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名家名作》·评论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于1979年凭借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日本像新人文学奖,后创作出畅销作品《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树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而广为传播。《旋转木马鏖战记》发表于1985年,是一部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的现实主义作品集,《背带短裤》是其中之一,故事梗概如下:
妻子的一位女性朋友,向“我”讲述了她父母的故事。在她大学二年级时,五十五岁的母亲独自一人去德国旅行。其间,母亲应父亲的委托去给他购买背带短裤,但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店主执意不卖给没有亲自前来试穿的顾客。无奈,母亲只能在街道上寻来一位和父亲身材相近的德国男性来帮忙试衣,在目睹此男子试衣的过程中,母亲的心头逐渐产生起对父亲的厌恶,之后毅然决然地与父亲离了婚。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父亲与母亲的婚龄为二十年左右,父亲大约六十岁,正是接近退休的年纪,大学二年级的女儿已成年自立,且离婚是由母亲提出。因此,《背带短裤》是一篇讲述日本熟年离婚的作品。接下来,笔者将通过梳理文章的发展脉络,分析母亲、父亲、女儿这三个人物,以尝试对日本的熟年离婚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探讨。
一、母亲的自立意识觉醒
为了给父亲购买背带短裤,母亲独自一人乘坐电车去往德国的小镇。这对于完全不懂德语,甚至之前从未出过国的母亲来讲,本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但母亲的旅程却是悠然自得。作为英语教师的母亲先是在电车里用英语和一对德国夫妇愉
快地聊天交流,然后在街景优美的咖啡馆里惬意地享受了午餐。而后,母亲走在铺满鹅卵石的路上感叹“一个人的旅行是何等美妙啊”。
“一个人来德国旅游,这期间她一次也没感到寂寞、惶怵和无聊。所有的风景都那么新鲜,所有的人都那么亲切,并且这一个个体验都在唤醒她体内蛰伏而从未启用的种种感情。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视为珍宝的许许多多——丈夫、女儿、家庭——现已远在地球的另一侧,她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操心和烦恼。”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母亲在这段短暂的旅途中收获了愉悦的心情,她十分享受独处的时间。在这里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困扰,能够暂时逃离自己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劳苦。可以说,此时母亲的感受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鲜、亲切的,她体会到生活的其他方式,不被别人打扰的日子竟然如此的美妙,这个世界里美好的事物仿佛变成自由的光束照进了母亲的心里。但此时的母亲应该是没有要离婚的想法的,离婚的关键在于“背带短裤”。
“背带短裤”(或是简称“短裤”)在文中共出现了三十八次,可见这一词语在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性,它对母亲下定决心离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母
邢    硕
日本熟年离婚视域下解读《背带短裤》
[摘  要]结婚20年以上的中老年夫妻离婚被称为熟年离婚。这种社会现象起源于日本,其显著特点为提出离婚的以女方
居多,时间多为男性临近退休并且子女独立自主之时。《背带短裤》为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创作,是收录在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1985)中的一篇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位中年母亲在独自进行了一次海外旅行后,执意要与丈夫离婚的故事。其中,母亲自立意识的觉醒和父亲在家庭中的角缺失是离婚的主要原因,而这一事件给女儿的人生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因熟年离婚牵连出的社会问题更需要引起重视。
[关  键  词]《背带短裤》;熟年离婚;自立意识;角缺失
061
