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眼儿姜文的学习之路
1963年1月5号,一个男孩出生在唐山。医生过来问新生儿叫什么,他爸在部队没回来,他妈表示还没起名儿。医生说,他爸是当兵的,那就叫他姜小军吧。
姜小军他爸姜洪齐是个工程兵,喜欢文学,也动手写小说,有报社想调他去当编辑,但部队不放,他妈高阳是小学音乐老师。姜洪齐常年不在,跟着部队到处跑,姜小军在唐山农村的姥爷家度过了大半个童年。
离开姥爷家,回到父母身边,姜小军又跟着跑了很多地方,先去了贵阳,又搬到湖南。他爸的部队老放电影,他老看,看的多了,就不再只满足于看了。七八岁时,姜小军开始用纸剪一些人物,编上故事,用幻灯放给别的小孩儿看,还要注明是哪个电影厂拍的。那是他最早的导演作品。
除了导演,姜小军还喜欢表演,爱模仿人,邻居看了都觉得有点意思,就是这孩子实在是丑,要不以后还真能当个演员。人们说的多了,姜小军也跟着认同了自己的丑。在贵阳上学时,学校排话剧《消息树》,姜小军演一个美国兵,那是他第一个舞台角。
税收学专业
1973年,姜小军10岁,全家结束奔波,定居北京,住在东城区内务部街5号大院(后改换门牌为11号)。院儿里出了很多搞文艺的人,姜小军每天一睁眼,就在这个环境中,蔓延生长。
其实姥爷早就给姜小军起好了名字,叫姜文。上小学时,在班里,这两个名字一直被乱叫着。直到定居北京,趁着还没人知道姜小军,姜文才终于固定下了名字。
进京后,北京不承认贵州的学历,姜文又在西直门一小重读了一遍六年级,中学转到北京72中。姜文4岁入学,10岁小学毕业,所以他比同班同学都小两岁。班上有个同学叫英达,二人交好,后来还坐过同桌。英达常去5号大院姜文玩,一帮大院子弟,一起抽烟,一起拍婆子,一起弹吉他唱苏联歌,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后院有个高烟囱,他们院儿曾有一个孩子爬到顶上,转圈走,后来被姜文拍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姜文上中学时就爱演戏,每次看完话剧和电影,回来就给大家学,看过的人都说像。英达老撺掇姜文,让他去当演员,还给他推荐了一些剧本。英达他爸英若诚当时是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文通过英达知道了人艺,爱上了话剧,觉得这帮人特别有本事。
姜文最爱于是之的《茶馆》,反复看过二十多遍。到后来,里边的台词他倒背如流,还能模仿演员的音。他从于是之身上回一些自信,演员还是得看演,演比脸重要,于是之长得也不行,大家照样喜欢。那时姜文的理想就是去人艺当一个话剧演员。
在72中上了六年,1979年高考,英达报了北大,考上了,姜文报了北电,没考上。北电还回了一封公函,里边写着一句「安心工作,安心学习」。落榜后,姜文整天瞎晃,但他心里不慌,觉得有年龄优势,有晃的资本。英达跑来他,鼓励他继续考,这回报中戏。
第二年,姜文报了中戏表演系,考试那天,英达骑自行车驮着姜文去了考场。这一回,姜文考上了,依然是班里最小的。考小品时,姜文幽默、自然、生活化的表演拿了高分,但考形体和声乐时,老师们对他就没那么满意了,给了他不及格。最终,班主任张仁礼老师看中了姜文的表演天赋,破格录取了他。
霸王别姬游戏中戏四年,姜文功力大增,表现优异,练就了自己塑造角的独特方法。
1984年,姜文从中戏毕业。他想去人艺,却被分配到了青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是个话剧团体。姜文在青艺演了一年多后,被陈家林导演看中,他去演电影《末代皇后》中的溥仪。
顶针帮王李丹妮演过的电影其实姜文刚毕业时,电视剧《末代皇帝》剧组就他演过溥仪,约都签了,导演中途变卦,问姜文能不能演别的角。姜文说不行,要演就演溥仪。后来,溥仪归了陈道明。
姜文为了演好溥仪,下了大工夫,反复看溥仪的纪录片和他的传记《我的前半生》,还专门去拜访了溥仪的弟弟溥杰,了解他哥的生活细节,晚上躺在床上还和姜武一直聊溥仪。当时姜文脸长腮窄,和溥仪真有几分相像,他第一次见溥杰,溥杰就说,这个人像我大哥。那段时间,姜文满脑子都是溥仪。
姜文为了塑造好一个角,从来不计成本。谢晋导演他演《芙蓉镇》里的右派秦书田,姜文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右派,了解甚少,为了演好秦书田,他专程走访了近50个当年的右派,和他们深聊。最终,他为秦书田写的人物小传、心理分析和行为设计,比《芙蓉镇》原著小说还要厚。
《芙蓉镇》让姜文暂露头脚。1987年,24岁的姜文凭借秦书田一角,荣获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因《芙蓉镇》之缘,姜文和大他八岁的刘晓庆有大量对手戏,二人日久生情,相知相恋。
真正让姜文名声大振的作品是《红高粱》。这一把,姜文参与的,不只是表演。张艺谋也承认,从头到尾,大家都商量着来,除了角塑造外,姜文还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剧情细节设计。1988年,《红高粱》拿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姜文登顶一线。此后,姜文又连续接拍《本命年》、《大太监李莲英》等电影。
李光洁关心雷佳音>东北旅游景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