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演讲稿(全文5篇)
第一篇:《傅雷家书》演讲稿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子女的信件,可它并不仅仅是一些信件,而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书。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了。傅雷从多种身份,角度与立场同儿子对话,可谓“一人多角”。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父子,他们互相学习,关系平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不仅显示出傅雷是个深情的父亲,他却更像是一个理解儿子的知心好友。
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
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
此书同样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这部书不仅适合所有父母读,我认为更适合中学生阅读。它能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能使我们了解到身为父母内心的想法与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
问题:“我一生任何时候,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学问的忠诚。”傅雷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第二篇:傅雷家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全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所编成的。本书主要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浓厚的亲情。傅雷自己说他写家书给儿子有四点好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
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分别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和英语特级教师。所以傅雷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而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中国父母教育子女多是先成“家”、后做人,而此时有些孩子成长后甚至会“不成人”。小时候父母就逼着孩子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能”,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有些家长打着所谓的傅雷的“棒槌底下出孝子”,逼迫孩子。而傅雷更注重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傅聪、傅敏的榜样,让他们学习自己的优秀品质。而现在很多父母只注重“武力压制”,而不注重言传身教的慢慢渗透。有些父母闯红灯,说客套话而不守承诺,等等这些在成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这就是现在教育的误区:只顾成“家”,不管做“人”。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多“家”、少“人”。而不是“人”的家是很难对社会产生贡献的。而傅雷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心中植下美好、善良的种子,而不仅仅是为了名利而成“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如果现在的父母能像傅雷一样,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家”。如果真是如此,中国的孩子在优秀的学习能力上将有更优秀的品质。当青年强的时候,中国也会达到真正的富强!
第三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感
心灵的震颤
我几近狂躁的读完这本书,这本并不长却很深的书,其实说实话里面许多关于艺术的我不是很能领会,但是我想透过艺术的本质,可以碰撞出生命的火花,影射出不一样的父母之心。这种教育方式也许许多人不能领会,但它又确实是人人向往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我。
它的作者傅雷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同时他也将艺术的领会附着在自己的父亲身份上,扮演了一位严厉,负责的父亲。他培养的对象就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傅雷在儿子店铺阶段,仍以书信形式陪伴在儿子身边,对他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这一封封饱含爱意的书信,是一位父亲对自己人生的提炼,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更是中国教育史上闪光的一笔。他教导孩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这种深刻的教育,是傅聪最终成功的主要原因。对的,艺术的精魂不在于曲调的悠扬婉婉,歌词的精妙动人,最重要的在于你投入到艺术中的那颗心,它是否纯净,是否对待艺术忠实不二,是否是一颗饱含爱国情感的赤子之心。爱国,正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源泉,在家信中,这一点也得到体现。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反映出傅雷本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另外在书中有深刻体现的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深深的爱。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他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傅聪得到的则是父亲悉心的安慰,细心的分析,振奋人心的鼓舞。正是这些,让傅聪一次次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
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傅雷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还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仅站在另一个高度看艺术,看人生,更领略的父母的辛酸与付出。就在这本书中,我与父母的距离一步步缩近,我与人生的交谈一句句深入。
第四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我看来,赤子之心是回归自身的一种表现。人首先要对自己真诚、坦然。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是开阔、宽容、真诚、温暖、欲求的自然表露。纯洁的心是开放的心。不存在成见。局限于某种认识,以成见看待身边的人或事,是不能称为赤子之心的。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是小的时候,无愁无虑,一片天真,是人生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其实,童年快乐的原因并非因为那时遇不到难过的事,也并非因为那时一定未受过亏待。主要的是因为童年时遇事不去多想,一瞬间就会把痛苦忘记,而去想些快乐的事了。这是小孩子经常快乐的最大原因。如果我们也能使自己不斤斤计较,能及时把痛苦放开,积极地朝前看,不记恨、不自怜,心情一定能够维持开朗与轻快。这就是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