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凰图圉•坐•研究
CHiNESfPAtNTiNGSCAl.l K iRAPHV I
李斯的小篆书写与大一统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命运◊许景怡刘洪强胡海若梅跃辉
编者按:尽管从帝王、名臣的视角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的传统由来已久,比如诸多刻帖的编排等,
但这些社会精英的政治生活、艺术创作本身,仍然是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些社会精英,
当然也是文化精英,有的醉心翰墨,有的痴迷收藏,有的精于品鉴,构成了主流书法史最为重要的部
分。去年,我刊曾推出三篇"帝王视角'’的书画研究论文,介绍了三位在书画创作以及收藏等方面表
现颇为不俗的帝王。今年,我们将连载三篇“丞相视角”的系列研究文章,管中窥豹,为读者展示这些
'‘位极人臣”的政治家们在书画方面的作为。
李斯(公元前280—前208),楚国上蔡人,
少时曾为郡小吏,后师从荀卿学习帝王术。入秦
后,为秦相吕不韦舍人、郎,后历任秦国长史、
客卿、廷尉、左丞相。曾上书谏止逐客令,为秦
谋划统一六国之策。秦并天下后,在上皇帝尊
号、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等重大决策上发挥了
重要作用。秦始皇死后,参与废长立幼的沙丘
之谋。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赵高诬陷谋反,
受尽酷刑折磨后被腰斩于市,并诛三族。其悲
剧命运的产生既有其个人性格原因,也有时代
因素。在文化上,李斯整理推行小篆、作《仓颉
篇》,为新的大一统王朝提供了通俗识字读本
和标准文字,这一字体被广泛铭刻在名山大川
和朝廷器物上,反映出秦朝独特的时代风貌和
政治思想状况。
—、李斯的小篆艺术及其独特价值
小篆,又称秦篆、玉箸篆,是李斯在先秦
籀文和春秋以来秦国文字发展基础上,经由
龙之谷报错李斯删其烦冗、取其合宜,加以整理变化、统
一推行的标准字体。唐代书法家韦续根据用途不同将之细分为细篆书(又称缪篆)、小篆书、刻符书三种类似,分别对应使用于柴写碑序、祈祷名山、题写符印。「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从草创到巅峰的渐进过程,小篆在初创时就成为经典,李斯是小篆艺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后世小篆几乎笼罩在李斯影响之下,后世篆书好手班固、蔡邕、邯郸淳、李阳冰秦二世铜迢版拓片秦两18铜量辂文拓片
等人无不受其影响。换言之,李斯既是小篆的
开创者,也是集大成者。如南朝梁时书画家袁
昂在《古今书评》中认为:“李斯书世为冠盖,
不易施平。”清代书法家钱冰指出:“学篆书
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可见后世对李
斯书法之推崇。
小篆形成后,住题铭、钟鼎、符印、旌钺等
方面有着广泛的使用,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是
书家争相研习的对象,篆刻中的朱文也多以小
篆为基础。小篆为后来楷伙隶书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所谓“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
包括古
端方旧藏秦始皇i召十六斤铜权天亡食及铭文拓片
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山。
在书写上,篆书笔画粗细匀致,主要由横、竖、弧等笔画组成,跟隶书、楷书书写方正、有折少转有所不同,以中锋运笔,正如钱冰所言:"篆体圆,有转无折。”""小篆书写屈曲圆转,藏而不露,字形圆润,跟隶书、楷书书写方正、有折少转有所不同。小篆的出现是汉字书写史上的一大进步,相对于籀文更见骨力,史载“昔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哂其无骨”「,李斯认为此前的书写形式柔弱无力,为此他的小篆着力克服这一弊端。后世一些评论家也强调小篆流畅圆劲的特点,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认为“(小)篆尚婉而通”",唐代书法家李嗣真也认为李斯所作"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康有为则评论“(丞)相(李)斯之笔画如铁石",这一称赞与后世书家对王羲之入木,分的评价同样堪称经典之论,可见后世书法评论家对李斯小篆力劲的特点多有称赞。在据传李斯所作的《用笔法》中说道:"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借笔力轻健……用笔法,先急冋,后疾F,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在李斯看来,书写所要追求的是"急""疾”,讲究轻健、迅速、摇曳生姿,如同苍鹰捕食,回旋观望,然后迅虾手,又如同水中游鱼、天空中飘动的云朵,有着一种动感。用笔不要做作,自然舒展,自由自在,轻重结合。
在结构上,不同于后世隶书的扁阔和楷书的方正,篆书“体并圆长”心。在结体上,篆书讲究结体的对称均衡,不少字左右形状完全一样,只是方向或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笔画
