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端午节免过路费吗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2012-01-12 18:02:09)表示想的词语
转载▼
王珞丹个人资料
标签: 
全国高考
 卢靖姗遮阴了吗
各省
 
分数
 
比较
 
分析
 
山东
 
河北
 
北京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甘肃
 
陕西
分类: 杂谈
主要以时间序列来考察中央部属大学分省招生的公平性问题,本节主要考察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整体演变趋势,这也是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依据分省招生的数量、基础教育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三个因素来揭示其演变的动因。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变化与招生名额的投放有很大关系,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招生数量越多,录取分数线就越低;其次,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省生源的优劣程度,在同等条件下,基础教育水平越高,分数线也相应越高;最后,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招生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到分数线的变化,其中,高校的数量,特别是“211 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科一批分数线的高低。本节主要选取这三个因素来反映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情况。
  一、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趋势
  高考建制之初,由于招生数在整体上多于高中毕业生数,所以录取分数线也较低,并且实行以大行政区为主的招生体制,所以当时的分数线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1958 年高考制度暂时中断,次年旋即恢复,并从此确立了分省录取制度,至此才出现了分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因 20 世纪 60 年代强烈的**因素的干扰,高考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反复,科目改革频仍,且相关数据散佚难以获取。
  故此,只研究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情况。笔者选取 1980 年、1991 年和 1999 年的三个时间点的分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研究其基本的走势,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时间点,出于以下考虑:
其一,1977 年到 1979 年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属于特殊时期,从 1980 年开始,各项教育事业和高考制度逐步趋于正常;
  其二,1999 年除广东实行“3+X”改革和上海单独命题之外,其他省区均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之后因“3+X”改革方案在全国推广,试卷纷繁多样而难以比较;其三,1991 年大致处于两者之间,且大多数省区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故此,选取以上三个年份的数据。大体而言,三个时段的分数线基本能够反应各省分数线变化的趋势。
将 1977年至 1999 年的各省录取分数线整理如下
   
   
   
   
   
可以看出:1980 年的录取分数线只有本科和专科(没有列出)两条,理工类最高的为浙江(374),其次为江苏(364)、天津(360)、安徽(360)、湖北(356)、江西(355)、福建(354)、辽宁、上海和山东均为350,北京为 349,与最高的浙江只相差 25 分;最低的为青海(240)、西藏(260)、云南(265)和宁夏(270),其余省区均在 300 分以上。文史类最高的也是浙江(365)、其次为湖北(356)、安徽(340)、江苏(336)、福建(333)、山东(330)、黑龙江(330)、北京(329),最低的为青海(240)、西藏(240)、宁夏(250)、云南(255)。由此可见,恢复高考之初的 1980 年,各地分数线相差很小;分数最高的为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北京和天津的分数线也较高,而且与最高的浙江相差不大,天津的理科线甚至排名全国第三;文理分数线最低的均为青海、宁夏、西藏和云南等西部边远省区。
  再来看 1991 年的高考分数线,该年除了上海(上海卷)、湖南、海南、云南(“三南”卷)和广东(标准分)之外,其他省区均为全国卷(原始分)。理工类重点线最高的为浙江和江苏,均为 547,其次为湖北(544)、安徽(539)、河南(533)、江西(532)、山东(531)、四川(531);最低的为西藏(370)、青海(435)、云南(447)和贵州(471),北京和天津分别为 490 和 495,与西部的甘肃(497)和新疆(
499)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仅比前面最低的四个省区和山西略高;文史类重点线最高的是湖南(499),其次为山东(497)、安徽(493)、浙江(491)、湖北(491)、河南(490),最低的依次为西藏(350)、青海(400)、1977 年至 1979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分别达到 573.1、610.2 和 468.4 万人,录取率也分别只有4.76%、6.58%和 5.87%,属于较为特殊的时期。参见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63 页.
  云南(440)、山西(443)、贵州(447)和甘肃(448),北京的分数为 455,还低于新疆的 456,天津为460,也基本上处于后列。该年北京的理科录取线与最高分数线相差 57 分,文科录取线与最高分数线相差 44分。
从以上三年高考分数线的整体走势来看:
第一,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线呈现整体升高的趋势,这既与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有关系,也是随高考竞争的水涨船高而反映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第二,分数线一直较高的省份是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山东和江西等,基本为中部或
汽车空调怎么开东部地区的省份,原来分数较低的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近来分数线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第三,三年中分数线一直较低的省区有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和新疆等,这与其基础教育较为落后有很大关系;
第四,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录取分数线在恢复高考之初还是相对较高的,但整体走势是逐渐降低,近期甚至还低于西部的某些边远省区,与高考大省分数线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就是各省分数线变化的整体趋势。那么,各省高考分数线的整体走势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的特点?其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这是下面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招生数量与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毫无疑问,高考分数线的起伏变化是由教育内外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由于实行分省定额录取的制度,所以各省招生量的多寡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分数线的高低。当一个地区招生名额多、入学机会相对充裕时,高考分数线可能就会4221980 年,高考文理科总分均为 530 分,外语成绩按 30%记入总分;1991 年,文科总分为640,理科总分为 710;199
红楼梦人物简介
9 年实行原始分的省份高考总分文理均为 600,实行标准分的省份高考总分文理均为900。1980年的高考总分参见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Z].合肥:黄山书社,1995,第816 页.
 
