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一)
〔摘要〕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鉴。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经过长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起来。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他们各自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互补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诸子百家的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此作了很好的介绍和总结。在秦汉之际,法家和道家,曾先后一度处于统治的地位。后来,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儒术已经不是孔子时候的儒术,而是以
董仲舒为代表的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便一直是道儒释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对抗、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三教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斗争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则是实质性的、主要的。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为了能在中国立稳脚跟,就必须中国化。而当时所谓中国化,就是道教化。所以当时的人们不太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将浮屠与老子一起祭祀。认为黄老道教与佛教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后汉书》卷42《楚王英传》说汉光武的儿子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1〕。又称汉明帝褒奖他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斋三月,与神为誓。”〔2〕《后汉书》卷30下《襄楷传》称襄楷复上书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3〕袁宏《汉纪》说:“浮屠,佛也。……其教……专务清静,……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4〕因此,当时“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5〕之说,并未引起任何异议。到了两晋以后,特别是宋齐之间,佛教势力发展起来之后,三教之间的斗争,才开始逐渐兴起;到唐代,这种斗争才尖锐起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三教之教的相互融合,仍然存在。到两宋以后,这种三教相互融合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
文化学术的发展上占据主流。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道教与儒、释之间既相矛盾和斗争,又相吸取和融合,才推动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对道教与儒、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范冰冰为什么封了但是,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种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偏见,虽然由来已久,但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了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
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偏见,可以把韩愈的道统论作为代表。韩愈在道释二教都很兴盛的唐代,依照道释二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虚构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论来与道释二教相对抗,并以维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孟轲的道统自居,把道释二教看成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主张对他们采取“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办法,予以彻底的消灭。这是一种极其幼稚而愚蠢的偏见,虽不正确,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不承认道释二家、特别是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极不公正,也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
六盘水旅游
few和afew的区别在这种学术偏见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点仅仅放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无论是研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的投入,研究课题的分配等等,都很不平衡,只侧重儒家,而对道佛二教的研究则很不重视,特别是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见绌,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至过去有些名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实际上并未全面探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其中除儒家的哲学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也看不到各少民族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这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国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状况不太相符。特别是我们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国相比,还显得很落后,这与我们作为道教文化的故乡来说,也是极不相称的。“”以后,这个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道教研究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研究课题列入了国家项目,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了研究人才的培养,现在研究队伍也在逐渐形成,并在逐步发展和壮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经问世,引起了社会的瞩目。于是,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便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问题,这使人们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完全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则是非常明确的。根据这个论断,我们也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王思聪谈做电影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薛之谦和高磊鑫的故事一个方面,道教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这里可以举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秦道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之一。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把它规定为教徒们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在《庄子·大宗师》中,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林允儿 整容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6〕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道教所吸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7〕,“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8〕,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学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9〕,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10〕,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还把老子也看成是由“道”化生的,这种思想在道教正式成立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57年~75年在位)、章帝(76年~88年在位)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其中便有“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11〕。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12〕传为张陵所著的《老子想尔注》(一说为张鲁所著)中,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13〕《云笈七签》卷1《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
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所共宗。”〔14〕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视之迹,昭昭然若日月。”〔15〕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化生诸天,成就世界,莫知其大,强目曰‘太';莫知其高,强目曰‘上’;首出无极,仰之曰‘老’;宰而无我,主之曰‘君',故曰‘无上三天玄元始三太上老君'焉。”〔16〕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17〕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18〕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19〕。于是,老子与道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说明哲学家老子与哲学范畴的“道”,在道教中已
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它的核心,其他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它之所以命名为“道教”,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是“道”有密切的关系。上述一切,都说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道家虽是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但在东汉以后就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了,从道教产生时起,研究老庄思想的,相当多的人都是道教徒,阐述和注释老庄的许多宝贵著作,都集中在道教典籍的丛书《道藏》之中。这些道教徒对老庄思想的阐述和注释,虽然不免带有一些宗教性的曲解成分,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精华,不可忽视。老子及其学说之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与道教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道教的继承和发展,那末,老子及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将是另一回事了,正因为道教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文化,它们之间具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