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1979年2⽉17⽇,中国⼈民解放军⼏⼗万⼤军同时从⼴西、云南两个⽅向发起对越作战。⾄3⽉5⽇,第55军等部队攻克谅⼭,同⼀天,中国政府声明,对越作战⽬的已经达到,解放军开始从越南撤军。这是中央军委早已安排好,有计划有组织的回撤,绝⾮战场形势对解放军不利⽽被迫撤出。
早在1978年底,中央军委和政治局讨论对越作战问题时,就已经定下决⼼,不论战果如何,解放军攻克⾼平、谅⼭⼀线后不得恋战,即⾏撤回。
次年2⽉26⽇,即战争进⾏刚⼀个星期,华主席、邓副主席即发出指⽰,3⽉4⽇宣布⾃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5⽇向国际公开声明,3⽉初,昆明军区、⼴州军区前指向参战各部下达撤军命令,各部按上级统⼀部署上报回撤具体实施⽅案,⾄3⽉13⽇,云南⽅向解放军回撤完毕,16⽇,⼴西⽅向解放军胜利回国,各部周密组织,交替掩护,整个过程⽐较顺利,越军没有占到什么⼤的便宜。只是在⼴西⽅向作战的第50军150师出了纰漏:
3⽉13⽇,第150师第448团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动,遭敌阻击,由于部队⼲部惊慌失措,指挥不当,造成542⼈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407。成了相关谣传的来源。
中国军队攻克谅⼭后,越南亲华代表黄⽂欢,都作好了回国主政的准备,当时,许世友也作好了攻克河内的准备,在收到
要他撤退的命令后,他⽕冒三丈,导致他回国时,政治局没⼈敢去迎接他,最后硬着头⽪去了,结果在机场就被刚下飞机的许世友摔了个四脚朝天,之后,许世友骂骂咧咧的⼀个⼈摔⼿⽽去。
根据军中私下流传,当时第⼀作战计划是兵临城下(河内),争取敌签城下之盟后撤军;或在敌不停⽌战争时,毁坏河内城外全部基础设施后主动撤退,沿途炸毁全部经济及基础设施。
但实战中在北部⼭区、特别是谅⼭等地耽误了时间,伤亡、损失⽐预计的⼤,后勤保障则⽐预计困难。更主要的是国际环境也⽐原来设想的严峻,为避免⼤规模经济制裁及有可能的战争威胁,所以提前决定实施备⽤计划,全⾯撤退,也不敢进⾏全⾯破坏⾏动。
在对越作战之前,邓⼩平已经跟美⽅打过招呼,美⽅默认我们的⾏动,依此打击苏联,所以只是谴责、遗憾⽽已;⽽苏联⼜受制于美国,⽆法投⼊与中国的战争,虽然叫嚣、调兵、威胁,但不敢作出实际⾏动。
这是当年两强相争、第三⽅得利的时代,现在已没有那么好的时机了。
对越作战是有限战争,作战⽬标就是⼒争歼灭越北3-5个师,摧毁其浅纵深防御内的所有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地域有限,不是什么全⾯破坏),就战争的结果来看,这些⽬的是达到了的。
打谅⼭的艰苦程度并未超出解放军的战前预计,原来还想的是1个星期拿下呢,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攻克该市后,55军的预备队尚有6个团没有参战,⼠⽓正旺,加上43军50军41军42军等部队,如果真要打河内,完全不成问题。
当时,中国军队出兵仅⼏个⽉,伤亡率就⽐美军越战伤亡率还⼤,⽽且是越军的主⼒都在南⽅,中国军队⾯对的仅是此⼆线部队的情况;更让中国军队丢⾯⼦的是军队的战术糟糕之及,当时台湾的“部长”就说:以解放军在越南的表现来看,我们保卫台湾不成问题!⽽在国内,总设计师的地位刚建⽴,如果战争有什么差错,他⼏年的努⼒就黄了,所以在攻克谅⼭,威胁河内,越南政府慌乱南撤之时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不但在国际上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美国⼈可是战败国啊!),主动撤军还说明了中国⾃卫还击的事实,这还给⾃⼰戴上了“热爱和平”的帽⼦,⼀举数得,何乐⽽不为?
