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 孕育和发展了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实现的再创造过程。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
四级及格线
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即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比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结构很简单,屋顶加上几根柱子。没有墙壁的阻挡,能更好地把外界无限的景物吸收进来,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让游览者心中涌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二、道家思想起源及特点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道家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 人与自然相比如此渺小, 所以应顺其自然, 不可任性而为, 以免破坏万物之和谐。道家所追求的是虚静之心, 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 此亦为中国艺术精神之基本性格。
dabeizhou三、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3.1 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譬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2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3.2.1 对比
老子认为,万物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矮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物只有其“有”的方面,并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有其“无”的方面,“有”的作用才发挥出来。那么在园林设计中就是通常所用到的对比手法,在设计中往往通过对比,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徐婕儿对比法则是一切艺术门类普遍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中国园林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种手法从概念上说很简单,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毗邻的位置上,构成的相互关系称为空间对比。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处于市井,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但为了求得小中见大,多以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入园内主要景区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这样便可以借两者的对比而突出园内主要景区。
3.2.2 虚实结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这段话中的“惟恍惟惚”、“恍兮惚兮”、“窃兮冥兮”都是形容道恍恍惚惚,难以测知;“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
精”、“其中有信”都是说明道的实在性,而不是虚幻之物。老子强调道无形无状,而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超越了感觉,而又客观存在的。表明“道”的超越性“非具体可见”的特点表现为“无”,“道”真实存在的一面又表现为“有”。简单的说,“道”,你说它有它就有,因为它确实存在;你说它没有它就没有,因为它超感知。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若隐若现、若现若隐。老子所论的这个“道”,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在老子看来,有无虚实的统一是宇宙万物化生运行发挥作用的根本。这一宇宙观在艺术上的要求就是艺术必须做到虚实结合,才能真正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对于艺术创作,“虚实结合”是一种极重要的方法。
两会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2022在古典园林中,不论是高大的楼阁或小巧的亭榭,全然的袒露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意远、境深。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屋一室,若袒露于外,必索然无味。但由于山石嶙峋、乔木参天,特别是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后,从而产生幽邃深远之感。再如狮子林中的卧云室,这是一栋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若屹力于四周空旷的平原上,看上去难免回让人肃然起敬。幸好,在这深藏于石林从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间或从缝隙或树梢中露于外,这即暗示出楼之所在,但又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这种含蓄也促使人有兴趣寻着这种暗示与引导而发现景之所在。园林中的路为求得含蓄深邃,总是忌直而求曲,忌宽而求窄,这样的路将能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所
谓“曲径通幽”,正是这个道理。
3.2.3 借景
从上可知,“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同时在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同样被广泛使用的设计手法──“借景”。 所谓借景,通俗的讲,就是使景物的最佳部分或角度通过孔或花窗显露出来,如同由照相机的观景孔望去一样,达到景如画之效。园林中的借景艺术,按照计成的概括,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时借”五种。墙垣或周边植物构成实的部分,门窗孔洞以及废空的廊子构成虚的部分,两者之间所构成的虚实对比异常强烈。还有一些要素如槅扇、漏窗,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实半虚的要素,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花窗的窗格本身在近景上形成分格的构图,近处下垂的枝叶,远处笼统的景致,都透过花窗的一收束,形成了有尺度感的空间。花窗的功能还有点像画框,画框内的景与画框外的墙壁形成前列的疏密关系,层次感显得格外明显。
四、“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道家中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认为这种境界即最高的美。在中国园林美
五四青年节青春寄语学中极为重要的“意境”,渊源正在于此。这种“天人合一”精神不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精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整个造园理念讲究以造化(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高速免费端午节
2、园林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而造园,园林中的人造景观亦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之势,也顺社会之理,切忌人力穿凿。
3、园林的建造主张有法与无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
4、中国古代园林在精神上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与宇宙的精神相通,与神灵相通,与道相通。苏州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亭的对联云:“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借风借月,观水观山,人与自然,何等亲和,何等自在逍遥,这就是“天人合一”。
五、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表现在古代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毫不牵强地整合起来,无形地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使精神上获得舒解。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园林的艺术风格是自然的、感性的,它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建筑美和自然美的统合,是山水诗画意境的再表现,也是古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情趣体验和人格依托。在园林艺术上,中国园林做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设计师更应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思想来指导设计工作。(本文略有删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