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娴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媒体传播与弱势体》(05S JB860002)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安克娴(3),女,山东单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摘 要:现代传媒不仅是社会的瞭望哨,而且还应该是社会道德的守望者。汶川地震突发
性灾难事件因其巨大的社会破坏力极易对社会秩序和公众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大众传媒必须以高度的道德责任意识,帮助政府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这是媒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份内应做之事”。我国的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不畏艰险,克服各种困难,及时传播事实真相,关照生命,配合政府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显示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
关键词:汶川地震报道;道德主体;媒体道德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29-0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挑战着每一个生命,也拷问着新闻传媒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意识,即道德主体对与自身特定的角和权能相联系的自己在道德上的‘份内应做之事’或‘当为没有做到份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它应当而且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自身所应担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和判断,其二是对自身道德责任之‘为什么’的深刻体认。”
[1]
面对灾难、面对灾难造成的弱势人,媒体一般能意识到这是个蕴含巨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富矿。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
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体来
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2]
但媒体能否明确自己在道德的“份内应做之事”,意识到自身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就值得探讨了。以往新闻界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曾屡屡遭受社会的道德批评,如灾难新闻报道的恐怖化、惨烈化、娱乐化、低俗化;赤裸裸的煽情,在图片使用和文字描述上追求
惨烈、刺激、恐怖、血腥,引起受众的紧张、不安、焦虑,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从这些报道中很难看到新闻传媒的道德责任意识。
通过5
12汶川地震报道,我们却看到媒体人在
灾难所造成的庞大的弱势人面前显现出的道德良知,看到当前新闻媒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增强。我国新闻传媒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应迅速,充分保障受众的知情权
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是媒体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现代社会,媒体在维护社会规则与秩序中的作用及影响是任何其他社会机构都无法企及的。健康的社会秩序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稳定性,二是进步性。当灾难事件造成公共危机发生之际,稳定的社会价值往往高于一切其他的社会价值。所以,面对灾难,媒体的道德责任首先就是迅速抵达灾害发生的现场,准确记录灾害的真实情形,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把真相告诉公众,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信息,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陈晓楠照片汶川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当天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网络等等,构
成
:197-9
2
了一次完全、透彻、真实空前的信息大传递。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社率先发布地震消息。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15点04分,中国之声第一时间插播地震消息,随后不断滚动更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汶川大地震消息;此前,还以字幕形式公布地震消息;15点20分,停止新闻频道各栏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的广告播出———推出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节目。随后的《焦点访谈》推出“我们共同面对”抗震救灾专题节目,到22点晚间
新闻时,开始了“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特别报道”。
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历次危机事件中最快速、最及时的报道。媒体直面灾害真相,快速反应,真实报道死亡人数和灾害破坏强度,使信息更加透明,充分满足了大灾难后受众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以下简称A G B尼尔森)的收视监测显示,自5月12日以来,中国民众对相关电视报道的关注度持续走高,每天都保持较长时间的收看。数据显示,在A G B尼尔森可监测的市场范围(11个省及2个省会城市)内,12日当天超过5千万观众收看地震专题类新闻节目,平均收看时长为27分钟;而13日、14日,每天均有超过2亿的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抗震救灾类新闻节目,且每人平均收看时间超过70分钟;而12日以来,民众的收视习惯亦一反常态,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20时至零点的收视始终保持高位,较上周同时段收视有明显增加。
我国媒体的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的报道,成为民众最迅速地了解地震事件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更重要的是,媒体及时告知公众事实的真相,使他们心中有数、有所准备,没有给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及时稳定了社会秩序。我们看到的是救灾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各方援助也指挥有度、有条不紊。这种传播速度,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正面反应。媒体惊呼:中国舆论空前开放、信息空前透明!《纽约时报》说,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澳大利亚人报》称,迅速、准确的官方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布出来,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完全具备职业的工作能力。
