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白玉蟾南宗金丹文化思想及其掺杂伪书之甄别
文/袭明居士
一、白玉蟾道教金丹文化的重要地位
道学有一个极其庞大的文化体系,主要是道家与道教用道的思想所构建出来的修道系统。
修道修真文化最大的贡献者是道家与道教。但广义的三教亦对道文化的建设,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作了相应的阐释。佛教禅宗也好,黄老道家也好,道教也好,包括易道文化也好,这些传统文化都是道学的贡献者。尽管各家用语不尽相同,但其主题都是围绕传统的道文化而逐步构建出来的。
南宋白玉蟾祖师就是一位传统道学的领军人物,他对道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拘泥于宗教门派之间的束缚,加大了对佛道文化的大融合脚步。尤其是对禅宗修真思想与道家道教金丹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巩固了张伯端的金丹文化于禅宗的关系。南宋白玉蟾祖师的南宗道学流派,跟禅宗禅修思想的融合,这一学术特征是极其明显的。
玉蟾祖师虽为北宋道学家张伯端的衣钵传人,但其对道家道教文化建设,贡献殊胜。他将《悟真篇》的性宗思想,进行了深层次的拓展,亦将道家的修真之学宗教化,已经迈向学教合一之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道教南宗金丹文化流派。
健康美容小常识道学宗教化为延续道教修真的火种,创造了一个非遗保护的空间。这让新时代的人们能够看到系统的道家道教文化思想,当从白玉蟾祖师开始。
冒牌少主
弘扬以白玉蟾祖师为代表的南宋道教南宗金丹文化,对丰富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道学组成部分。
二、道教南宗金丹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的鱼水关系
我们从道教所尊奉的祖师爷吕洞宾真人的道学,就很容易看出从盛唐始,吕祖就已经在大量地运用佛学语言,及禅宗的修真思想,来阐释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了。
吕祖在《敲爻歌》中说:“纵横逆顺没遮栏,静则无为动是。”“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这些语句业已折射出道家文化融合禅宗文化的一些痕迹。“动是”,“三车”,“声闻缘觉”等金丹文化名词,均属典型的佛教文化。
历代道学文化大家,诸如吕祖、玉蟾师这样的文化宗匠,无不是用三教文化思想,在为世人普及道家道教的修真文化。
五代十国的海蟾真人,甚至干脆说:“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还丹破迷歌》)并且直指修真的目的是:“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至真诀》)
一个修真者能否达到“行走坐卧皆禅也”的境地,是修真成圣成仙不断进益的基本功。而在修真的方法上,追求的是:“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的禅道(《至真诀》)
吴磊撕番
这同时告诉我们,道门修真获得神明之德的那个“真心”,是道家道教修道炼金丹的根本,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核心内容,是道教文化建立性命双修思想的理窟。
禅道大融合的修真思想,到了北宋张伯端时代,他的《悟真篇序》明确指出:“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有什么网游好玩
这里通过用禅宗的漏尽修为,与道家的“得一”的本心修证作比较,指出修真者的成就,是靠不断化解与消除个人后天的不良习气,凭借个人的努力修持,去变化气质。要求达到“炼
己炼到无己时”的那种“无心之心”去证道。“无心之心”是指的什么?修真者既然连心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另外的一个心存在呢?这就是道门炼金丹的妙处。西方文化难理解的这个“无心之心”,即《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类之“本性”,是为修道者的神明之德,这个得“真心”的“得一”,才是道家道教修真者修炼的基本目标。
一个修真者如果达不到炼金丹的“能知真阴者,则必知真阳。”(张三丰《玄机直讲》)的得“无心之心”的“真心”修为,则终其一生的修炼,就是《悟真篇》这里强调指出的“则犹滞于幻形”情状。
史文翔
因是不得开悟的法门,长期执著于形体上的炼养。故道教金丹文化把这样的修为,统统归属为养生范畴,尚是未入修真的门径。也就有了道门把这样的修真,形容为永远是滞留于后天炼养上“误他永劫在迷津”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和“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类的盲修瞎练。
为什么说修真者不得开悟前的一切修真法门,均是“盲修瞎练”呢?这是因为修真者的“法”(方法)不对,就难以“玄关窍开。”而一旦方法对了,不觉恍然阳生,也就得法得药了。
