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总督”叶名琛谢
看来,“六不总督”是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还是该钉在耻辱柱上的。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第二次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竟“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最终导致广州失守,他本人被俘,故留下“六不总督”之骂名。可是,一百多年后,澳大利亚籍学者黄宇和,却从英国国家档案馆翻阅了当年英法联军攻破广州后劫走的文件,写了一本《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黄宇和先生在书中逐条回应了12字的定评:如“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正规军正在讨伐洪兵,非正规兵由于无薪可支,多数已经解散。
叶名琛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26岁中进士,38岁作巡抚,43岁作总督,46岁时便已经官居极品。叶名琛在广东期间,由于治理有方,广东财政宽裕,源源不断地向朝廷输送了数以千万两白银计的军饷,因此深得咸丰皇帝宠信。叶名琛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实际上还颇有军事才能。1854年广东洪秀全起兵时期,叶名琛以一万五千兵勇,击退了二十万洪兵对广州的围攻。叶名琛镇压洪兵毫不手软。洪兵败退后,叶名琛亲自处决犯人,一天中有时竟然屠杀洪兵俘虏近千人。1855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中就有七万五千洪兵被杀。
叶念琛
然而,第二次战争中,叶名琛的表现却极其反常。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战争。叶名琛竟盲目认为英国不会真正开战,因而不做任何防御部署。1857年10月下旬,英法联军5600多人集结于港澳地区,准备大举进犯广州。10月27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全权大使葛罗照会叶名琛,要求入城“修约”,“赔偿损失”,限令十日内答
复。对于迫在眉睫的战争形势,叶名琛仍以为“该夷不过虚张声势”。部将僚属请求调兵设防,广州商民请求团练自卫,均不允准。12月28日,英法联军在致叶名琛最后通
牒限期答复不果后,开始攻打广州城。两天后,广州失守,都统来存和千总邓安邦战死,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投降,广东最高长官叶名琛被俘。据说,叶名琛被俘时总督府官员人马大都四散奔逃,唯有叶名琛却端坐厅堂,照常批阅公文,部下劝而不动。这样的镇定自若想必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方式。
叶名琛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糊涂?许多人把叶名琛的反常表现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可是,大敌当前,无论怎样傲慢的人,都不会愚蠢到不做任何防范的地步。黄宇和先生认为“不战”是无兵可战,实际上也非如此。1856年,广东境内的洪兵已被镇压,残余洪兵逃往广西。此时,太平天国主力已转战江苏,并在天京(今南京)发生内讧,正在自相残杀。广东境内及周边地区的起义基本上已平息。叶名琛完全可以将派往广西、湖南追剿洪兵和太平军的主力部队调回广东。另外,广州的地方团练也没有完全解散,一些团练甚至还主动要求参战。从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到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正式攻打广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叶名琛其实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因此,叶名琛“不战”,不是因为他愚蠢,也不是因为无兵可战,而是由于他对当时的形势判断错误。
叶名琛认为英国不会发动侵华战争,还是有其理由的。虽然叶名琛迷信神仙,军政大事不决时喜欢求仙问卦,但实际上叶名琛并不是个彻底的糊涂蛋。1856年“亚罗号事件”后,叶名琛曾通过广东夷务总局向英国人占领的香港派出了大量探子。这些探子的公开身份是在香港做贸易的商人,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叶名琛手下的军人。探子给叶名琛提供了大量关于
香港的英军部署和调动的情况。从香港获得的情报来看,英军确无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叶名琛自得地说:“我合数十处报单互证,然后得其端绪。”
然而,人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叶名琛当时虽然在香港建立了情报系统,但对英国国内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亚罗号事件”后,英国帕麦斯顿内阁力主以武力同中国交涉,刚开始曾在国内遭到很大非议。英国议会下院曾通过动议,认为出兵中国缺乏依据。没想到帕麦斯顿
竟为此解散下院,另行选举。重新选出的下院以多数票通过了帕麦斯顿内阁的战争政策。这就是“亚罗号事件”一年多时间后英军才正式开战的原因。叶名琛只知英国国内反对出兵中国,却不知后来发生的变故,所以他始终坚信英军不会真正攻打广州,以致酿成大错。
一失足成千古恨。叶名琛被俘后,起初被关押在香港的英国军舰上,后被转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囚禁。在加尔各答一年多的日子里,叶名琛十分关注时事新闻,他每天早晨起床,迫不及待地等候当地报纸的到来,让人翻译给他听。每当有不利于清朝的战况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他还写了一首怀念广州镇海楼的诗,诗中自称“海上苏武”。1860年4月9日,叶名琛因所带粮食用尽,又拒食英国人送来的食物,绝食而死。绝食前曾让他的仆人记录下了他的遗言:“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启衅,究竟孰是孰非,乃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期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我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说起来叶名琛还是死得很有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