假释”        B. 均应填“缓刑”
C. 既可均填“假释”,也可均填“缓刑”        D. 既不能均填“假释”,也不能均填“缓刑”
9. 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2015年卷二13题,单选)
A. 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2名行人
B. 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
C. 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程度
D. 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层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
10. 甲急需20万元从事养殖,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被信用社主任乙告知,一个身份证只能贷款5万元,再借几个身份证可多贷。甲用自己的名义贷款5万元,另借用4个身份证贷款20万元,但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归还本息。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14题,单选)
A. 甲构成贷款罪,乙不构成犯罪
B. 甲构成骗取贷款罪,乙不构成犯罪
C. 甲构成骗取贷款罪,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 甲不构成骗取贷款罪,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11. 关于自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13题,单选)
A. 军人在战时自伤身体、逃避军事义务的,成立战时自伤罪
B. 帮助有责任能力成年人自伤的,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C. 受益人唆使60周岁的被保险人自伤、骗取保险金的,成立故意伤害罪与保险罪
D. 父母故意不救助自伤的12周岁儿子而致其死亡的,视具体情形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者遗弃罪
12. 公司保安甲在休假期内,以“第二天晚上要去医院看望病人”为由,欺骗保安乙,成功和乙换岗。当晚,甲将其看管的公司仓库内价值5万元的财物运走变卖。甲的行为构成下列哪一犯罪?(2014年卷二17题,单选)
A. 盗窃罪        B. 罪
C. 职务侵占罪        D. 侵占罪
13. 首要分子甲通过手机指令所有参与者“和对方打斗时,下手重一点”。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被害人被谁的
行为重伤致死这一关键事实已无法查明。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20题,单选)
A. 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B. 甲是教唆犯,未参与打斗,应认定为从犯
C. 所有在现场斗殴者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D. 对积极参加者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对其他参加者按聚众斗殴罪定罪
14. 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1)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2)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3),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4)论处。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5)。将下列哪一选项内容填充到以上相应位置是正确的?  (2015年卷二21题,单选)
A. (1)地位(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受贿
B. (1)职务(2)国家工作人员(3)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C. (1)职务(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受贿
D. (1)地位(2)国家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2.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 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    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    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上述4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51题,多选)
A. 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 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 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D. 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2.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52题,多选)
A. 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 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 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 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3. 甲在乙骑摩托车必经的偏僻路段精心设置路障,欲让乙摔死。丙得知甲的杀人计划后,诱骗仇人丁骑车经过该路段,丁果真摔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卷二56题,多选)
A. 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
B. 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 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4. 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卷二54题,多选)
A. 甲(总经理)召开公司会议,商定逃税。甲指使财务人员黄某将1笔500万元的收入在申报时予以隐瞒,但后来黄某又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缴纳应缴税款。单位属于犯罪未遂,黄某属于犯罪中止
B. 乙抢夺邹某现金20万元,后发现全部是。乙构成抢夺罪既遂
C. 丙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儿后,惧怕承担刑事责任,又将婴儿送回原处。丙构成拐卖儿童罪既遂,不构成犯罪中止
D. 丁对仇人胡某连开数均未打中,胡某受惊心脏病突发死亡。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5. 甲欲去乙的别墅盗窃,担心乙别墅结构复杂难以到贵重财物,就请熟悉乙家的丙为其标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到乙价值100万元的珠宝,即携珠宝逃离现场。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09年卷二5l题,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