亲顺利地到达了售卖背带短裤的店铺,因两位男性店主执意不将商品出售给不存在的客人(即在日本的父亲),母亲只好来一位和父亲体型相近的德国人。但在看到这三个德国男人谈笑风生地试穿时,母亲却逐渐在心里产生出一种对父亲无可遏制的憎恶之情,并立即决定和父亲离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冲击,才会态度如此坚决地要与父亲离婚呢?关于此,酒井英行这样表述:
可以说,父亲和女儿为了穿用适合其“体型”的背带短裤而对母亲施行了“细微调整”。丈夫对妻子施以“细微调整”以使之适合男性中心社会中的自己的“体型”。
所以,应该说母亲在德国的背带短裤商店中看到的是她本身(的形象)。店里的人为了适合同丈夫“体型一模一样”的德国人而将背带短裤“到处拉来拉去”——那背带短裤不外乎是母亲的本体。她在旅行地凝视着为适合丈夫“体型”而被“到处拉来按去”的自身形象……
笔者认同上述观点。“背带短裤”已不是服装,而是隐喻母亲本体。被不断拉扯调试的“背带短裤”,即在现实生活中因丈夫和女儿而妥协,被迫不停做出让步的母亲自身。在女儿讲述母亲去往德国前的家庭生活时,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这以前夫妻间尽管闹过几次别扭,但母亲表现出很强的忍耐力——有时忍耐得甚至令人怀疑她未免缺乏想象力——基本以家庭为重,且很溺爱女儿。”作为旁观者的女儿都感慨母亲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惊人的忍耐力。由此可见,母亲曾经为丈夫、女儿有着怎样的辛苦付出和自我牺牲。如果说母亲因为在旅途的独处而释放出的对自由的向往是离婚事件的萌芽,那么“背带短裤”则是让母亲坚定这一想法的,母亲亲手将之点燃,并让其燃烧殆尽,不留任何余地。对比独处时的舒适自在,在家庭中的母亲是完全没有自我、被任意摆布的。此时的母亲必然回想起自己过去遭遇的种种心酸的过往,如果继续回归家庭,以后的痛苦生活必定周而复始,不会有任何改变。至此,母亲的自立意识已完全觉醒,同父亲离婚并开始自己新生活的决心不可动摇。
文中的母亲,亦是日本千千万万已婚家庭中的女性的缩影。日本是一个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国家,社会体制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婚后往往会辞去工作,成为家庭主妇的人占多数。她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以及打理好各种琐碎的家务。如果家里的经济不宽裕,主妇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去打零工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如此反复单调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主妇平时的放松主要是在丈夫上班和孩子上学后,约着同为主妇的朋友在外面小聚,以缓解来自生活和心理的压力。这在丈夫退休之前是容易实现的,但一旦丈夫退休,这种偶尔的休闲聚会也会被阻断,因为退休后的丈夫基本没有社交,会日日待在家里,什么都需要妻子的照料。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话题和朋友,久而久之,妻子的抱怨必然会与日俱增。假设丈夫不能改变自己,在家依旧对妻子颐指气使的话,夫妻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深。而且日本女性
的平均寿命居全球首位,妻子一旦想到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自己一直要忍受如此辛劳的生活,便想要通过离婚来脱离苦海,这样的女性也势必会增多。总之,随着女性自立意识的觉醒,不堪家庭束缚的妻子想要幸福地度过余生,提出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父亲”的家庭角缺失
在女儿的讲述中,对“父亲”这一人物提及不多。母亲原本是希望父亲请十天假陪自己一起去德国旅游的,但由于工作关系请不了假,父亲没有一起同行。父亲之所以希望得到背带短裤作为礼物,是因为他在那个年代里属于身材高大的人,正适合穿这种短裤。“他那人性格不错,工作也能干,只是男女关系上不很检点。”在离婚事件中,母亲态度坚决,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而父亲则表现为没有办法拒绝,究其原因是“一来父亲由于过去的诸多事情而心虚理亏,无法采取强硬态度;二来他性格上原本就无论对什么都倾向于适可而止”。
父亲形象不错,但有外遇。而且从父亲“诸多事情而心虚理亏”的表现可知,他除了男女关系不检点,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愧对于母亲。父亲性格随和,工作上认真努力,但也正因为心力主要集中在工作上,致使
062《名家名作》·评论
他对家庭的付出微乎其微。至于对孩子的照顾,则只字未提,可以推断是几乎没有的。因此,可以说父亲是一个重事业、轻家庭的日本男性形象,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是缺失的,对妻子而言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对女儿而言也不是一
