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从而形成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5.下列对文中
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
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
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
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
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
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
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
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
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
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
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
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
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
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
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
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
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
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
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
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
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
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
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
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
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
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
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
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
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
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
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
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
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
一种秘密的奏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
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
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bi)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
“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
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
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四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
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
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
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
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
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
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
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
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
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
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
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
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
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
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
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
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
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
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
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
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
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
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
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
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
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
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
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
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
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
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
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
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
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
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
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
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
一种称号。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
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
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
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
神,后也指国家。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
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
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
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
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
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
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
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
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
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
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
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
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
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
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
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
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
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
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
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
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
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
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演员代乐乐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
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
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
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
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
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
骨头能葬在故乡。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
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
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
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
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
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
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
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
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
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
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
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
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
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
窄。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
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
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
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
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
《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
艺”指的就是“六经”。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
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C.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
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
称“二府”。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张
衡传》中的“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
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
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
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
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
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
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
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
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僚、总揽政务的最
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
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
“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
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
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
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
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
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
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
秋三传”。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
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
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
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
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
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
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
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
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
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
“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
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
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
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
“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
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
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
悲痛感情。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
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死称死。小
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
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
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
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
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
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
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
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
均可称“死”。
4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一项是()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
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
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
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
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
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
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
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
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
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
《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
“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
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
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
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
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
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
乡,退休之意。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
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
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財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
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
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
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
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
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
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
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
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
亲丧事。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
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
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
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
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
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
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
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
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
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核官员的制度,分为
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
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
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
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
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
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
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
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
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
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
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
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等。《难经》则解释
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若官
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
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
鹿晗现任女朋友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
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
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
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
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
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
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
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
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
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
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
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
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
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
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
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
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
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
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
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
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
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
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
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
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
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
做“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
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
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
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
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
都是谥号。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
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
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
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
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
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
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
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
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
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此指天
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
此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
劝课农桑就是指导农业生产。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
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
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
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
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
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
“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
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
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
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
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
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
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
间。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
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
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
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
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
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
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
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
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
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
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
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
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
学问的根本。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
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
的人。鬼舞姬阿卡丽有特效吗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
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
成为书信的代称。
B.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
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
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
谮号称帝的人的自称,比如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
就自称为“朕”。
D.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
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文中的贾昌朝就曾
担任这一职务。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
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
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
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
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
制二十七个月。
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纪年的其中之
一。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
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
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
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
政治机构。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
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
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
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
狱。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
“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
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
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事件。
7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
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
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
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足对百姓的称谓,常
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
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
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
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
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
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
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
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
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
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
“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
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
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
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
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
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
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
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
阮兆祥老婆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