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
西红柿种植一、《四书》简介
二、《大学》简介
三、《大学》三纲领
四、《大学》八条目
五、《大学》的影响及评价
电影《孔子》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歌曲《国家》
词:王平久曲:金培达演唱:成龙刘媛媛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四书》简介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总称。《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1、《四书》成书的历史过程
唐代的韩愈和李翱
特别重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并依据这些经典对仁政王道及其性情理论作出阐发,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逐渐由偏于外王向偏于内圣转型,在经典选择和理论建构上都为宋明理学作了开创性的贡献.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张大大为什么被那么多人怼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二程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
cs1.6如何加机器人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脸长18cm朱熹编定《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称为“集注”。
朱熹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
了刻写出版的方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2.《四书》的历史地位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朱熹死后,《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二、《大学》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北宋学者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程颐认为,《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至于《大学》的作者,传统的说法认为是曾参shen。
“大学”是 “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人之学
在中国古代一般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所谓大学,就是长大成人之学。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
乐、射、御、书、数之文。”  蕌“大学”同“小学”在学习内容方面有重大的递进和提升。朱熹认为:“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
礼记》作了出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三、《大学》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下的人。
周杰伦歌曲歌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明明德
在亲民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至善
四、《大学》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2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
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3 致知在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
致知
格物
4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诚意
5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去痘印产品推荐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
6  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7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