个合格的父亲。离婚事件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最初父亲也是和母亲积极沟通,希望母亲做出改变,但一是因为母亲态度决绝,二是自知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亏欠,导致无法拒绝母亲提出的离婚要求而被迫离婚。如果说母亲坚持离婚的目的是为了逃离被压迫的、完全没有自我的生活的话,那么父亲三番两次地拒绝离婚、挽留母亲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不是父亲深爱母亲的缘故,否则父亲也不会有多次出轨的经历。一是因为母亲突然提出离婚,没有给父亲精神准备,他一时间很难接受母亲的决定。二是因为父亲一直以来的生活都是由母亲照料的,他即将面临退休,因工作关系而形成的社交圈将不复存在,如果再失去母亲的话,他晚年的光景是孤独寂寞的。父亲应该清楚地知道对于没有独自生活能力的自己来说,独居是何等艰难。
父亲的形象也影射了日本大部分的已婚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有利位置的丈夫觉得妻子在家很轻松,没有自己在外上班辛苦。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只要赚钱养家就行,所以在家里几乎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会主动照顾子女,也不会帮助妻子分担家务,觉得那些都是妻子理所应当要做的。家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酒店一样,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妻子),自己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工资)就可以享受所有服务。然而,家庭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只有共同努力才会创造出理想和谐的家园。一直保持这种生活模式的话,夫妇间的矛盾必然出现。可以说,正是日本男性这些大男子主义的行为,致使在熟年离婚的事件中将自己置于被动位置,成为被妻子厌恶而抛弃的对象。
三、对“女儿”的负面影响
在小说开头对“女儿”有诸多介绍——“她长得相当高大”“肌肉结实”“对各种体育运动的热情几乎可以用发疯一词来形容”“职业是电子琴教师”“性格温和”“谈过几次恋爱,也被人求过婚,她本身也动过心思。然而一到真要结婚的阶段,其中必定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致使婚事告吹”。
通过以上叙述得知,“女儿”这一角可谓是充满了矛盾性。她疯狂喜爱各种运动,身材健美,职业却是给人以温文尔雅印象的艺术教师。虽然对体育发疯似的热爱,但对其他事物却没有表现出病态或狭隘,反而性格沉稳。谈恋爱期间,有几次要迈进婚姻的殿堂,却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导致无疾而终。所以,“女儿”依旧做着电子琴教师的工作、疯狂地运动和谈着多舛的恋爱,过着这样看似“规律”的生活。这些矛盾点在“女儿”身上神奇地以和谐的姿态共存,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她是如此特别的存在。
接下来,“女儿”给“我”道出了母亲因为“背带短裤”甩了父亲的故事。内容已经在上文提及过,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女儿”的讲述,也让我们了解到她在性格上具有矛盾性的原因所在。
父母有过几次争吵,严重到女儿几次都猜想父母会离婚并做好了精神准备,但母亲每次都凭借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控制下来,且以家庭为重,并溺爱女儿。但最后,“母亲却连个像样的解释也没有,更像同父亲联手似的把我抛弃了”。可见,父母的离婚带给女儿沉重的打击。其后女儿给母亲写了很多信询问原因,可母亲却对此保持沉默,甚至不想见女儿一面。
女儿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女的关系是“我始终站在母亲一边,母亲也是信赖我的”。但是,没有任何征兆地,母亲因与父亲离婚而对女儿完全置之不理,从溺爱她到和父亲联手抛弃她可以说是瞬间完成的,丝毫没有留给女儿思考和准备的
时间。而且,作品中提到父女二人都是身材高大的体形,这很容易让女儿联想是否是因为自己和父亲的相似而遭到母亲厌恶,从而给她造成进一步的心理创伤。总之,对于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二年级的女儿来说,她甚至连原因都不知道,就受到母亲带给她的精神世界的沉重暴击。在原
063