苏越缔结⼜同盟互助条约,不能孤⽴地看中越之间的战争,还要考虑苏联的动向。虽然只是设计昆明、⼴州两个军区的战争,但实际上全国,尤其是北边的三个军区都进⼊了戒备状态,长期打下去,经济也吃不消。
这次战争的⽬的,是⽀援民柬,预定⽬标是在越南北部施加压⼒,迫使越军主⼒由柬埔寨回援,但没想到越南宁可放弃河内也不撤军,解放军也只好按预定计划回撤。⽽且据说当时苏军已经有异动,可能是牵制性的佯动,但也不能掉以轻⼼,撤回来起码让苏军没有借⼝出动。
⾄于裕承说的处于交⽕状态不能想撤就撤,其实这个可能性是⽐较⼩的。⾸先越军的主⼒在柬埔寨,⽽且解放军和美军在当时有事实上的同盟关系,美军当时给我们提供了卫星侦察照⽚的。要⼤规模调动部队事实上达不到突然性,⼩股游击部队也缠不住解放军。⽽且如果他们从柬埔寨撤军其实就达到解放军的⽬的了,解放军撤得就更风光了。
从另⼀个⾓度去看战争的起因,往往内部⽭盾⽐较尖锐时到外部去出路是常见的做法,对外战争常常可以转移国内关注的焦点,这在各国都是屡试不爽的。
1979年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两⼤超级⼤国对⽴,形成东西⽅阵营。中国⾃命为第三世界弱⼩国家的代⾔⼈,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还远不⾜以与苏美两个超级⼤国匹敌。相反,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拼命拉拢中南半岛⼩国越南,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种合围的态势。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拉开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拢⽆疑令苏联和越南感到担忧和恐惧。越战结束后,越南在苏联的⽀持下开始在中南半岛扩张势⼒,推翻柬埔寨波尔布特领导的红⾊⾼棉政权,试图建⽴印度⽀那联邦。这当然为中国所不能容忍,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北京政府当时是⽀持红⾊⾼棉政权的。中国领导⼈认为,是到了该制⽌苏联的“亚洲古巴”、教训教训这个越南“⼩霸王”的时候了。
战争的直接导⽕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活动,以及双⽅的领⼟争端。⾹港浸会⼤学欧洲⽂献中⼼主任、军事问题专家杨达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1975年越南统⼀后开始,这是中国担⼼的⼀个问题。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的南⽅将⽐较富有的华⼈排⾛,后来连北⽅的华侨也被排⾛,中越关系开始恶化。此外,在南中国海上中越之间也有领⼟纠纷,涉及到西沙岛和南沙岛,这也是中越敌对的原因。”
据澳⼤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该报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潮。在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开业的商⼈被迫停业,华⼈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被驱逐。⽽在
南部,⼤约3万家华⼈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此外,越军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因此,中国在阐述战争理由时将这场战争定义为“⾃卫反击战”。但是,看⼀看当时出版的“新德意志报”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国际舆论对这场战争的反应:联合国⼈权委员会指责中国⼊侵越南,为数众多的西⽅国家也持同样观点,亚洲国家如印度、⽇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苏联则更不⽤说。当然,中国在打这场战争时对苏联并⾮全⽆顾忌,但军事问题专家杨达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对越南动⼿,⽽不怕中苏边境出现战事,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把注意⼒转向阿富汗问题。
1979年2⽉17⽇,中国解放军动⽤20万⼈的兵⼒,在772英⾥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中,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向越南⼀⽅推进约40公⾥。2⽉20⽇,西线⼤军攻克⽼街,经朗多、封上,3⽉4⽇攻克沙巴,东线⼤军同⽇攻克谅⼭,越北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谅⼭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险可守。但中国军队没有将初期战果保持下去,与其说是出于限制冲突扩⼤的政治考虑,不如说是装备不⾜所致。
