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中历史教师的“学养与教养”
潇洒走一回:高中历史教师“45岁现象聚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设置了走进名师栏目,从神州行市民卡2008年第1期起,先后邀请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先后有十七位历史教师至今上榜,及两篇启示稿件:
1. 困学苦旅/李惠军(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2008年第12
2. 突破思想的边界/王雄(江苏扬州中学特级教师),2008年第3吃什么可以治痛经
3. 读书:我的为师之道/李建红(北京二中),2008年第4
4. 像水一样——历史的倒影/束鹏芳(江苏大港中学特级教师)2008年第5
5. 耕读人生——我的心路/全仁经,2008年第6
6. 我的历史教育思考(上、下)/李明赞(北京四中特级教师)2008年第78
7. 重知厉行,勇于创新——一个中学教师读书教学的自白/李明海(湖北宜昌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2008年第9
8. 杏坛漫记/成学江(北京石景山区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2008年第10
9. 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陈伟国( 江苏徐州市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2008年第11
10.“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四十余年教学生涯的回顾/孔繁刚(上海中学特级教师)2008年第12
11. 超越自我 乐在其中/庞友海,2009年第12
12. 怡心书香,探索守望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生涯之感悟/ 孙双武(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2009年第3
13. 思考·阅读·写作——《中史参》走近名师栏目对我的启示 / 胡军哲,2009年第3
14. 到广阔的世界里去 / 彭 禹(上海交大附中)2009年第4
15. 走出应试的沼泽地(上、下) / 李付堂(青岛开发区一中)。2009年第56
16. 摆好Pose,亮出姿态——在自然成长中主动成长 / 徐赐成(西安中学)2009年第7
17. 在迷茫中探索,在平凡中奋发——谨以此文献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 / 梁仁华(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员) 2009年第8
18. 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眺望——走近名师有感/ 王亚男,2009年第8
19. 如图在 abc中承担起历史教育的使命——我对历史教研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上)/ 戴加平,2010年第8
十七位名师中除了彭禹(1980年生)和徐赐成(1971年生)两人属于80后和70后而比较年轻外,其他的大多为60后尤其是1965年前后出生。作为与自己近似的同龄人,加之是王亚男老师与本人的多次交流,以及梁仁华老师对正在成长中青年教师的勉励,尤其是较为熟悉的戴加平老师的奋斗业绩,使笔者颇有感触。此外,笔者还专门罗列了全国部分优秀中学历史教师如下: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1964年生
青岛市历史教研员,特级,1966年生
彭太军 湖南郴州市一中,特级,1965年生
杭州市教研员,特级,1963年生
徐衍昌 浙江衢州二中副校长,1963年生
全志聚 山东临沂兰山区教研员,1966年生
周明学 九江市一中,特级,1966年生
祝旭东 浙江绍兴县教研员,1965年生
冯长运 湖北省教研员,1966年生
深圳市教研员,1965年生
纪连海 北师大二附中,1965年生
戴羽明,天津市教研员,1966年生
显然,以上名单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大多为1965年前后出生,而且学养与教养出,蕴含的大气、底气、灵气十足,进而人格魅力、专业功力、引领张力凸显,决定了教学生涯自然成果斐然。
世界卫生组织把45岁到59岁的年龄段界定为中年人,人们总是遵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自然规律,人上了40来岁,绝大多数人事业有成,收入可观,家庭成型,何况各行各业唱主角的是多是那些稳重练达的中年人,因而习惯于将45岁作为个人生涯标志性的时段,即“45岁现象。诚然,从相当部分的国人看来,假如到这个年龄仍然缺乏相应的荣誉与职称或财富,就会有前途渺茫的感觉,以至于不思进取,开始打算如何度过余生。毕竟,40岁以前,体力和精力旺盛,但能力、经验可能不足,可当新鲜血液大有希望。从整体上看,当今“45岁现象除了自然生理因素之外,更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相关,正是孔繁刚老师在四十余年教学生涯的回顾中所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由于三年困难时期以后国内人口出生率的强烈反弹,出现了1964—1966年间的生育高峰,同时又恰逢1977年后高考的恢复,这批人在中学阶段就得到了比年长者更为正规而严格的教育,并伴随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顺利得到高校科班的深造,上世纪80年代学风良好,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大。况且这些人能够吃苦耐劳,工作成效显著,至今完全填补了以来
青黄不接的断层,使各个单位45岁左右的骨干队伍特别显眼,因此他(她)们承前启后,可谓前程似锦。毋庸讳言,各地中年历史教师无论数量或质量上都是历史师资行列中的精干力量,相当一部分人已脱颖而出,颇有造诣。
名师魅力,激情洋溢,栏目平台,刮目相看。走进名师栏目提供了高中历史优秀教师成长的盛宴,从中领略到了全国历史名师的风采!名师们既蕴含着仰之弥高,师之弥虔的人格魅力,又展示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与非凡的资历。由此,每期的品读,一方面成为了全新的参照,是教学新理念的洗礼,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渐渐地消除了顾虑和成见,喜欢上并从中发现了新大陆,也将引领各自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给人以振奋,相信每个人都是未完成体.为你擦亮了迷茫的双眼,总能唤醒你沉睡的思维,随同专家们一起思考,给你以智慧的点拨,促使你不断反思,获得头脑风暴般的启示,使你的课改信念更为明晰,对新课程更加充满信心.从中真切领略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魅力场和冲击波。
厚积薄发:高中历史中年教师体学养与教养的剖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学养,二是教养。如果一位教师的专业
知识没有深度,相关基础没有广度,教学理念没有高度,势必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所适从。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素养分为学养教养学养是指教师本身的学科本体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养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两个方面都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在笔者看来,中史参走进名师栏目可以说提供给了同行们一面镜子,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遗漏;又提供给教师一个模板,及时确立自我的生涯规划;也提供给教师一双完美国际89修真慧眼,学会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再提供给教师一具阶梯,及时引领专业成长的路径。中年教师一般指年龄约三十五到五十周岁,基本获得中教一级甚至高级以上职称,并从教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骨干队伍,多是教学和科研的领头雁和顶梁柱。1980年出生的上海交大附中的彭禹老师是新生代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而已经退休的特级教师孔繁刚(1942年生)即是德高望重的中学历史界老前辈的典型。
鉴于此,笔者曾关注普通高中一线执教的老、中、青年历史教师的构成比例及各自特点,老年教师因年龄或职务关系大多已脱离中学第一线,青年教师的成熟需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她)们尽管具有诸多长处与优势,但难免呈现某些幼稚和起伏波折的倾向。中年
历史教师则处于而立之年或不惑之年,社会阅历丰富,家庭、婚姻关系已经定型,并且心理素质基本趋于成熟,精力还相当充沛,基本上成为了学科带头人,不少担任教研组长和高三把关老师,又负责对青年人的传、帮、带,故中年教师往往年富力强,堪当重任。笔者初步对比了老、中、青教师学养与教养共性的几个方面,见下表:
项目
老年教师
中年教师
青年教师