  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多而降低,反之,则有可能升高。下面就以 1977-2002 年的各省本专科招生数423和高中毕业生数424的变化来考察各地入学机会的演变,并分析这一演变对分数线变化的影响。无疑,最为理想的指标是用本专科招生数和报考人数来反映入学机会对分数线的影响。但因历年的分省报考人数数据不易获取,故此,用高中毕业生数来替代报考人数。为了进一步明确用毕业生数代替高考报名人数的合理性,笔者选取了1999-2003 年的分省高中毕业生数和分省报考人数425,对两者做了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6、0.976、0.983、0.985、0.993。可见,两个数据呈高度的正相关。虽然高中毕业生数与报考人数在早期会有较大差异,426但这对各省报考人数占全国的比例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笔者还用 1978 年至 2003 年各省本专科招生数和各省总人口数427做了一个入学机会指数变化的表格,428并与表 4-2-2 做了对比,发现虽然各省入学
机会指数的具体数据有所不同,但整体演变的趋势却有相似之处。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用各省招生数和高中毕业生数所得的结果可以更好地解释入学机会对分数线的影响。因为用总人口这一指标既没有反映出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各省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因此本文选用以高中毕业生数为基准的入学机会指数来反映招生数量对高考分数线的影响。具体来说,分别求得各省招生量占全国的比例和各省高中毕业生数占全国的比例,用前者除以后者就得到入学机会指数。对于入学机会指数,基本的解释为:如果比值为1,说明该省入学机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大于 1 则说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受益者;小于 1 则说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判断为受损者。将 1978-2002 年的数据依照上面的公式制成表 4-2-2。
  从表 4-2-2 中可以看出:第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和陕西 5 省市的入学机会指数一直大于 1,说明这些省市的入学机会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的分数线持续降低大致就是由充裕的入学机会所致。但北京在恢复高考之初到 80 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入学机会指数并不是很高,大致保持在 1.9 左右的水平,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北京分数线相对较高的原因。对此的解释是:北京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再加上“”后返乡的知识青年大量涌入北京使得高中毕业生数保持了较大规模,所
以,当时北京的高考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其他省区的情况,这便是“”后北京分数线相对较高的原因。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恢复高考之初其入学机会指数就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最高的年份为 1982 年的 5.77,而在此之后的趋势则是持续降低。天津的入学机会则大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上在 2.0-2.6 之间。陕西和辽宁历年的入学机会指数也都保持了大于 1 的水平,其原因是人口相对较少而高等教育又比较发达。吉林、黑龙江、江苏和福建大部分时间也都保持了大于 1 的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基本属于持续的受益者。
  第二、再来看高考分数线较高省份的情况,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江苏和湖北为代表的入学机会多且分数线也高的省份,另一类是入学机会少而导致的分数线高的省份,如浙江、山东和江西等。先看第一类省份,江苏除了在恢复高考之初的几年中,入学机会指数小于 1 之外,其他年份大致在 1-1.5 之间,湖北除了在1982 年之前小于 1 之外,其他年份也都大于 1,这说明虽然这两个省的分数线很高,但其入学机会指数并非低于而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省内高校众多且基础教育发达所致。笔者以为,与其说两省入学机会的充裕没有导致像北京那样高考分数线出现持续降低的情况,还不如说是两省发达的基础
  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他们赢得了较多的入学机会。再看第二类省份,从浙江和山东的情况来看,两省的入学机会指数在大部分时间都小于 1,浙江基本上保持在 0.8左右的水平,山东则保持在 0.6-0.8 之间。较少的入学机会导致了这些省份较高的录取分数线,这基本符合我们的前提假设。将两类情况对比分析,高校数量的多少是导致入学机会多寡的重要原因,此原因在下文将做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