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西学东渐的逻辑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读后
文章马伊琍女儿严梅梅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摘  要:如何认识晚清中国西学东渐过程的逻辑是西学东渐史的一大热点。熊月之先生继学界的普遍说法后,提出一番独特的见解,其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一书中将西学东渐的过程分为四大阶段,认为西学东渐的逻辑是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的内在逻辑。
赵楚纶
关键词: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史;晚清中国;真善美
三国英传三[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80-02
欲拼音导言:
熊月之先生的著作——《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研究西方学术文化传播到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这段
历史的佳作。作者在前人的研究之上,利用传播学的知识,将研究的视野放在了“西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传播过程,进而探索“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关系。
一、《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的写作意图及主要观点
经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熊认为学界“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1],其主要表现在:1、史料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缺失;2、西书内容待进一步理清;3、对社会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4、对于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缺乏综合研究。
语言表达能力
熊月之先生将西学东渐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11年—1842年。该阶段的特点是:传教士活动的影响没有达到中国内地,传播者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受传对象也没有被压挨欺的心理,传、受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文化交流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阶段是1843—1860年,该阶段晚清西学传播史上的新阶段。其特点是:1、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2、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3、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主动了解、吸收西学的趋势;4、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参加译书工作。
第三阶段是1860—1900年。该阶段的特点是:1、传播机构多种多样;2、政府创办译书机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等“在被动开放的形势下作出的顺乎时代潮流的反应”[2];3、翻译西书量多面广,影响也广泛深远;4、上海成为译书中心;5、西学影响逐渐扩大到社会基础。
第四阶段是1900—1911年,此时留日热潮骤然而生,西学传播的内容、方式也因此改变。该阶段西学传播的特点主要是:1、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数量急剧增长,成为主要部分;2、这一阶段所译的西书到达高峰;3、译书从多到少的顺序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4、影响深入;
5、近代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代翻译人才。
二、《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各章内容简介范玮琪的微博
全书便是围绕着这四个历史阶段利用传播学的知识来分析了影响西学东渐的因素:传播主体与受传对象,传播媒介,译书方式,译书机构,论述了国人接受西学的五大主题: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
全书共十九章。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作者认为这时期西学传播的影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中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部分人;西学发生影响的区域局限于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地区;随着传教士被逐,西学影响也随之消退。
述战争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的传播西学情况及特点。作者认为1842年以前,传教士所传布的西学内容总体上比较零散,内容也不十分丰富,但对战争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有一定启发作用。
第三至第四章,述战争以后至第二次战争以前学传播的内容、影响。在该阶段作者分别论述了战争后,香港、广州、福州和厦门在开阜以后传教事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上海逐渐超越广州成为传播西学的主要阵地。此外,作者也关注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陌生的世界作出的反应,包括他们与西学的关系,以及他们研究西学的时代与社会意义。
第五至第八章,述作为传播载体的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的关系。作者认为以教会学校在对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详细介绍了以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和格致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新式学堂的创立与沿革,深刻的分析了三个新式学堂各自的不足与特点,以及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九至第十章,述传播载体——报刊与西学传播的关系。作者详细论述了19世纪60年代至二十几初晚清出现的几种报刊的创立与沿革,内容与栏目,影响与作用;尤其着重介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