二、关注生命,彰显崇高人格,维护人的基本价值
注重维护人的价值是现代社会道德内涵最重大、最本质的变化,是否维护人的价值是新道德与旧道德的根本区别。维护
包括人的生命价值、人格价值和权利价值等几个层面的价值是媒体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在这场地裂山崩、家毁人亡的灾难中,我国的新
闻媒体始终关注危机中的生命,始终关注危机之中显现的高尚人格,始终呼唤善良、同情等美好的人性,始终给予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体现出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维护。
现场采访中,记者一次次地感受着血与泪、生与死的考验。一些记者面对死难者的遗体,是在哭泣中拍下照片的;一些记者一边采访一边参与救灾,或者尽力帮助灾民寻亲人,或者从心理上安慰他们,与那些部分身体仍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说话,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等待救援。凤凰卫视的陈晓楠说,她在采访时面对经历过灾难刚露出笑脸的孩子总是没有勇气,问出那个世上最残忍的问题:“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因为“这句话,像一把刀子,开启生命最黑暗的回忆”[3]。白岩松说:“直播,有一个大主题始终不变: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一起创造生命的奇迹。”[4]直播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时则禁不住热泪盈眶,哽咽失声,“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个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5]这些充满感情的语言和行为感动了亿万观众:“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播,新闻应该也是有感情的!”[6]这些都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中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
地震报道中的许多感人瞬间也令亿万受众感动不已、泪流满面。那个在担架上吃力地举起右手的“敬礼娃娃”、“可乐男孩”的乐观天性、失去父母、幼女仍在坚持工作的人民警察蒋敏……这些报道散发着生命的彩、人性的光芒,媒体惊呼
为“人性的闪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民乐博士认为,CCTV 关于地震直播报道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面对灾难,在震惊之余,能让镜头保持一种冷静、细微的观察能力,保持对生命的关切,因而释放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和人性的内涵,实现了‘心与心’的传递……”[4]
三、积极引导舆论,促成众达成
共同面对灾害的社会共识
媒体是一种舆论机构,它既可以承载社会舆论,也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媒体的基本道德责任主要通过媒体的舆论功能来实现,它在持续而广泛的传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观念和行为。我国的新闻传媒通过报道和评论对民众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最终达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抗震救灾活动的一致认
30
识和统一行动。如《人民日报》于13日在第一版刊登地震相关内容,在第五版详尽报道。从此开始,该报除详细地报道最新的情况外,几乎每天发表评论员文章,连续发表了《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等等,鼓舞灾区人民增强信心,战胜困难,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支援灾区。
本次地震报道中,我国的新闻传媒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引导:
首先,展示了我国政府对于地震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鼓舞人民抵御灾害的信心和勇气,稳定民心,了社会秩序。政府是灾难事件处理的核心,媒介必须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展开宣传,通过议程设置在灾难事件的传播中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传达政府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一方面,政府直面灾害真相,真实报道死亡人数和灾害破坏强度。2008年5月1日,以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宗旨在此次地震灾害信息披露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地震发生后,新闻传媒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总书记立即作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指示和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的消息。在接下来的信息传播中,人们看到总理在专机上研究布署抗震救灾工作、辗转灾区察看灾情的情况,显示了政府对本次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直面灾害真相的勇气。在地震面前,我国民众也表现出空前的理性,显然,这种平静和理性与政府通畅的信息传播以及及时的信息公开有极大关系。另一方面,凸显人性化政府。地震报道中,许多细节性的新闻画面则展示代表政府形象的政府领导人崇高的人格魅力。如总理在救灾现场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人命关天,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总理对两名困在废墟下的孩子说,“我是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总理流泪了。[7]看到这些画面,人们没有理由不感动,没有理由不支持他们的政府。媒体配合政府重点报道全国哀悼日活动,也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形象。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设置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为地震中死难人民降半旗致哀。新闻传媒在此期间停止了一些娱乐内容的传播,详尽报道从国家领导到普通众举国参与的这一隆重的国家礼仪活动,挥洒着人性的光辉,反映了政府对普通民众生命的关爱。