本的家庭生活中,虽然父母表现出种种不和,但依赖于母亲的忍耐,女儿是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的,而且一直以家庭为重的母亲亦是对她疼爱有加。可以说,女儿的成长是没有遇到挫折的,她是一个被母亲的爱包围着长大的幸福孩子。而在经历父母离婚事件后,女儿不得不开始一个人的生活,最初的艰难可想而知,虽然成长之痛来得如疾风暴雨般猛烈,但也激发出女儿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所以,女儿温和的性格应该是源于与她朝夕相处的母亲的影响,而对运动的疯狂追求恐怕是认为这种方式是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从女儿一直谈着恋爱且多次被求婚,可以看出女儿是向往家庭的,如果能到一个和自己生活步调一致、思想上相互支持的伴侣的话,婚姻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但每当要走到这一步,却“必定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致使婚事告吹”。那么,究竟“意想不到的障碍”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作品,笔者认为是父母的离婚事件给女儿带来的影响。结婚前的恋爱固然让人感觉美好,但婚后的生活却让女儿感到恐惧。从父亲的家庭角缺失、母亲因为家庭而失去自我,到最后父母联手对她的抛弃,无一不让她感到害怕。如果婚姻的走向都与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样,那么倒不如只恋爱不结婚的好。所以,所谓的“障碍”就是女儿的恐婚心理,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将父母的婚姻模式带入自己的生活,致使她没有勇气走进婚姻。所以,女儿不结婚的原因亦如文中的“我”的猜想:“她之所以不结婚,恐怕是由于她并不诚心希望结婚。”
在作品的最后,原本不打算原谅母亲的女儿,在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感慨道:“听后我无法继续怨恨母亲了。什么原因我解释不好,肯定是因为我俩同是女人。”当“我”继续追问道:“假如——假设从刚才的话里把短裤去掉,而仅仅说是一名女性在旅途中获得了自立,你能原谅母亲抛弃你吗?”“不成”,女儿当即回答道:“事情的关键在于短裤。”由此可知,和母亲同为女人的女儿,通过“背带短裤”看到了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艰辛与隐忍。女性在婚姻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她们就像“背带短裤”一样,需要按照男性的要求而被任意调试剪裁,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背带短裤”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它女儿理解了母亲做出的离婚决定,也看到了婚后的自己,所以她选择了原谅母亲。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离婚事件对女儿性格的形成和婚姻观的影响是消极的。文中的“女儿”亦可认为是日本普通家庭中经历过父母熟年离婚的女性。她们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在亲眼看到家庭中母亲单方面的付出和父亲不负责任的作为后,对婚姻的期待值也会降低。伴随女性自立意识的觉醒,不婚主义者会不断增加,成年男性结婚难和少子化等诸多的社会问题也会相应出现。
四、结语
《背带短裤》讲述了母亲在购买背带短裤的过程中,因自立意识的觉醒而坚定地要与父亲离婚的故事,牵涉出日本熟年离婚这一社会现象。如“背带短裤”一般的母亲,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日本社会中被不断地“拉扯”与“修整”,以改造成符合家庭、丈夫、子女的形象。这种没有自由、没有话语权的生活令人窒息,其中的心酸与苦楚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深刻体会到。而作为千万已婚女性中的一员,母亲的反抗也预示着更多的日本女性将加入这个行列,这也是日本熟年离婚率居高
不下的重要原因。由熟年离婚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相应出现,如:离婚后丈夫因自理能力差带给社会的负担,对于子女尤其是女儿带来的恐婚思想而导致结婚率下降等。这篇作品发表于1985年,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如今日本女性的地位有一定的提升,但日本这种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故笔者认为此作品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村上春树.旋转木马鏖战记[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滨崎步离婚
邢硕(1981—),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