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
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
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A.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红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3.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C
2.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交通警前来调解,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展开心理活动;韩冬生想坚持罢工。
3.①人物塑造方面: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②主题表达方面: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的综合赏析能力。
A项,“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不当,此处主要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教育界的问题不是小说表现的重点;
B项,“大胆想象”不当,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说成是想象;
D项,“倒叙”说法不当,“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也为插叙。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
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情节进行划分,围绕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一事,交通警登场前后各为一个情节,是小说的“开端”和“发展”;从“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开始是小说的“再发展”部分,表现他的心理不平衡,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为插叙,“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插叙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和韩冬生的工作调动情况,以及其后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对出租汽车司机的羡慕和嫉妒;最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局,交代坚持罢工的情节。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可认同“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的说法,也可以否定这一说法,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理由。本题建议答认同“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的说法,作答时可从塑造的人物真实与否、对表现主题有无作用等角度进行考虑。就公共汽车驾驶员的身份而言,韩冬生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但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不难得出答案。从文本来看,驾驶员韩冬生所处的时代有一些不公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他自己无法解决,内心有不平之气,在遇到乘客不满的情况下,他态度不好,合乎情理。从表达的主题来看,韩冬生越“嚣张”,越说明内心的郁闷深重,也越反映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越能够让读者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这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