其次,正确引导受众情绪,实现与政府抗灾、救灾管理的基调统一。灾难事件发生后,受众情绪容易感染,新闻传媒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传播地震的真实情况和政府的及时行动,避免谣言传播蛊惑人心,及时稳定了受众情绪。媒介进行的各类人道主义援助的报道和赈灾晚会适当地激发了受众进行人道主义精神的救助热情。全国哀悼日的报道更是使灾后民众的悲伤情绪得到很好的宣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春认为,地震以后,全国上下都处于一种悲伤的情绪中,“这种情绪需要一个很好的发泄:一个宣泄的机制,也需要一个宣泄的时间”[8]。哀悼日的设立,为人们尤其是还要坚守工作岗位的非灾区人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供了一个宣泄悲伤情绪的途径,对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加大家的信心也有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鼓励受众参与灾难事件的救助、管理,让受众感觉到自己是灾难事件中可以起到作用的一分子。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介利用舆论宣传鼓励公众进行灾难救助,出现很多民间自发的公民个人的志愿者救援行动,网络媒体更是提供受众参与媒介讨论的灵活方式,为救助活动出谋划策,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灾难管理的政策参与平台。
汶川地震报道显示了当前我国新闻媒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增强,但无可否认,有些记者的表现也反映了部分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责任意识的淡薄。如在新闻功利主义驱使下,某些记者为在灾难现场发现和编织动人的故事,使出浑身解数“诱导”被采访者说出前者所需要的东西,甚至要求困在废墟中或处于惨烈现场的灾民按照他们的意图进行表演。还有些记者对本已处于紧张心理状态的灾民采取穷追猛打式的重复提问,也是极不人道的。如“敬礼娃娃”郎铮被抢救出来以后,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他被转移救治的西安医院里,一的记者扑向他,向他抛出了无数相同或不相同的问题。但郎铮毕竟是一个饱受地震灾难的孩子,对他来说,最需要的是淡化灾难对他造成的心理创伤,鼓起新的生活信心。由于记者们无休止的、千篇一律的采访,据西安唐都医院的心理医生刘睿称,小郎铮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老是想房子垮塌的情景,对环境有恐惧感,不愿接触陌生人。
透过汶川地震报道,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媒体道德责任意识表现积极的一面,但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表现也反映了当下媒体的道德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因为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能够担负起道(下转第页)
3
28
1
支配世界历史的力量。而当私有财产完成对人的普遍统治的时候,私有财产(即人的劳动的异化)的扬弃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虽然马克思这时对于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学说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肯定,然而却是在服从于实证的人道主义批判的思维逻辑框架内的。换言之,马克思接受和利用劳动价值理论,仅仅是因为它有助于揭露雇佣劳动制度的非人化,有助于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价值理论肯定商品的价值而贬低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降低到仅仅作为“劳动的肉体主体”的意义,所以这个学说本身也是非人化的。为了肯定和恢复人的失去的本质,必须连同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一起,批判和摒弃这一理论。马克思说:“正像路德认为宗教、信仰为外部世界的本质并以此反对天主教异教一样,正像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人的内心本质,从而扬弃了外在的宗教笃诚一样,正像他把僧侣移入俗人心中,因而否定了在俗人之外存在的僧侣一样,由于私有财产体现在人本身中,而人本身被认为是私有财产的本质,从而人本身被设定为私有财产的规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设定为宗教的规定一样,因此在人之外存在并且不依赖于人的———也就是只应以外在的方式来保存和维护的———财富被扬弃了,换言之,财富的这种外在的、无思想的对象性就被扬弃了。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5]73-74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哲学原则出发,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劳动是财富惟一本质的论点出发并且推演出反映私有
财产运动的各种实际结论,必将抛弃承认人和人的独立性的假面具,公开暴露它的敌视人的性质。他们一方面把私有财产的本质归结为人本身,另一方面,把现实世界中失去了类本质、处于异化状态中的人宣布为真正的人的本质。他们的价值学说把人的本质和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遮蔽了。所以,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没有正面肯定斯密和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做的重大贡献,反而批判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学说敌视人的性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2.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戴英
(上接第31页)德责任的新闻媒体,也更需要具备良好道德素养、拥有强烈道德责任意识的新闻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高湘泽.论当前道德责任意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浙江学刊,2005(6):196.
[2]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J].国际新闻界,1999(1):49.
[3]陈晓楠.凤凰卫视陈晓楠灾区日记:面对他们我该怎么问?[OL].2008-05-21[2008-10-30].ht2 tp://news.xinhuanet/zq j x/2008_05/21/cont ent-8118887.htm.
[4]李俊兰.5.12责任中国:央视汶川地震直播令世界刮目相看[N/OL].北京青年报,2008-06-05[2008-3]y65536_3.shtml.
[5]央视主持人赵普动情落泪[OL].[2008-10-30].dou/progra ms/view/ 8cdwb8wv/to/.
[6]央视主播报道震灾几度哽咽网友赞:新闻也有感情[N/OL].新晚报,2008-05-15[2008-10-30]ht2 tp://www.c hinanews.c n/gj/co ng/hews/2008/05-15/1250758.shtml.
[7]品味救灾前线总书记和总理的“爷爷情”![OL]. 2008-05-19[2008-10-30].news.xinhua net. com/politics/2008-05-19/conte nt_8207896.htm.
[8]心理学家:哀悼日设定心理学意义大[OL].2008 -05-20[2008-10-30]. n/ n435777/n435780/n1480555/56239.html.
责任编辑:
戴英10-0.ule.sohu/200800/n271272
8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