之间的距离,即留白大致相等。小篆的字形构
造多为上密F疏,偶尔也有相反的;合体字多
为左右停匀。小篆在书写顺序上与楷书不完全
一致,有对称笔画的字书写时常常要先写中间
部分,有外框的字往往要先写外框后再写框内
的部分。如果仔细比较周代中前期的石鼓文、
天亡赛铭文等和小篆在字形上的差异,我们
不难发现前者字形或大或小、参差错落,比如
“天”"亡”“王”“士”“文”“不”等简单的字
与“祀”“囊""乡”等较为复杂的字在个头上
悬殊较大。即便大盂鼎等周代金文中也有字形
大小相当的例子,但并不刻意追求笔画的粗细
一致和字形谨严一致,在布局上虽错落有致却
不过度追求整齐划一;小篆则与之不同,简单
的字将之撑大,复杂的字将之缩小,以求通篇
文字大小相当、排列整齐。这一点从泰山刻石、
琅珈台刻石残存文字以及峰山刻石流传下来的
早期拓本中不难感受到。此外,小篆在构形上
富于变化、颇有巧思,如张怀璀所评:“李君
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務马非,江海渺
佃:
(I)书续《E l-Aft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圆
出版社mu年版,第)w页。
12)袁昂《占今书评》,《切代书法论文选》,第右页。
⑶钱泳《时:》,《历代节法论文选》,第6W页。
⑷张怀璀《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59几
(5)朱K仗《续《仍代啟法论文选》,第I"贞.
(6)伐泳《|灯:》,《必代书法论文选》,第616
㈡蔡希综《法廿论》,《"」代比法论文选》,第2-0iJl
”)刘熙载《艺概》,《力代廿法论文邈》…第保2贞'
⑼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35页。
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他还
认为李斯小篆"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麟
羽参差而互进,珪壁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
形端俨”,"体若飞动”曲,既凝重庄严,又
刚劲有力、颇有动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
熙载告诫后来小篆的幕写者:"篆书要如龙腾
凤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築人优为之
矣。”皿如果只讲求整齐、千篇一律而缺少变化
的话,篆书这一艺术就会沦为匠人的描字。
小篆以李斯的诸名山刻石为代表,李斯在
陪同秦始皇巡行的过程中,将小篆铭刻在诸名
山之中以称颂秦德,共虾了峰山、泰山、琅珈、
之眾及东观、碣石山、会稽等六处七碑。除了以
上碑刻外,李斯的小篆也被广泛应用于符玺之
±=李斯的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还
被刻在秦始皇的玉玺上。王国维认为近代发掘
出的秦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出自李斯之笔,他
在评论阳陵虎符时说:"文字谨严宽博,骨劲肉
丰。与泰山琅珈台刻石大小虽异,而体势正同,
非汉人所能仿佛。……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
所书,而二十四字,字字清晰,谨严浑厚,径不
HO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加一
"85页。
(11)严町均辑《全上占1代秦汉洞六朝文・全秦文》,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2页c
(12)康有为《广艺舟双樟》,《历代书法论文选》,第P—
一9页。
(⑶张怀璀《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6()页。
〔⑷张怀璀《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2页。
(1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丿万代书法论文选》,第为一
'85页。
美国红枫种植技术(16)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82贝。
(D范哗《后汉书》卷•上,帝纪第-上'
过数分,而有寻丈之势,当为秦书之冠。”z铭刻在方寸之地上小篆,竟也有寻丈的气势,于此可见李斯小篆的气象之大。
