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5—0025—04
Ξ
李骊明
(西安社会科学院,西安 710081)
FUN DAMENTAL STU DY ON THE
PRESERVATION OF
XI πAN ,THE HIST ORIC AN D CU LTURAL CIT Y
L I Li 2ming
(Xi π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Xi πan 710081,China )
呵的多音字组词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Xi πan are evaluated with nationwide and worldwide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as background.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abundant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of Xi πan development.Taking the preservation of city individuality and cre 2ation of uniqueness of the ancient city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think 2ing about the positioning of Xi πan as a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 be 2tween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studies and supportive policies made by the government.K ey w ords :Xi πan ;cultural individuality of cities ;pre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提 要:首先将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放置在中国和世界性文化保护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提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安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文章从城市个性保持和古都特塑造的角度,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定位、存在的矛盾、重点课题、政策环境等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西安 城市文化个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15 文献标识码:A
1 对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再认识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价值取向,一种可以简称为“接轨意识”,即急迫地要求与更发达更新型的外部文明成果和机制交汇融合,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种可以简称为“存异意识”,同样急迫地要求保护本土文化的完整个性,从而维系本土文化的独立品质和整合功能。这两种方向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取向,实际构成了人类新世纪的文化张力系统,这些价值取向一般在具体的国家和文化体中同时并现,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基本理念:体制创新、吸纳
外来文明成果与保护本土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特二者不可偏废,它们是地区文化、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健康持续发展的两种内驱力量;另一点共识是,文化资源乃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文化个性、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现代发展观的题中要义,无论是在地区、国家、民族这样的宏观层次,还是在城市、城镇这样的中观层次都是如此。
与此过程相对应,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也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严格地说自觉而较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和行动在中国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并且是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严重“文化消失”的背景下才出现的拯救性行动。从20世纪90年代算起,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由个别文化遗址保护到系统街区保护,由单纯物质文化保护到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并重,由古建筑落保护到城市风貌保护,由重点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内涵保护,由少数学科及职能部门研究保护到多学科综合研究,政府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1]。人们终于认识到,地域
的、历史的文化是城市显现个性的最宝贵资源;历史文化内涵是通过器物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观念层面的东西系统表现出来的,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必须涉及上述的各个层面。
第17卷 第5期2002年10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7,No 15 Oct 12002 Ξ
收稿日期:2002—03—06;修订日期:2002—06—08
作者简介:李骊明(1954—
),男,河南林州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开发、民俗文化研究。
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公认的千年古都。西安及周边地区堪称典型的皇天后土,这里孕育了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周秦汉唐封建文化,在漫长的都城历史中,一直处于地域性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结点位置,曾长期作为黄河文明和汉字文化圈的策源地,自然和历史赋存的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一般历史文化名城无法相比的。她本应成为中国最具品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中西部既能代表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代表现代文明的特殊城市,但我们长期忽视她的文化地位和城市个性,在近现代,特别是近50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功过参半的城市发展政策形成了喜忧参半的城市现状:一方面各种短期性的政治、经济指标使她历史文化的标识体系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基本维系的古城格局
和大量迁聚的科研高校机构,为西安准备了古城科技中兴的基础条件。如果把西安放置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城市中进行评价,专家和官员们会一致认为,西安的最大特在于她的历史文化地位,西安的战略性资源是她的历史文化资源;那么西安的城市发展定位应该首先是中国的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其次才是旅游城、科技城、大学城、现代工业城。当我们进入21世纪之时,西安人能否准确深刻地把握城市的战略定位并保护利用好自己的战略资源,实际还是一个问题,还存在着很多很现实的挑战。
京都曾是古长安的“学生”,在八世纪末,日本从奈良迁都京都时,唐长安的城市布局、建筑样式、城市管理体制等都是京都摹仿的样板。而今天,京都应被视为西安的老师,京都市的规划管理者凭着“文化功业”的抱负和长期而细致的保护措施,使京都的城市布局,历史街区、建筑落、传统工艺、民俗民风等得到有效保护,系统地保持了京都古城的风貌;然后又凭借古都风貌赢得了旅游名城的地位,凭借文化古都大学密集的优势衍生出大量的科技企业,吸引来大批的高科技投资,成为日本后势强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京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但没有影响京都的经济、科技发展,而恰恰是通过系统而有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为发展京都大学城、旅游城、高科技城提供了持久的吸引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京都的文化和文物保护业绩得到赞誉,这种保护工作成为文明城市和民族文化素质的一种表征。再如意大利之罗马、希腊之雅典、法国之巴黎、英国之伦敦,这些珍视自己特有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民族历史文化保持、传播,国家形象塑造,居民生活质
量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又岂能简单用经济尺度衡量得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及发展取向和京都最为相似,京都成功地以传统文化保护为切入面的城市发展战略,应该成为西安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参考。
