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A.均摆脱了内忧外患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均未涉及教育改革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2.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3.哲学家贺麟提出“要了解一物, 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下列史论体现该观
点的是( )
A.洋务新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 B.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
C.义和团运动只是农民的暴力运动 D.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会成功
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 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推动洛阳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是( 骊歌行结局)
A.国家一统的重现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隋唐大运河开通
5.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由此可见,谭嗣同( )
A.借由孔教的名义提出革新要求 B.意图推进社会习俗的更新
C.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旨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6.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 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 )
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
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 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
7.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说明清政府( )
A.推动了近代教育普及 B.转变人才培养机制
C.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 D.固守旧式教育理念
8.商鞅变法时,秦国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这一措施(黄笑话 )
A.说明宗法分封制开始崩溃 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东方各诸侯国的赞赏 D.表明秦国建立起君主专制
9.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10.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B.积极融入现代文明
C.为洋务运动储备人才 D.加快预备立宪进程
11.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
A.适应了扩大科举的需要 B.得益于清末新政的推动
C.标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D.为戊戌变法培养了人才
1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东省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其中1981年《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和1987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都是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探索制定而成的,带有试验性、首创性。这说明了( )
A.法治建设与经济改革相互促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
C.地方性法规带有意识形态彩
D.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梁静如13.史实是解读历史的重要基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逻辑正确的是( )
史实 | 推论 | |
A | 1862年,兼具翻译和外语教学职能的新式机构京师同文馆成立 | 洋务新政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 |
B | 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 戊戌变法促进了西学的广泛传播 |
C |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 全国各地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学校体系 |
D |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 空调外机不转什么原因造成的清末教育法制化水平提高 |
A.A B.B C.C D.D
14.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15.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16.“北人谓土谓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文中所涉及的历
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7.下表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 )
一、请皇上发罪己、明罚、求才之诏 |
二、迁都西安,以对日赔款改充军费,决不求和 |
三、选将、练兵、购械,与日本续战 |
四、变法,以成天下之治,力行富强、养民、教民之法 |
A.拒签《马关条约》 B.学习西方技术
C.推进变法革新 D.挽救民族危亡
18.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
A.清末新政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9.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 )
A.具有民主彩 B.符合晚清实际 C.带有激进特点 D.违背变法初衷
20.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
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中级会计师报考要求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政策的主要内容。
哪个牌子的洗衣机好(2)材料一、二的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22.【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心理变化是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然而洋务运动由于土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未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二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