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提学使方旭及其书画艺术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1期
        摘 要:方旭作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素以道德诗文著称,其书画作品传世较少,文章选取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收藏方旭的部分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方旭的别号,为诠释方旭的生年及自号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方旭;世家生平;书画艺术
        DOI:10.20005/jki.issn.1674-8697.2024.11.024
        1 方旭的世家和生平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明清两代著名的科举望族,这一时期,该家族在科考、仕宦、治学和创作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出身者有100多位,众多家族成员出仕为官①。方旭便是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属于方氏七房,第十九世。其父方奎炯为方氏七房十八世,祖父方心
简为方氏七房十七世。方奎炯亲生子有七人,其中方铸排行老四,方旭排行老五②。
        方旭的父亲方奎炯,字昭甫,一字子明,號憬岩。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甘肃文县令,调任隆德(今宁夏固原地区)知县、高台知县。道光三十年(1850)任蓝田知县,后迁四川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市)同知。方奎炯任隆德县令时,因为想减轻百姓的赋税,瞒报开垦的田亩数,而迁怒了总督邓廷桢。邓廷桢在了解实情后,觉得方奎炯在理,反而非常赏识他③。方奎炯在任四川打箭炉同知时,不分民族,一视同仁实施“粜食”“搏击豪强”“置重典”等政令,以刚柔相济方式,将打箭炉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得到了民众的肯定和拥戴,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功绩。这对方旭以后做官理政有极大的影响。
        方旭的兄长方铸,字子陶,号剑华,自号盘陀育叟,又号华胥赤子。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著有《论语传》《华胥赤子文集》《华胥赤子章奏》《华胥赤子遗集》《华胥赤子遗集说经篇》等④。
        方旭生于1852年,幼时随父入川,父亲去世后,方旭与兄长方铸一起回到桐城山中。方旭受父兄影响,从小立志,刻苦读书,积极考取功名。方旭18岁考中秀才,但之后屡试不中,经其妻夫湖北天门县令叶环圃举荐,进入了湖北荆州府,成为知府倪文蔚⑤的幕僚,执掌文案兼家教。由于倪文蔚学识丰富,善书画,方旭拜其为师,学习书画,博览书。倪文蔚在历任河南陈许道道台、广东臬台和河南巡抚期间,方
旭在其幕中,深受信任,并撰写了许多的文告、奏议⑥。
        光绪二十年(1894),方旭任四川蓬州(今蓬安)知州。据《光绪蓬州志》记载,“方旭,桐城拔贡,二十年六月任”⑦。方旭到蓬州任知州后,由于当时的《蓬州志》无图且不详。方旭决心续修《蓬州志》,便召集廪生伍联珠等人,实地勘察蓬州山川地势,绘制本州疆域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方旭又特邀张礼杰撰写“纪山”“纪川”和“沿革表”等,共同编纂《蓬州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成书后,即付刊行⑧。
        光绪二十八年(1902),方旭在担任达县知县时,奉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因办新式学堂缺乏人才,决定选派公费留学日本宏文师范速成班学生1名,这是达县最早的官派出国留学生⑨。
        方旭任华阳知县期间,兴革利弊,断案公正,重视教育,仅用3个月就多次破获巨盗,后开办学校,在州县倡导推行。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华阳县志》记载,“旭任县仅三月,既屡获巨盗,复开置学校,为州县倡”⑩。
        方旭在夔州和邛州兴办学堂、治理有方、政绩突出。特别是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市)直隶州知州期间,充分显示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方旭在前往日本考察期间,研究教育发展、机构设置等,有独特见解
