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让华仔“忘记耍帅”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2年第3期
    文/唐元恺
    当《桃》去年从威尼斯到台北夺“狮”、驯“马”一路风光之时,却不在内地趁热打铁。因为,那时市场的心思全在“贺岁”上。终于,从妇女节起,她有机会与全国更多观众见面了。
    如今影坛似乎凡事都讲“卖点:不过仅此一点而言,《桃》就没“输”在起跑线上,关键是,她有“品质”。
    可起初,“太差钱”让大导演“华”许鞍华四处碰壁,但她一句“我好久没足够的资金拍戏啦”让华仔刘德华慷慨解囊2000万,还牵线引入内地银两。
    结局很圆满,包括华仔调侃自己的“花钱买影帝”(金马)。但想必看过影片的人大多不会否认,他手捧的这座奖杯“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许导演甚至认为,其表演成就比大家认定满分的“桃”还要大:“连我都相信那不是华仔!”而经过《桃》,帅了半辈子的华仔发现自己“忘了如何耍帅了”。吴启华道歉
    事实上,当得知华仔自愿出演时,根本没想过他能屈尊当“绿叶”的导演许鞍华犹豫了——不演很酷很帅的角,能否让人接受或出戏?不过,这种担心被片场上的华仔迅速化解掉了,其身上“附体”了角“本有”的那股劲儿。在这部根据香港影人李恩霖真实经历改编、描述主仆之间深厚情谊的影片里,“戏”却几乎全不在华仔身上,可他必须密切配合“桃”并随之做出“反应,其难度在于——表面上看不出难度。应该说,他不显山不露水地完成了“各项指标”,分寸拿捏适度、到位,保障影片以“温度”通达“深度”。当然,演电影监制这一与自己现实中身份接近的角也更让其驾轻就熟,自如发挥。
    好的表演自然又是与“对手”相得益彰的产物。在本片中,与刘德华每每对手戏均生动,让人过目难忘。这是他们合作的第10部影片,虽距前一部已有11年之久,却更起“化学反应:以至于他们“呈现”什么,好像都能令观众相信。整整30年前,两人首度携手,从此成为镜头里的“母子:并在银幕下建立起惺惺相惜的关系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分。正是“只因他,息影多年的她才决定复出。于是,也有了“儿子”下跪给“桃”颁金马奖的一幕。至今,仍有观众清晰记得当年模糊的出租带里这对“母子”《法外情》的画面……也许可以说,在《桃》里,两人全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夸张也不刻意“控制”或隐藏。63岁的叶女士也由此成为继1992年“秋菊”巩俐之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的第2位华人女演员。载誉归来的她下飞机不久便奔赴华仔50大寿派对,把影后奖座送作生日礼物。
    人们评价表演艺术时,常常以“像”、“是”而分出档次,如此说来,所塑造的一生在别人家帮佣,晚年在养老院度过的“桃:又超越了“像”或“是:而直接“就这样”。
    在蔡明亮的影片《河流》里,演“自己”的许鞍华“就这样”过一回:摄影机旁,近乎痴迷的她老是嘟囔一具死尸模型“老是
不像”……要抽烟,可风太大点不着火,只见她将工作服拉起来大大咧咧包住火苗,然后心血来潮说服一大活人来演溺死者。
    “就这样”的美学实践,造就其银幕世界“盛产”影后一一从柏林、罗马、威尼斯、台湾、香港,萧芳芳、李丽珍、斯琴高娃、鲍起静、吴君如、,“封后”大大地丰厚。尽管许鞍华说“也没啥秘诀:“她们几位哪个不是在演我戏之前就千锤百炼、修炼成精的?”但作为导演,她的功力之一便体现在“选对人”和“会用人”上,其镜头所“捕捉”到的正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洗练概括和精确把握。
    《桃》更是直视人物的生活乃至心灵,“就这样”的诉求也必然要求表演与“生活本身”同步,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场面调度”。华仔与“桃”散步时手的“位置”变化,便是一例:她刚进敬老院时两人一前一后;此后,是被他小心翼翼地扶着;再后,是他牵着她的手;最后他把她的手紧紧握住,放在自己身后……在这过程中,况味人生与打动人心的能量有效蕴藉,从“润物细无声”的宁静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这一切,都被许鞍华“纪实片”似的记录下来。有不少影人误解了“纪实美学”,使得镜头陷入琐碎、冗长和单调,让非职业演员的“自由随意”取代了表演艺术,故而常常偏于自然主义的沉闷和乏味。实际上,许鞍华很会讲故事,只不过,她最擅长的是把不那么具有情节性的故事讲得细腻好看。
    这位30多年前从英国留学返港拍摄社会纪录片的年轻女导演和香港“新浪潮”主将,如今年过六句,依然耒离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对社会历史与人的关注,不断提供不同于男性视角的女性经验,作品则更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桃”带领
“摄影机”(实则观众)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记录下生命的事实,带出终极关怀和爱的实在,在表现人生的顽强、尊严与无奈的同时,更传递了一种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