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授课时间 | 2013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
章节名称 | 芙莉美娜 |
教学目的 | |
教学重点 |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十八大报告描绘绿愿景 ◎生态文明建设装点“美丽中国” |
教学难点 | 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 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 |
教学方法 | 讲授、讨论、综合拓展 |
课程资源准备 | 教材、多媒体、PPT |
教学内容 | |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生态环境问题被提上了议程。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会在1987年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略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 (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了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大量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四类以上水质占59%,其中有27%为五类劣质水质,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34.5%,超标污染物质主要为氮和磷。湖泊水体富氧化严重,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氧化。五类劣质水质的湖泊占43%,“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湖体水质均为劣质水平。 2.大气污染问题 数据显示,2006年,在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559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只占4.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7.6%。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受能力。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58.7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791.4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6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048.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46.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02.5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一倍。我国每新增一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日本的近两倍。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具有多样性:燃煤排放的大量烟尘,如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清洁度差,扬尘污染严重。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人体若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 3.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共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6347蓝正龙造成大s不孕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600种。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到了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已确认有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此外,我国的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 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使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张根硕林允儿 1.经济损失巨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营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数据显示,我国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约为986亿元,占当年GNP的4%;1993年我国环境污染损失为963亿元,占当年GNP的2.8%;生态破坏损失2394亿元,占当年GNP的6.9%;1997年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8%。 2.影响社会 目前,我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孟庭苇照片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20%的儿童铅中毒,大城市里每10对夫妇就有1对因污染影响生育。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强烈不满。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纠纷5万起,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体事件。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3.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张格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 4.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十八大报告描绘绿愿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新高度:“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虽然十七大报告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在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显得尤为突出。十八大报告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未来5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整体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未来中国“五位一体”的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二)新概念: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成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概念。 1.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懂得,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我们强调,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得太多,破坏得太重,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怎样才算是以自然恢复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过去一说生态修复,总有人强调建设。其实,修复也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修复成功与否,取决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谓的建设。 2.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在减弱。 什么是生态产品?对于生态产品的内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这些都是生态产品。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2011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等,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提供生态产品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荒漠化治理以及湿地保护,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16.55%增加到现在的20.36%,森林面积达到1.96亿公顷,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新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引起热议。 其实,从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到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个新的历史定位;再到2012年参加义务植树时,明确提出,林业建设要为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在这些对现代林业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论断论述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为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而谋划。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让每一个中国人无比向往、充满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应同步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 三、生态文明建设装点“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表述,让社会各界为之振奋。面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以全方位的制度化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美丽中国”目标:我们一直在努力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在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建筑、绿施工、绿经济、绿矿业、绿消费模式、政府绿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了我国走绿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二)顶层设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十八大报告则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新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大党章修正案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阐述,包括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工作着力点。这样的修改,使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战略机遇期里,中国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机遇。中国高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努力,可以让中国避免重复西方走过的弯路,朝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走去,不仅能够实现自己国家的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还能为世界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三)刚性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为什么个别地方的环境还在恶化?为什么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事件依然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缺乏制度方面的刚性约束,缺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然而近些年来,长江已渐渐失去它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属性,呈现出渠道化的趋势。目前,长江的功能越来越局限于人工运河的功能。沿岸城市排污导致水体污染,密集的船只和滥捕滥捞破坏了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导致一些物种已经灭绝。 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发展GDP的冲动之下,保护环境的脚步放慢下来,破坏环境的经济项目引了进来,不达标的污水排了出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阻力。而另一方面的困境来自基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回到故乡后,发现那里早已不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围村,河流淤塞,水塘干涸;在城市,不难看到很多公共场所,人一过便垃圾遍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被猎杀的新闻从未中断。 一面喊着要生态文明,一面又在破坏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知行分离。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思潮让不少人都想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留给政府和他人。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思维挑战。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未来要落实这样的行动方案,就必须破解上述现实困境。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制度,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只要这些制度能够真正落实,长期发挥刚性约束作用,一定能够建设好“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实现永续发展。 (四)生态环保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相关领域的重视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释放了强烈的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 如果我们就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也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经济经过最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从全球范围看,节能、循环、低碳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绿工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而在中国,依靠投资、加工出口、国内消费为拉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越来越难走下去。因为在三大拉动力中,最有效益的出口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中低档的中国制造业上的,而庞大的中低档中国制造业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已使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同样难以为继。过去相当部分的投资项目并没注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以投资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来。可以说,最近一次的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为拉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病。 虽然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是今后的常态,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传统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褪后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两句至理名言:第一句是,“只要有人类活动,就必定有污染”。第二句是,“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是要花钱的。蓝天白云碧水……说到底都是钱买来的”。本着这个道理,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解脱眼前的困境,消除和减轻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欠债,更重要的是可以继续促进我们的发展。首先,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就是在扩大内需,提高内需在GDP中的比重。其次,只有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庞大的中国制造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变中低档的中国制造业为高中低档齐全的中国制造业。而且,只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降低副作用和减少后遗症。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将投资8万亿元。而这8万亿元的投资又可带动许多上下游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巨大的回报。 (五)生态文明将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相信其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的提升,是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内,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各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人们意识到,让人民众过“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罐子”的日子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一些过去污染严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一些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能自觉摈弃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坚决提出不要“污染的GDP”。针对扭转生态恶化局面的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各地加紧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让人民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也让人民众初步受益。在一些过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地方,蓝天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密,河水越来越清,人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的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 |
思考 | 1.生态环境被破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认识? 3.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为何单独成篇? 4.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5.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有何关系? |
实践 | 题目:我与生态文明。 类型:写一篇日记。 内容:记录一天中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要点: (1)生活垃圾及处理; (2)使用工业品及处理; (3)能耗; (4)环保意识的宣传; (5)对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制止。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