和心得,撰写了《州县学堂谋始》,着重强调兴办学堂的重要性。方旭的政绩和见解,深受四川总督锡良的赞赏。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初七日,锡良又上书奏请光绪皇帝嘉奖方旭等三位官员k。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二十日,方旭晋升为四川提学使,到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七日离职l。方旭在任四川提学使期间,极为重视教育,大力推行新式学堂。他上任后,改设仕学馆为四川法政学堂,在成都创办了四川工业学堂(今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前身),还在成都设立省城劝学所和师范传习所,全力打造标杆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聘请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充任劝学员,积极宣扬新学政策,并带头捐资办学。当时,四川的学堂数量和师生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m。
        辛亥革命后,已步入花甲的方旭隐居成都,和成都众多文人交往甚为密切,常与巴蜀文人林思进、刘咸荥、杨葆生、杨光瓒、赵熙、蒲殿俊、邢锦生等赠答唱和。方旭与林思进年龄相差大,属于忘年交,来往甚密,友谊颇深。1933年,方旭与刘咸荥发起“蓉社”,方旭担任首任社长,共同研究学术,作画吟诗,评鉴字画,交流辅导等。方旭入川担任蓬州知州时,聘请杨葆生为幕僚。杨葆生,生于1858年,平湖人。后来,方旭任达县知县、华阳县知县、夔州知府和川东道道台等期间,杨葆生一直在旁边辅佐,商谈政治,相知相交。杨光瓒,字湘丞,四川叙州府隆昌县人,是方旭的弟子,其知识渊博,才能卓越,曾任四川军府秘书长,两人年龄相差甚大,亦师亦友,曾参与编辑《鹤斋诗存》n。方旭与赵熙亦相交颇深,据《四川省志·
人物志》记载,“赵熙游成都时,同蜀中名流宋育仁、方旭等结锦江词社”。方旭通过与诸多文人墨客交流,其诗文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著有《鹤斋诗存》。
        方旭不仅能诗善文,还精通书法绘画,是民国晚清时期知名的书画家,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早年,方旭结识了书画家倪文蔚,并拜倪文蔚为师,得以博览书,研习书画。入川后,方旭与当时著名的书画家多有来往,并互为题画。1936年,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游览四川结识了方旭:“十六日到成都,住南门文庙后街。认识了方鹤叟旭”o。其后,齐白石慕方旭诗名,特请方旭为其《借山图》题诗,完毕后,白石老人将自己的《佛像图》转送给方旭,以示谢意p。方旭与巴蜀地区的昌尔大、辜云若、邓耔雪、骆成骧等常有书画交往。昌尔大,别号解人,安岳县城郊乡人,其书法独具一格,笔锋浑厚,苍劲有力。昌尔大寓居成都后,认识了蒲殿俊、胡俊、罗纶、张澜、方旭等,结为知己,常相往来。辜云若(1842-1933),字培源,号竹西客,又号云迂。善画山水,用笔简练,极淡远而题咏尤佳。方旭与辜云若互为对方题花。邓耔雪,字之遴,号雪髯,能诗文,擅长书法和绘画,与方旭多有交往。骆成骧,字公啸,四川资州(今资中县)人,工书法,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曾任山西提学使,去世时生活贫困。方旭特地为骆成骧题写挽联,足见方旭与之交深。
        1940年,方旭去世,由于他清正廉明,德才兼备,颇有影响,又和社会名宿多有交往,具有广泛社会
声望和政治影响力,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民国时五老分别是:徐炯、赵熙、方旭、刘咸荥、曾鉴q。方旭作为“五老七贤”中唯一的外省人,他既为官方尊重和认可,又为百姓所敬仰。
        2 方旭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历经了多个繁盛时期。清代至民国时期,则是中国书法特有的一个繁盛时期,由于延续时间较长,这一时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书法名家,方旭便是其中之一。
        方旭在書法方面,主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大家的书法,其行书尤为精妙,从唐人入手,博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融会贯通,已经形成自家的体格。《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有记载,“其书法从唐入手,上追二王,深得帖学要旨,敦厚平和”r。