这个修真的关键在禅宗来讲,叫做开悟。这个修真的关键,在道门来讲,叫得一。得一者,必定是“法财两用”而得“财”了。故道门大德说:“法财两用是良方,有法无财枉用强。”意思是一种修真的方法不对,它不仅不能求药、求财,且其作为,大多是强作强为,成为一种有阴无阳的“孤修”,出现这样的情况,道门不得不统称为“盲修瞎练”,以警醒世人步向修真的大道。
也就是说,道家道教炼金丹的入门,前提是只有“得一”的开悟,才是修真合理得法的进阶,才是走出了盲修瞎练的歧途,才是“法财两用”的得妙法之真的法门。
是故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坎离,谁识沉浮定主宾。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 神功运火非终旦,现出深潭月一轮。”
张伯端祖师一再强调炼金丹对修道的重要性,说:“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不炼金丹,是不能成道的。这个炼金丹的内容,就是指的个人修持的开悟,个人的“得一”,才算是道门修真的正式入门。
这才有了《悟真篇》最后作总结说:“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如何“达本明性”呢?如何舍去妄心而获得真心呢?这些都是步向修真的坦途。这些道家道教修真的道理,才是道教修道修真文化的最上一乘之妙道。
道家道教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大融合,从唐宋以后的道家道教论修真去看,似乎很难再跟佛教禅宗文化绝对割裂开来。修真者对本心的修炼,在玉蟾祖师看来,已经不再属于某一个教派或某一个学派,甚至不属于某一个国度,而是以一种大道文化的精神,道文化的高度,深深地扎根于炎黄子孙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是什么意思以张三丰祖师为主导的道门精英,更是将这一修真之学,融入到行立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有了陈抟、张三丰祖师论打坐、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日常化的道术出现。
海蟾翁提出的“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的道门修真思想,发展到张三丰时代,似乎对道教修行作了全面的创新。武当道教的勃勃生机,其注重与身心修炼的大道学问,已经不亚于佛教文化的普及力度,甚至在局部形成了超越之势,这是有其厚重的道文化背景作基础的。
金丹文化若能够像内家拳术一样,将行立坐卧的修真学问整理与流布于世,将是道教傲视于世界修真之林,依文化宏道最强大的力量。
那些三教的巨摩们,他们所构建的经久不易的易道学术思想,无不是通过传统道家道教推崇的道文化思想,去著书立传、立教立功。均是在用传统的道学文化,滋养着炎黄子孙们。这就注定了东方文明的构成,将诞生一个庞大的修真文化体系。而这个系统的形成,会教给人们一种明道、修道、成道的漫漫人生修行路,以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传统与当代接轨。
道学文化告诉我们,这些玄妙的大道文化与当代修行思想的接轨,又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需要得到积极健康的道文化思想的建设与传播,将是当代道教文化复兴,所赋予道家道教金丹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今天看来,传统道学的发展,古代贤哲关于道学的学贯天人论述,他们对道的认识,现代人更需要结合个人的真修,通过实悟实得去印证,才能对历代祖师的道书内容,作出更深层次的解读。
玉蟾祖师对南宗道学的贡献,除了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祖师的金丹文化思想外,他继往开来,学教合一,道法并举,将道家道教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南宋道教文化的标杆,海南道教文化的新名片。
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孕育出了白玉蟾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道教文化巨摩。他不仅深化了禅道一如的金丹太极修真思想,还将道学宗教庙堂化,用其风趣的机锋话头,连珠妙语,喷薄而发,让人心地陡然亮透,真悟油生,循序善诱而参悟到金丹太极修真的个中滋味来。
三、金丹火种相续,子母相见的要义
南宗道学的传承,虽以刘海蟾张伯端为开山祖师,而实际思想渊薮,则可追溯到钟吕之前。
北宋以前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混乱,从张伯端《悟真篇序》可以看出其严重性。他说:“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以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宾?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