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难点和重点
21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准确把握市情,认清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赋存结构和保护利用现状,并出主要的矛盾,以便制定策略,到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区间。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的整体状况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六多六少”,即:
一是地下出土文物多,地面存留的古代建筑少;
二是保存完好的点状古建筑多,连属成片的著名历史街区少;
属猪的今年多大三是有代表性的陵墓、宗教建筑多,有代表性的宫殿、里坊建筑遗存少;
四是考古发现的器物类工艺精品多,继续存活的行为类传统工艺少;
五是对古代都城殿堂文化方面的研究多,对京辅地区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少;
六是显型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多,隐型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少。
西安作为古代十二朝都城所在地,地下文物丰富,文化遗址大面积重叠,特别是汉唐王朝留下的都城大遗址,面积巨大,影响深远,叠压在今天的西安市区之下,文物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土地利用,古都风貌保持与现代城市功能提升等都构成了矛盾关系,使西安的文化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都成为典型的“戴着锁链的舞蹈”。这些方面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六个突出”,即:
一是大遗址保护与现代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矛盾突出;
二是文化文物保护的恒久性、稳定性要求与城市摇摆不定的战略目标矛盾突出;
三是历史文化名城完整风貌的保护标准与现代化大城市的功能标准矛盾突出;
四是大面积、多层次文化保护的费用需求与单一而薄弱的政府拨款型体制矛盾突出;
五是中国“千年古都”的城市性质、环境要求与现实的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六是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赋存结构与城市有限的研究、发掘、展示、传播手段矛盾突出。
汉族的资料以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在论及这些问题时,我们还是禁不住要提出许多“假如”,假如50年前
建国之初,我们对西安巨大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一种科学的评价,我们就会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保留更多珍贵而不可复得的文物资源,就会减少几个今天难以克服的“矛盾突出”;假如15年前城市新一轮的大建设启动之际,我们对古都风貌有一种较深远的眼光和关怀,我们就会多留一些有特的历史街区,为古都留下更多的特殊资本。说这些不是要去追究什么历史责任,过去因时代局限而造成的损失是我们今天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而历史经验则更是我们今天必须重视的决策依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城市文化自觉,城市文化功业,城市文化实力,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战略,最终是城市文化个性,这应成为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广大市民必须记取
62 人 文 地 理 17卷
的概念,假如再过几十年,我们和子孙再次回顾我们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失误,我们将很难再用认识上的局限为自己开脱。
212 古都特的塑造
城市特涉及面甚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界定,粗略地说,城市特是城市特有的城市品格和文化个性的集中表现,是指一个城市诸多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给人留下的综合印象。构成城市特的诸多要素是有其结构形式的,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进行观照和分析。一般说来,城市的历史渊源、规模性质、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传统文化、建筑
风格、民俗风情、居民的价值观念及信仰等共同形成城市特的标识系统[2]。如果说西安区别于其他城市(包括其它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特应该是古都特的话,那么这个特就意味着西安应该具备更丰富、更气势恢弘,更具生动细节和传统品味的古文化体型环境和生活内容。在西安,古都特是一个特有的但又没有完全拿到手的金字招牌,古都特还有待于我们的塑造过程,这是一个亟需文化保护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理论研究和政策法规相结合,保存维持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过程。西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的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既是西安古都特塑造的重要途径,又是西安作为一个文化古都的历史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上个世纪,人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文物保护到系统文化保护的过程,纵观国际性有关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历史环境保护的文件,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管理部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界定逐渐扩大,研究保护的方法逐步复杂化、系统化,对物质性非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越来越高,从1933年的《雅典宪章》,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到197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的《内罗毕建议》,1987年国际古迹理事会的《华盛顿宪章》等,就贯穿了上述认识深化,保护强化的趋势[3]。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个性的基础和特塑造的素材,但在城市工业化建设和城镇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些文化遗产遭受到最广泛的威胁和破坏,西安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在战略层次上,把古都特的塑造与城市的性质定位及战略目标统一起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战术层次上,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开发、利用和西安的具体的形象设计统一起来,把课题研究、依法保护与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联系起来。
关于西安古都特的构成,可以参照国内外城市形象设计和特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系统地进行富有西安地域特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理的框架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塑造。凯文・林奇在《都市意象》一书中认为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共同构成人们对城市感知的基本要素,城市则藉此形成城市特的框架;冈哈姆则在《保持场所精神》一书中列举10种“质因素”作为辩识城市个性和特的主要依据,这些因素涉及建筑形式、气候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人们的纪念和隐喻的意义、当地的材料、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差异和历史、居民的价值观、可见和可达的公共设施、不同季节和不同空间的城市活动。这可以看作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一种概括。
关于西安古都特的塑造,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眼着手:
其一,城市空间规划结构。所幸西安还基本保持着唐长安城的总体格局和完整的明代城防系统,但目前缺乏片状的遗址或有品位的仿古建筑,可考虑发掘某一典型的唐坊遗址,并有根据地再现唐代某些商肆里坊的生活场景;并应从区域化保护的角度充分考虑当时京辅地区(现今有关区县)在宗教、郊游、节令活动方面与都城的功能耦合关系。
单凌的照片
其二,大遗址的保护和有限开发。建设周、秦、汉、唐遗址公园,并创建“丝绸之路”主题园区,展示西安千年古都的形象和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其三,历史街区和城市标志性建筑。从建筑物的总体形象轮廓到历史环境地段的文化氛围,都应该要求地道正宗,富有细节,并注重其中行为类文化的设计,使其成为古城传统文化的载体,克服国内普遍存在的徒有门铺,不见传统的简单仿古弊病。
其四,城市视廊与边界。城市视廊设计应强调城市的入门景与主要轴线街区的古文化感应效果,城市边界则要精心保护西安山水景观的视域,再现城北“秋风吹渭水”,城南“悠然见南山”的景观,展现西安依山傍水,雄视关中的地理区位特点。