        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方旭行书〈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屏》(图1),为方旭78岁时的作品,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该屏纸本,行书,一屏四幅,每屏纵128厘米,横30.5厘米。书写内容为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全诗11行,共181字,其笔力遒劲,运笔刚劲雄健,具奔腾之势,中多飞白,筋强骨毅,变化无穷,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多稳重。下笔凝重锋利,体势纵长,字形瘦长。如“若”结体于严谨平实中求奇险,于险绝中求平整,转折自如,如“中”多飞白,筋强骨毅。款署“叔均尊兄正字,鹤叟方旭年七十有八”。款尾钤白文方印“桐城方氏”,朱文方印“鹤叟”。
李方丁
        从方旭的年龄推知,此屏应为1929年所作,其用笔酣畅跌宕,奇崛沉着。字屏结构巧妙的结体,疏密有致,似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韵,这样的疏密变化使整幅行书结构灵活生动。方旭的书法追求自我,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看他的书法,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颇有黄庭坚之法。字屏中多有渴笔,笔锋转侧变换之刷掠之妙,毫发毕现,其行书中有意无意地用草书,又似有米芾之章。其书法作品在当时赢得了文化界的推崇,方旭堪称一代书法名家。
        方旭不仅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在绘画方面也同样精伦绝妙。方旭的水墨山水画,多采取传统的三远构图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运用墨的浓淡变化,形成远山近岭,林木葱郁,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在笔法上取法董巨s而又自出新意。
        《民国方旭水墨山水图轴》(图2),纸本,立轴,纵84厘米,横43厘米,水墨山水图。此图幅作于1926年12月(民国十五年丙寅),是方旭晚年75岁的一件经典之作,现藏于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图中作平远景,远处云雾间青山一抹,淡墨横点作小树丛林,山下有一飞瀑,中间一片空蒙,中部右侧为一坡角,多用披麻皴加解索皴。近处山坡一隅,用枯笔淡皴画几株劲挺的古松碧梧,枝干苍劲,中间作夹叶,树下有茅屋数间。画面左上角有丽江题跋,2行23字,行书,文曰:“云来溪涧幽,云去峰峦翠。茅屋带鸣琴,幽幽招隐意。丽江题。”跋尾有朱文方印:“一生谨慎。”画面右上角为方旭款识,四行十九字,行书款:“丽
江世兄雅属,丙寅十二月,鹤叟方旭,年七十五。”款尾有朱文方印“鹤寿”,右下角有白文方印“画意诗心”。该幅作品为方旭绘画,邢锦生题诗,系两人共同完成。邢锦生,字丽江,四川成都人,以诗画著称,生卒年不详。与方旭、刘咸荥多有唱和,其曾祖邢申甫为成都知县。从作品中“丽江世兄雅属”一句,可以看出此幅是应方旭的好友邢锦生嘱咐而作的。
        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民国方旭水墨山水图轴》(图3),绢本,立轴,纵84厘米,横40厘米,水墨山水图。此图幅作于1930年3月(民国十九年庚午),是方旭晚年79岁的又一件精品之作。图中远处云雾间远山一林,中间耸立一山峰,山石多用披麻皴加解索皴,浓墨点苔后施以渲染,显得笔墨粗放,右下角山坡一隅,用枯笔淡皴画几株劲挺的古松,碧梧掩于幽静山涧之间,枝干苍劲,中间作夹叶。丛林中有一茅屋系粗笔浓墨勾勒而成。画的右上角书行书题:“我本乡下人,少壮行万里;老在城市居,心中有山水。”表现出方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拘一格的气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寻求,在平淡静谧中显示出一种出尘的高雅之趣。款“庚午三月,应解人四兄之属,鹤叟方旭年七十九”题款5行39字,款尾钤白文方印“华胥黎”,右下角钤白文方印3行6字“鹤叟诗书画印”。从作品中落款“解人四兄之属”可以看出,该作是受方旭的好友昌尔大之托完成的。此幅作品中印文“华胥黎”,有力地佐证了方旭的别号为“华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