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年女儿不富养]女儿富养的真正含义
    询问之下获知:赵小年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抑或是忙于生意的原因,结婚有些晚的赵小年现在60岁了,女儿赵梦才27岁。令老赵颇为头痛的是,每当他们父女相伴出门时,遇到不相熟的人会这样问:“赵梦,这是不是你继父呢?”女儿自会抢着回答说不是,赵梦给我们的解释是:“爸爸爱操劳,头发早早花白,会让别人有误解,现在坐公交车都有人给他让座位了。”女儿的言语间尽是心疼,老赵的解释是:“结婚太晚了,但我们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在我们家笑声最多、欢乐最多。”
    在老赵的印象中,他并没有太细致地关注女儿,日常的教育、生活起居的照顾,全部交给了自己的老伴。直到女儿在英国学成获得硕士学位时,现场参加典礼的老赵才发现女儿真的长大了。一直希望女儿踏踏实实做人、简单生活就好的老赵,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收获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自豪和惊喜。
    叫板英国大使馆
    在老赵的眼里,女儿善良,爱帮助人,骨子里的倔强像极了自己。老赵想起了赵梦儿时一次挨打的经历:
    “赵梦4岁时一次调皮捣蛋惹怒了我,我让她认错,她不认,说自己没有错,我当时就火起来了,拍了一巴掌,丫头跟我瞪眼睛,不服气,又一个巴掌过去,直接把她打倒了,还是不认错。挨打后赵梦说要离家出走,黄子韬女儿
当时衣服都是用包袱包,她自己收拾了几件小衣服就要出门,那倔巴样子现在都忘不了,我和她妈看着她背着小包袱走到了马路口,她妈妈就着急了,哭着出去把她拽了回来。”
    过去了20多年,动手揍赵梦的经历深深刻在老赵的记忆中,他说,姑娘的坚持、倔强、不服输是自己的翻版。
    赵小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生,母亲曾就读于太原进山中学。赵小年从小接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后来赶上了“”,他并没有太多的上学经历。现在想来,老赵有两个遗憾:上学太少;被父母管得太紧。
    到自己的子女出生后,他不愿过多干涉孩子们,希望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给他们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某种程度上,这种 “放任”造就了赵梦独立、好强的个性。
    赵梦在出国读书时,从中介到定学校,老赵从来没有帮过女儿。在申请英国签证被无理由拒签两次后,女儿不服气,要跟英国大使馆打官司,老赵也没有插手,他只是问赵梦:“你有把握吗?”赵梦坚定地回答:“有,我就是不服气,无理由拒签我两次!打不赢这场官司,50年之内我不去英国。”没有想到这场官司还真打赢了,赵梦由此也顺利出国了。
    一个17岁的小丫头敢叫板英国大使馆,并让自己顺利出国,这在别人眼里有些天方夜谭的事情,或许得归功于老赵的放任教育方式——帮孩子展开翅膀,她才能翱翔世界。
    深深的父爱
    当记者问:“您的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幼时的女儿误以为不够关心、不够爱她吗?”
    老赵给出的答案是:“她未成年时我们的沟通不多,女儿一步步的成长是在心里看着的。最不愿的是过度呵护,孩子会成为庇佑下的温室小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现在女儿成人了,也成家了,反倒变得更亲密了,老赵和女儿的沟通交流也更多了。
    在女儿学成归国回到山西后,老赵没有像其他企业家父亲一样让女儿进入自己的企业工作,而是让女儿和女婿去别的企业打工。用老赵的话说,“给别人打工,出过汗、流过泪了,知道钱来之不易了,到时女儿想创业了,我会给她投资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老赵经常给女儿讲自己当初的创业故事,做小本生意时,从纺织厂里批点作废的布头到村里卖,八毛钱一尺的布(的确良)村里人都买不起,怎么办?老赵的点子是:以物易物,把布分给村里人,让他们赶着驴
车去每个村换红枣。山里枣多,一斤枣换一尺布,很快他就收到了几袋红枣。在运回太原后,刚好赶上了端午节,红枣还没有运出汽车站呢,就有人出每斤8毛钱的价,老赵不卖,最后他的成交价是每斤1.2元。8毛钱一尺的布通过他的置换直接增值翻倍。
    这种经商的小智慧赵梦也有遗传到,在英国学雅思时,半年的学时,赵梦3个月就顺利通过了。剩下3个月的学费,赵梦去学校退,协商之下,学校退了一个月的学费给她,还答应她剩余的两个月的学习,她随时可以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