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1
【原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凄凄,⽩露未晞。所谓伊⼈,在⽔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所谓伊⼈,在⽔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深青⾊*。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指所思念的。
伊⼈:这个⼈或那个⼈,指诗⼈所思念追寻的⼈。
在⽔⼀⽅:在河的另⼀边。
溯洄(s&ugra⼀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她。溯洄,逆流⽽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
溯游从之:顺流⽽下寻她。游,流,指直流的⽔道。
宛在⽔中央:(那个⼈)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现在写作“萋萋”,与下⽂“采采”义同。
晞(xī):⼲。
湄(méi):⽔和草交接的地⽅,指岸边。
跻(jī):升,⾼。
坻(chí):⽔中的⼩洲或⼩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采,同“彩”。
已:⽌,这⾥的意思是“⼲,变⼲”。
涘(s&igra⼀ve;):⽔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苗苗
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凝结成了冰霜。我那⽇思夜想的佳⼈,就在河的那边。我要逆流⽽上追寻她,道路艰险⽽⼜漫长。顺流⽽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常茂盛,清晨的露⽔还没有晒⼲。我那深深思念的佳⼈,就在河睡的岸边。逆流⽽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依然没有消失。我那魂牵梦绕的佳⼈,就在⽔边。逆流⽽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迂回难⾛。顺流⽽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中的沙洲上。
【赏析】
[写作背景]
《蒹葭》选⾃《诗经国风秦风》,⼤约是2500年以前产⽣在秦地的⼀⾸民歌。
关于这⾸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是“刺襄公”说。《⼀⽑⼀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周礼,将⽆以固其国焉。”今⼈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的‘所谓伊⼈’(那个贤⼈),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中央’、‘⽔中坻’。‘⽔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招贤诗,“伊⼈”即“贤才”:“贤⼈隐居⽔滨,⽽⼈慕⽽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不见。”三是“爱情”说。今⼈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亭、吕恢⽂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说:“这是⼀⾸恋歌,由于所追求的⼼上⼈可望⽽不可即,诗⼈陷⼊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从查实,诗中的“伊⼈”所指亦难征信,故⽽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
嫩模王瑞儿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受封于秦⾕(今⽢肃天⽔)。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得到了岐⼭以西的⼤⽚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肃东南部⼀带。秦风共⼗篇,⼤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句以蒹葭起兴,展现⼀幅河上秋⾊*图:深秋清晨,秋⽔森森,芦苇苍苍,露⽔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彩,因⽽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氛渲染和⼼境烘托作⽤。
电机正反转 三、四句展⽰诗的中⼼意象:抒情主⼈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 “伊⼈”。这“伊⼈”是他⽇夜思念的意中⼈。“在⽔⼀⽅”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种可望⽽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公虽望穿秋⽔、执著追求,但“伊⼈’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诗句中荡漾着⽆可奈何的⼼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穷,征⼀途漫漫⽆尽,⽰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程处处顺畅,伊⼈时时宛在,然⽽终不可近也。既逆流,⼜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此,伊⼈可望⽽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充分的展现。
今天兰州疫情最新消息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且产⽣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从“⽩露为霜”到“⽩露未晞”再到“⽩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
到“在⽔之湄”,再到“在⽔之涘”,从“宛在⽔中央”,到“宛在⽔中坻”,再到“宛在⽔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的表现⽅法。诗中还巧妙的运⽤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认定为情⼀⼈、恋⼈,那么,这⾸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这⾸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公的追求和失落,⽽是他所创造的“在
自制辣椒酱的做法⽔⼀⽅”——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种格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的结构是:追寻者——河⽔——伊⼈。由于诗中的“伊⼈”没有具体所指,⽽河⽔的意义⼜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切因受阻⽽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发⽣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象征,把“在⽔⼀⽅”看作是表达社会⼈⽣中⼀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个艺术范型。这⾥的“伊⼈”,可以是贤才、友⼈、情⼀⼈,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的“河⽔”,可以是⾼⼭、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把蒹葭解为劝⼈遵循周礼、招贤、怀⼈,今⼈把它视作爱情诗,乃⾄有⼈把它看作是上古之⼈的⽔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的象征意义之中。
