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
【篇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ss=txt>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
安徽美食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孙艺洲结婚了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可爱的小麻薯图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包羲氏就是伏羲氏。“书契”据汉末郑玄注,指写有文字的木质契券。后来这个词往往用作“文字”的同义语。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叙”〔通“序”〕文的第一段,是根据上引《系辞》文改写的。比较重要的改动是把“结绳而治”归在晚于伏羲氏的神农氏名下,并指实“后世圣人”为“黄帝之史仓颉”。不过不管是《系辞》还是《说文》“叙”,都没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联系起来。
《尚书》伪孔传的“序”说: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这篇序的作者大约是魏晋时人。他认为三皇时代就已出现文籍,所以把“造书契”这件事提早到了伏羲
之世,与“画八卦”并列,同时不得不把为书契所取代的“结绳之政”推到了伏羲王天下之前。但是他也还没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联系起来。
据《易经》的《象传》和《说卦传》,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象征。易纬《乾凿度》进一步认为八卦就是“天”“地”等八个字的“古文”。易纬本出汉代,但是今所传《乾凿度》一般认为是宋代伪书。上引说法究竟出于何时尚难确定。如果撇开此说不管,最先明确主张“天”“地”等字出自相应卦形的,似是一些宋代学者。下面举比较有代表性的郑樵的说法略加评论。
有近取:取■〔天〕于■〔乾体〕。取■〔地,亦为坤字〕于■〔坤体〕。取■〔水〕于■〔坎体〕。取■〔火〕于■〔离体〕。..有远取:取“山”于■〔艮体〕取“雷”于■〔震体〕。取“风”于■〔巽体〕。取“泽”于■〔兑体〕。在“论便从〔纵〕”节中又说: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必从而后能成“■”,■必从而后能成“火”,■必从而后能成“■”。
清末民初的刘师培也认为“八卦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中国文学教科书》“象形释例”节〕。他还把结绳也扯了进来,说“字形虽起于伏羲画卦,然渐
备于神农之结绳”〔同上“论字形之起源”节〕。这种很没有道理的说法,在当时却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和陶文等资料里,屡见一种用三个或六个数字组成的符号,如■〔八一六〕■〔六一八六一一〕等。近年来经过张政烺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易封〔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之易卦》,《考古学报》1980 年4 期〕。相传的周易卦形中的阳爻应是由数字“一”变来的,阴爻应是由数字“■”〔六〕变来的〔参看楼宇烈《易卦爻象原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 年1 期〕。这种爻形出现的时代,无疑是比汉字起源的时代晚得多。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来看,文字之形出自八卦的说法的荒唐性就更明显了。
二、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
在已发现的各种性质既明确、内容也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
前14—前11 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它所代表的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现
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主要是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少量商代前期〔约前17—前14 世纪〕的汉字以及一些跟汉字的起源可能有关的考古资料。后者主要指刻划或绘写在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上的各种符号以及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夏代文字的一些符号。这些资料还不足以解决汉字起源问题,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长泽雅美图片
烤蛋糕的做法 根据外形上的特点,大体上可以把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上的符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实物之形的,一类是几何形符号。有些虽非几何形但也不像是象实物之形的符号,可以附在后一类里。下文称后一类为甲类,前一类为乙类。
就已发现的情况来看,甲类符号绝大部分刻划或绘写在陶器上,小部分刻在龟甲、兽骨或骨器上。这类符号分布得很广,在仰韶、马家窑、龙山、良渚等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发现〔参阅拙文《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 1978 年3 期。下文引作“探索”。我们所说的“遗址”包括墓地在内〕。它们行用的时间也很长久。就上限来说,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早于仰韶文化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和接近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里,都已发现了这类符号。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符号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是用颜料绘写在陶钵形器内壁上的〔《文物》 1983 年11 期22—25 页〕。“贾湖”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县贾湖,
是刻在龟甲等物上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开掘简报》,《文物》1989 年1 期〕。就下限来说,这种符号不但直到原始社会末期还在使用,而且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在汉字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仍然在某些领域延续使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商代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陶器上,都可以看到不少这一类的符号〔参看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36 页。甚至在某些西汉陶器上都还可以看到这类符号,参看《广州汉墓》上册89—91、210—211 页〕。
在甲类符号里,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时代既比较早〔距今约六七千年〕,资料也比较丰富,因此在关于汉字起源的讨论中最受人注意。我们就以它们为例来讨论一下甲类符号跟汉字的关系。
华晨宇个人资料简介 在半坡类型各遗址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这两个遗址发现的符号数量最多。下面是半坡遗址发现的符号的一些例子〔引自《西安半坡》197 页图141,又图版167—171〕:
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符号,有不少跟半坡的相同或相似,此外还有一些形体比较复杂的例子,如〔引自《考古与文物》 1980 年3 期15 页〕:半坡类型符号一般是单个地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或黑倒三角纹上的,例外很少。
对半坡类型符号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文字。有的并且把它们跟古汉字直接联系了起来,如认为■是“五”字,■是“七”字,■是“十”字,■是“示”字,■是“■”字,■是“阜”字,等等〔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假设干问题》,《文物》1973 年2 期32 页〕。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符号还不是文字,而“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西安半坡》198 页〕。还有学者认为它们只不过是制造陶器时“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划的”〔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 年1 期23 页。下文引作“汪文”〕。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显然不会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原始文字呢?恐怕也不可能。我们丝毫没有掌握它们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的证据。从同类的符号在汉字形成后还在长期使用这一点来看,它们也不像是文字〔参看上引高明书35—36 页〕。把半坡类型的几何形符号跟古汉字里象实物之形的符号相比附,更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这两种符号显然是不同系统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前一种符号跟后一种符号里形体比较简单的例子〔如草的象形符号〕或某些经过简化的形式〔如殷墟甲骨文里的“示”和某些“阜”旁〕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