其五,城乡传统民俗。这包括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都城民俗和关中农村民俗两大块,如民间信仰、节令习俗、传统工艺、广场艺术、城乡游戏、宫宴小吃、传统女红、歌谣方言等等,从此可以看出更为“生活相”的城市文化传统。
其六,城市生态环境。除了一般性地进行城市的绿化、美化工作外,争取能部分再现唐代长安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格局和特,在一些庙宇、宫殿、著名宅第遗址区,修复重现古代的园林精品。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在现代西安城市形象中的古都特,对西安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
精神文明建设等形象塑造的要素虽未提及,但将这些要素与古都特的耦合关系已作为前提条件考虑在内。换句话说,上述六个方面的形象塑造从长远看,是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
3 西安历史文化保护所需的措施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保护及开发都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科研支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要条件。作为战略性措施,首先应该确定一
72
5期 李骊明: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
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重大课题作为中长期跨学科、多部门联合研究的任务。提出这些课题的依据一是考虑研究对象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古都特塑造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二是考虑这些保护工作对西安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藉此形成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方面的品牌和优长学科。我建议提出的系列课题是:
(1)西安大遗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2)西安古都建筑风貌及重点历史地段建筑风格研究。
(3)西安明城墙(墙、林、河、路四位一体)系统保护及开发研究。
(4)西安历史街区(包括唐长安名坊考古发掘、展现和明清建筑维修再现)保护及仿古建设研究。
(5)西安城南地区(包括南郊、终南名山及山前洪积扇寺庙遗址区)宗教文化带的保护和宗教旅游开发研究。
(6)城乡民俗文化研究及开发利用(如城隍信仰、宫廷餐饮、长安古乐、岁时游艺等)。
(7)西安特殊隐型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开发研究(如唐诗资源、关学资源、老子文化资源、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重大历史事件资源等)。
(8)京辅地区(现今有关区县)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及区县综合开发研究。
(9)系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研究。
(10)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及手段本身的研究(包括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成果形式多样化的研究)。
政府是政策的供给主体,是政策环境的营造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象
西安这样处于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大城市,它的文物和文化保护工作必须以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为前提,这绝不是专家学者和民间力量所能代替的。就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目前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而言,我认为应主要提供以下的政策性支持:
(1)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应根据西安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强调西安作为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取向,明确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性质和战略目标,从而提升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档次,加大工作力度。
(2)依法保护,严格执法。西安最近已制定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依法保护,违法必纠。另外,要根据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深度和广度的动态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增加相应的保护法条,保证有关法规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面。
app store无法连接(3)启动西安文化资源库建设。对于西安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科技文化等)进行分类调查评估,对历史文化遗产类的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发掘、保护、复现、再生方面的排序,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讯,为文化交流和开发利用提供素材和依据。
(4)确立建设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对于涉及到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地段的建设开发项目,要增加专家评审的程序,并制定严格的评审制度,保证专家评审和行政审批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公正性,为西安的文物资源保护增设一重科学含量较高的关防。
(5)创新文化保护投入机制。西安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是量大面广的一项长期工程,要制定政策,营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方面,政府本身要加大对这方面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尽快设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另一方面,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向文物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流动,利用市场机制为西安的大文化产业配置资源,率先在国内建成多元而有效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投入机制。
(6)加强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西安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同样有着较强的科研阵容和雄厚的实力,政府应支持对外学术交流,有计划地支持某些学科建设,争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高级别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交流,为城市赢得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学术声誉,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纵观西安从汉唐帝国到今天的发展历史,西安的城市规模和地位作用经历了一个“U”字形的变化轨迹。西安作为世界古老文明的发生地之一,必将在新世纪迎来自己的中兴,她的厚重文化积淀决定了她必将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中心之一。西安的中兴有待于城市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科学开发,因而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便具有了特别的战略意义。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体力量是谁,是包括西安的决策管理者、专家学者、城乡居民在内的全体西安人。西安城市管理者,应该是特具自豪感和忧患意识的人,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面对诸多的挑战,但是,只要西安人能把城市文化个性,城市文化功业当作恒久的战略目标来对待,并认真制定切实的措
施,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就会日渐丰满起来。
[参考资料]
[1]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的进展[J].人文地理,2001,(5):44—48.
变身宝贝[2]石成球.关于城市特问题的综述[R].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1990. 5.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
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
[4]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演变的主要特点[J].人文地
理,1998,(3):25—29.
82 人 文 地 理 17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