⾃然,当我们处在与“在⽔⼀⽅”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诗以⽔、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种朦胧、清新⼜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位羞涩的少⼥缓缓⽽⾏。诗中⽔的意象正代表了⼥性*,体现出⼥性*的美,⽽薄薄的雾就像是少⼥蒙上的纱。她⼀会出现在⽔边,⼀会⼜出现在⽔之洲。寻不到,急切⽽
⼜⽆奈的⼼情正如蚂蚁爬⼀般痒,⼜如⼑绞⼀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公和伊⼈的⾝份、⾯⽬、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以雾⾥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露、伊⼈、秋⽔,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幅朦胧淡雅的⽔彩画。诗的每章开头
都采⽤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抓住秋⾊*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进⾏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怅然若失⽽⼜热烈企慕友⼈的⼼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渲染了蒹苍露⽩的凄清⽓氛,烘托了⼈物怅惘的⼼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和“伊⼈”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体,⽤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边芦苇丛⽣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因为芦苇丛⽣,⼜在天光⽔⾊*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个侧⾯显⽰了诗的主⼈公⼼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在物之分。⽽景⽣情,情⽣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与⼈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起,从⽽渲染了全诗的⽓氛,创造的⼀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度,还是从创作的⾓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
⼀、事实的虚化
⼀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些实实在在的⼈事场景。然⽽《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他为什么⽽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是什么⾝份?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于连他们是男是⼥也⽆从确认。特别是“伊⼈”,⾳容体貌均⽆,⼀会⼉在河的上游,⼀会⼉在河的下游,⼀会⼉在⽔中央,⼀会⼉在⽔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富有意象感。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之所存的现实⼈事,⽽是⼀种⼼象。这种⼼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种典型化的⼼
理情境。这种⼼理情境的最⼤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道路险阻,乃⾄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所在的“⽔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何⽔的深究,否则,伊⼈既在河的上游⼜在河的下游就⾃相⽭盾,连两个⼈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准确地抓住了⼈的⼼象,创造出似花⾮花、空灵蕴藉的⼼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了象征辞格或⼿法,⽽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可望难即是⼈⽣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中央”的幻境,也是⼈⽣常有的境遇;⼈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的境遇和唤⼀起诸多⽅⾯的⼈⽣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个问题的三个层⾯。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诗经·蒹葭》赏析2
所谓伊⼈,在⽔⼀⽅。
[译⽂] 我的⼼上⼈⼉,她正在遥远的那⽔的另⼀⽅。
[出⾃] 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所谓伊⼈,在⽔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í)。
蒹葭采采,⽩露未已。所谓伊⼈,在⽔之(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中b(zhǐ)。
注释:
本诗选⾃《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肃东部⼀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此译为茂盛的样⼦。下⽂“萋萋”“采采”义同。
伊⼈:那⼈,指意中⼈。
⽩露为霜:晶莹的露⽔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指所怀念的。
在⽔⼀⽅:在⽔的另⼀边。⼀⽅,那⼀边,即⽔的彼岸。⽅,边。
溯洄(sù huí):逆流⽽上。洄,上⽔、逆流。从之,追寻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伊⼈。从,跟随、追赶,这⾥指追求、寻。之,这⾥指伊⼈。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阻,险阻、道路难⾛。
溯游从之:顺流⽽下寻她。溯游,顺流⽽下。“游”通“流”,指直流的⽔道。
“所谓伊⼈,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翻译赏析“所谓伊⼈,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翻译赏析
宛在⽔中央:(那个⼈)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xī):晒⼲。
湄(méi):岸边,⽔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上。
坻(chí):⽔中的⼩洲、⾼地、⼩岛。
未已:未⽌,还没有完,指露⽔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澹sì):⽔边。
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b(zhǐ):⽔中的⼩块陆地。
译⽂1:
河畔芦苇苍苍碧⾊,那是⽩露凝结成霜。我那⽇思夜想的⼈啊,她就在河⽔对岸⼀⽅。
逆流⽽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漫长。顺流⽽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清晨露⽔尚未晒⼲。我那魂牵梦绕的⼈啊,她就在河⽔对岸⼀边。