杨达对两军装备情况进⾏了对⽐:“那时候解放军刚刚从的破坏中⾛出来,解放军的作战能⼒不强,在攻打谅⼭、⽼街等其它边境城市时付出的代价很⼤。⽐如说解放军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军打垮了,坦克质量很差,有的炮弹不会爆炸,有的炮兵部队在战争头⼀天所发的炮弹的数量⽐过去20年所发的都要多。⽽越军⽅⾯,1975年越战刚刚结束,作战经验丰富,⼿中握着缴获美军的装备、苏联援助的⼤量军⽕、以及过去中国的⽀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谅⼭之后进⼀步⾏动,对解放军是很不利的。”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越军⼠兵当时普遍装备AK冲锋,⽽中国⼠兵还在使⽤56式半⾃动步。空军⽅⾯,苏联援助的⽶格21和⽶格23歼击机已是越军制式装备,⽽同时期中国还在使⽤歼6,即⽶格19。
杨达也谈到了中国军队暴露的问题:技术上来说,1979年时中国军队作战的⽅法还跟50年代差不多。中⽅没有出动空军,因为那时候的飞机,特别是歼击机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天可以作战,其它时候作战能⼒不强。现代化的战争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解放军不可能在越南有什么做为。
对中国⼈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卫反击战进⾏总结时提到:“1979年2⽉17⽇⾄3⽉16⽇,我军牺牲6900余⼈,伤14800余⼈。2⽉17、18⽇两天,伤亡达4000⼈,后勤部门措⼿不及,⽆⼒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中国⼈⾄今都还记得电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场景,电影所宣传的⾰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数⼠兵⽣命的代价。时⾄今⽇,昔⽇媒体称颂的影响已⽆⼈再提起。1984年的⽼⼭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939⼈,⽀前民⼯64⼈,⼭头被炮⽕削平⼏公尺,地表阵地⼀⽚焦⼟。
西⽅媒体在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中指出,中国解放军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海战术”冲击敌⼈的阵地,试发动联合兵种进攻,但均未成功。⾼级参谋⼈员年龄⽼化,不愿放弃传统的防御战,虽然个⼈骁勇善战,但对进⾏⼀场现代战争毫⽆准备。中国军队从未真正建⽴起进攻的理论,虽然能够实现有限的⽬标,但在重武器装备和⽤兵理论⽅⾯同越南⼈相⽐⼤为逊⾊。
举个简单例⼦:中国军队的军服没有军衔识别符号,指挥官都是从本单位挑选出来的,⼠兵藉此来辨认⾃⼰的指挥官。
作战中指挥官阵亡后,作战单位也随之解体,⼠兵不承认新来的陌⽣⼈是他们的长官,由此产⽣的混乱状态也是中国军队遭受伤亡的原因之⼀。
接下来的⼗年间,中越边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冲突不断,没有哪⼀⽅成为战争真正的赢家。但是在这段时间,中国各⼤军区轮流派兵参战,中越边境成了练兵场。
杨达在谈到战争对中国军队的影响时说:“战争对中国军队最重要的影响是,强调了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战争给解放军⼀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军队要正规化,不能像过去打游击那样,过去的经验⼀定要放弃。”
历史进⼊80年代,中国开始改⾰开放。越南⾃1986年起也开始他们的改⾰开放。到80年代后期,中越双⽅认识到,军事对抗没有意义。杨达介绍说,1990年前后中越边境还有放冷的,但此后就回到和平、⼏乎没有控制的开放的边境。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的改变使战争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这场战争除了给交战双⽅造成损失外,对东南亚地区政治也产⽣很⼤影响。
杨达分析道:“这场战争对东南亚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埔寨波尔布特政权后,东南亚成为两个阵营,⼀个是反越阵营,⼀个是亲越阵营。中国当时是⽀持反越阵营的,在中国的⽀持下,东盟⼀直⽀持波尔布特政权的所谓合法地位,包括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以从1979年⼀直到90年代中期,红⾊⾼棉虽然没有控制领⼟,但仍占据联合国席位,所以说东南亚也有它的冷战。”
中越之战也对亚太地缘政治产⽣影响。美国80年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好,在新疆建⽴监听系统,中美军事合作越来越多。⽽苏联则与越南越⾛越密,80年代苏联在⾦兰湾拥有海军和空军基地。中越战争也反映了美苏两⼤阵营的冷战。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中国有几大军区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中国从越南撤军真相
被举报⽂档地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