学历
一般
较高
合格

精力
有限
较充沛
十分充沛

思维能力
不够敏捷
较敏捷
很敏捷

知识结构
不够合理,但专业功底扎实
比较合理
全面但与实际结合不够

学习新知识
接受有些难度
易接受
接受快,基础好

心态
最稳定
较稳定,不易波动
不够稳定

教学经验
相当丰富
比较丰富
较欠缺

与学生关系
有一定代沟
有些代沟
容易接近和沟通
由此可见,老、中、教师各有所长,中年历史教师体更具备了独到的优势,但生有涯而学无涯,信息时代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实自我时不待我,任重道远。毋庸讳言,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智力、能力,都达到了建功立业的最佳状态。诚然,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尤其是中年教师体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养和教养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平庸的教书匠是不具备这些的。正如徐州市历史教研员陈伟国老师在题记中所述的生命有一个不可剥夺的权利,那就是成长;生命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那就是对成长的捍卫;生命有一种永不凋谢的美丽,那就是对成长的守望。我们所能拥有的,也许永远没有终极的结局,但过程,从一开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攥在手中了。成长,永远在路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整体学养与教养的提升

心动不如行动!青岛市开发区一中的李付堂老师呼吁争做一个从应试中走出的名师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一个有追求的历史老师。为此,热爱教育热爱本职工作,对历史教育充满深厚的感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知识广博方法多样勤于教研,以上几条一个也不能少。
王亚男老师在笔者博客里留言前行的道路很长中写道:我太需要这样提神提劲提升思想境界的好文章滋润了,它涤荡着我的灵魂。每期贵刊到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我如获至宝。从十几位中学历史名师的成长模式的分析告诉我们,自由的心胸、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当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中年历史教师应力求扬长避短,才能再接再厉,拥抱新课程改革的新潮流。因此笔者从中归结为以下成才之道:
事业为重,淡泊宁静:束鹏芳老师自从1983年工作以来一直与江苏大港中学结缘,即使担任教研员后仍然兼课。是否可以这样说,做教育需要一种苦行僧精神,要求教师把教学当做一项事业、一门艺术去追求,理性远离尘世的喧嚣,自觉消释世俗的烦恼,坐得住
冷板凳,静得下心来。中年历史教师象宜昌历史教研员李明海老师那样,已把风华正茂的青春都给予了学生,但李老师一如既往地敬业爱岗,做到人生无悔,乐于奉献,被学生看来是一个榜样、一本书、一幅画,始终保持稳定进取的心态。
革新观念,与时俱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历史观和课程观,坚持创新教育是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教然后知困,应该放阔视野,不懈求索,摈弃对经验和传统的盲从。及时用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协调理论及元认知等理论武装自己,等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上不懈开拓进取,自觉地抓住课程更新和高考改革的契机,力争走出狭隘、封闭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死胡同。
学而不厌,苦练内功:北京二中的李建红教师认为读书是为师之道,是人生完善之道,主张读自己需要的书、读学生读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读枕边书和书、出大视野。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不仅青年教师要勤学苦练,中年人也决不能一劳永逸,固步自封地吃老本,而是要加大学习的力度,实施终身学习,才不至于庸碌无味。因此只有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登高望远,才能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描写手法
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孔繁刚老师以老冀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为自勉,坚守了属于一片自己的精神领地,造就了诸多的精彩故事。在此,我们首先应自觉坚持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原则,以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为目标,切实提高兴趣与实效;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求知的积极性,克服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力求精炼、多导、有趣,自己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再次,要开设生动、丰富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地方)课程,在课内和课外双管齐下,进行优化设计;此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多接触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贴近和感悟历史,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集思广益,善于总结:广东的全仁经老师认为:课上得好坏,前提是必须在内容上做到四个吃透,即吃透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在教学上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但中年人也要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广泛向老前辈讨教取经,同时甘拜下风,边教边学;进而发挥校本教研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在备课、听课、评卷等方面互通有无。做到看住自己的,走进别的学科和学校的,还要多踏进书店、图书馆的;同时,积极投身到教研活动中,在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另外并对有效信息及时归类存档以建立相应的资料库。陈伟国老师担任教研员后,注意教学研究,重视
大s怀女儿
教学反思,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经验总结和通俗性文章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