逆流⽽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她就在河⽔对岸⼀头。
逆流⽽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顺流⽽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中沙洲。
译⽂2:
⾮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凝结成⽩霜。我深深思念的⼼上⼈,她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漫长。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中央。
⾮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还没有⼲。我深深思念的⼼上⼈,她在那河⽔的岸边上。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中的⾼地上。
⾮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还没有消尽。我深深思念的⼼上⼈,她就在那⽔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中的⼩块陆地上。
译⽂3: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叶上的露珠⼉由团成霜。我⼼中思念的这个⼈,在这条河的哪⼀⽅?若是逆流去她,道路险阻⼜漫长;若是顺流去她,好像她⼜在⽔中央。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叶上的露珠⼉未⼲闪滋滋。我⼼中思念的这个⼈,是在这河对岸的⾼陂?若是逆流去她?道路艰阻⽽⼜疑;若是顺流去她,好像她⼜在⽔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滚在叶上的露珠⼉未收回。我⼼中思念的这个⼈,是在这条河的哪⼀涯?若是逆流去她,道路险阻偏了汊;若是顺流去她,好像她⼜在⽔中崖。
赏析:
“所谓伊⼈,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蒹葭》出⾃《诗经秦风》,是⼀⾸⼏千年来百读不厌、情真意切、风神摇曳的杰作。周孝王时,秦的先祖⾮⼦受封于秦⾕(今⽢肃天⽔)。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论功⾏赏,襄公⼜得到了岐⼭以西的⼤⽚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肃东南部⼀带。秦风共⼗篇,⼤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且产⽣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从“⽩露为霜”到“⽩露未”再到“⽩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到“在⽔之湄”,再到“在⽔之”,从“宛在⽔中央”,到“宛在⽔中坻”,再到“宛在⽔中b”,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的表现⽅法。诗中还巧妙的运⽤了如“苍苍”,“、凄凄”,使全⽂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认定为情⼈、恋⼈,那么,这⾸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这⾸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公的追求和失落,⽽是他所创造的“在⽔⼀⽅”——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种格局、⼀种结构,
它具有含容⼀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的结构是:追寻者——河⽔——伊⼈。由于诗中的“伊⼈”没有具体所指,⽽河⽔的意义⼜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切因受阻⽽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发⽣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种象征,把“在⽔⼀⽅”看作是表达社会⼈⽣中⼀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个艺术范型。这⾥的“伊⼈”,可以是贤才、友⼈、情⼈,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的“河⽔”,可以是⾼⼭、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把蒹葭解为劝⼈遵循周礼、招贤、怀⼈,今⼈把它视作爱情诗,乃⾄有⼈把它看作是上古之⼈的⽔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的象征意义之中。
⾃然,当我们处在与“在⽔⼀⽅”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诗以⽔、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种朦胧、清新⼜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位羞涩的少⼥缓缓⽽⾏。诗中⽔的意象正代表了⼥性,体现出⼥性的美,⽽薄薄的雾就像是少⼥蒙上的纱。她⼀会出现在⽔边,⼀会⼜出现在⽔之洲。寻不到,急切⽽⼜⽆奈的⼼情正如蚂蚁爬⼀般痒,⼜如⼑绞⼀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
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公和伊⼈的⾝份、⾯⽬、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以雾⾥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露、伊⼈、秋⽔,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幅朦胧淡雅的⽔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抓住秋⾊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进⾏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怅然若失⽽⼜热烈企慕友⼈的⼼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渲染了蒹苍露⽩的凄清⽓氛,烘托了⼈物怅惘的⼼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和“伊⼈”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体,⽤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边芦苇丛⽣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因为芦苇丛⽣,⼜在天光⽔⾊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个侧⾯显⽰了诗的主⼈公⼼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在物之分。⽽景⽣情,情⽣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与⼈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起,从⽽渲染了全诗的⽓氛,创造了⼀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度,还是从创作的⾓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诗经·蒹葭》赏析3
蒹葭
先秦:佚名
关联词语的用法 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