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要对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加以引导,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其心理需求有认知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娱乐休闲需求、自我探索与认同的需求、自主性需求、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以及逃避压力的需求。家长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正确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加以干预。家长要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需尽量在生活中满足孩子的合理心理需求,以帮助孩子减少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
第 49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高达1.83亿,青少年计算机网民普及率已达 94.9%。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高涨,追求个性与独立,更易沉迷电子产品。沉迷电子产品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多不利影响,如扰乱了日常生活规律,造成睡眠不足、近视率增加、学业失败、亲子关系紧张恶化,产生挫败感和低自我效能感,甚至自我放弃。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可不知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
(一)认知需求
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能获得知识上的积累,了解更多信息,增进对世界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但要注意防止电子产品使学习异化现象,即青少年在学习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深入思考,直接搜寻问题答案。捷径化使用电子产品学习,类似于抄作业,弱化了学习力。
(二)人际交往需求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需求包括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情感倾诉,获得支持和陪伴的需要、团体归属感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友情,害怕孤独。如果生活中没有朋友,他们就到网络互动中去交友了。
要注意防止电子产品社交依赖,即与人互动交流更多地依托于电子产品,难以适应现实学习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继而产生孤独感,并希望尽快回到电子产品网络社区。
(三)娱乐休闲需求
无聊倾向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无聊这种消极情绪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会进一步损害青少年
的自我、情绪、学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易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崩溃;高无聊倾向的个体常处于低唤醒状态,需寻求新奇刺激以达到最佳唤醒水平[1]。身边没有朋友,没有兴趣爱好,现实生活越无聊,孩子越容易沉迷电子产品。
(四)自我探索与认同的需求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混乱的矛盾,缺乏自我认同感。若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潜力和能力没机会展现,自我价值感不被认同,他便更可能到电子产品中去寻求被认同感。青少年在网络活动中通过扮演各种角,体验不同身份,发现有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他们会沉迷其中寻求被看见被认同被欣赏的感觉。
(五)自主性需求
现实生活中孩子越不能自主,电子产品对他们的诱惑力就越大,他们沉迷其中的可能性也越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自主,更加反抗被安排的一切。他们使用电子产品能不受拘束地表达观点,自由选择资料,自主参与活动等。
若家长在生活中能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做决定,适当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则孩
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六)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
现实生活中老被打击的孩子,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家长老师都说他不行,最后孩子也认为自己不行,干脆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到网络电子产品中去寻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所以家长老师们平时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并给予积极反馈,满足孩子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
(七)逃避压力的需求
人的成长中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压力,抗挫力低的孩子易出现心理危机,更容易沉迷电子产品,以逃避现实压力和转移焦虑。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能降低一些,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支持,告诉他们跌倒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就可以,相信被逼到电子产品中寻求逃避的孩子会大大减少。
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应对策略
2021年,我国提出,要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学校要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2]。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
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 [3]。
家长要怎么预防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一)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陪伴质量
当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家长不是要跟孩子斗智斗勇,而是要亲子一起商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先要跟孩子积极沟通,尝试了解孩子遇到的困境,认真倾听感受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网络电子产品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或归属感,换位思考,做有温度的家长。
家长要重视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父母专制、控制子女、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等教养方式会严重增加孩子网络成瘾的比例[4]。专制的父母经常挑剔指责孩子,过度控制孩子,妨碍其独立自主需求的实现,长此以往,青少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寻到自我价值,就会因感到压力过大而在网络中寻求避难所[5]。
父母要尽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积极关注,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积极反馈,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孩子也就不那么需要电子产品来作替代陪伴了。
(二)帮助孩子发现易引发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诱惑情景
无聊状态会驱使青少年寻求那些能带来正性刺激的活动,而沉迷电子产品能刺激有机体产生较多的多巴胺,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感。
多巴胺的不断分泌,让沉迷于电子产品的青少年虚假快乐,一旦他们的多巴胺耐受性过高,他们根本就无法享受低多巴胺的行为。即那些不能及时给出比较多多巴胺的事情(如努力学习和阅读)将不再让个体感兴趣,要激励自己去做也相对困难得多。
如何应对无聊感呢?
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多彩的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家里可以种植盆栽、豢养萌宠等,为青少年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彩;培养并扩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专注于绘画、手工、乐器等一项或几项兴趣特长中,充实休闲生活,减少无聊感,从而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减少无聊感。
人有消极情绪时,容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来转移消极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一些健康的疏导情绪的行为方式来代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如做几次深呼吸、冲个澡、抚触身体、闻喜欢的味道、外出散步运动、与信任的家人朋友老师聊天倾诉等,调节消极情绪。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尝试用积极语言与孩子沟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家长要尽可能及时地给予支持与帮助;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在身边交朋友,在现实中搭建健康的朋友圈,这样孩子在需要倾诉、支持时,在现实生活中又多了一股强大的助力。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走出消极情绪,不再沉迷电子产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