相对于之前的籀文,小篆更加简易规范,在书写上简便了不少,正如《衍极并注》所言:"(李)斯、(程)邈作而趋简变便。”"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认为李斯改省籀文为"适时简要,洁代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周篆委备,如《石鼓》是也。秦篆简直,如《峰山》《琅堺台》等碑是也。其辨可譬麻冕与纯焉。”"小篆更加规范、简便,书写的效率也大大提髙,适应了秦统一后由于厉行法家思想而导致公文案牍繁多的形势,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李斯的小篆刻石的文本也是秦代文学风格的代表。鲁迅指出:"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析李斯住诸名山上的铭刻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李斯来自楚地,但在文风上不事雕琢,平铺直叙,辞意率直,即便今天没有受过文史专门训练的人读来也并无太多障碍,绝无佶屈贅牙之感。李斯笔5少有浪漫主义遐思和如同屈原般华丽的辞藻,也不同于战国诸子中汪洋恣肆的庄子,与后来帝上刻右中多采用的辞丽旨奥、典雅铺陈之风也迥然有别。故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李斯在文风上有着法家气度,在用词上不够典雅,这或许与秦地战国之际较为质朴的风尚有关。在《文心雕龙》另一篇《奏启》中,刘勰进一步评价了王缩、李斯两位秦丞相的奏章,认为"辞质而义近…事略而意诬”"",在修辞上似乎并不擅长,在叙事上似乎也不够周详全面。这与法家不崇文的宗旨是一致的,也是秦朝政治刻薄寡恩的特点在文化上的一种呈现。
李斯诸名山刻石多以三句为一章,多为36句或72句,句式谨严,内容以称颂秦的功德为核心,冃的是向天T百姓构建新朝代的形象。从中也可以反映出秦始皇的自我认知和秦代君臣对于所处时代的历史定位。概括而言,秦刻石中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彰显秦始皇平定六国的功绩。按照刻石中的叙述,秦国"清理聽内,外诛暴强”",连年征伐六国,终结了战国列强“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局面,终于形成了"天F咸服”"的大一统局面。刻石中着力营造秦始皇吊民伐罪的形象,“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徳”,"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秦始皇为后世确立了一个永远值得效法的“仪则”。赞颂秦朝疆域之广大,"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
八
烯®
重
玫
散
鉉
再
世
4-
席
黑
比
就
節
农
盈
山
碑
理
木
飾
丄
壬7
3
r
是
蜃
我
.t
>
*
進
士
柬
遍
祥
鲁
邯
然
烈
觎
建
址
*
体
*.
_
横
祺
轧
G
.
站•
h
m
.
t
耳
rt
itF
睿云网話
度
静
虬
,-
邮
絡
興
賂
建»
命
WL
tBl
峰山碑拓片
东海,北过大夏””。秦统一是基于六国残暴: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
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
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
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一论述跟秦
初并天F,秦始皇向宰相、御史下的一道命令中
对六国的指责和对于自我兼并天F过程的阐释
是一致的。"这一叙述的核心要义是,秦灭六
国为吊民伐罪、诛讨不义。刻石文字中秦的形象
并非如战国文献中的“虎狼之国",而是拯救斯
民的义师,而被秦灭掉的六国则是背信弃义、暴
戾恣睢的国度,因而秦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
其次,构建秦始皇勤政爱民的圣君形象。刻石
中着力表现一统天F之后皇帝仍然励精图治,
如琅珈台刻石中称颂秦始皇"勤劳本事""专心
揖志”“朝夕不懈”“细大尽力,莫敢怠荒”,以
及最终取得了百姓富足、社会和谐、长久的安宁
局面:"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
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在李斯看来,秦
王朝德泽深远,功德超过了古代圣君五帝,"圣
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功盖五帝,
泽及牛马体现出秦代君臣在历史谱系中
对于当朝的自我期许极高。泰山刻石中称颂秦
始皇平定天F后,并没仃自满和懈怠,仍然励粘
图治,“皇帝躬圣,既平天卜;不懈於治。夙兴夜
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最终出现了一个"贵
贱分明,男女礼顺”的局面,为后世提供了一个
传之无穷的法式和榜样。此外,刻石中也有
移风易俗等较为接近儒家观念的描述。儒家侧
重于从民间风俗之良善程度衡国家治理的
有效性,《礼记》中《经解篇》《坊记篇》等
多个篇章曾反复铺陈移风易俗之道,《荀子•
乐论》也明确提出“移风易俗”的说法。值得
注意的是,在会稽刻石中有相当的篇幅是描
述这方面内容的,如"饰省宣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決,男女洁诚。
夫为寄嘏,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
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
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
常治无极,舆舟不倾”"。显然,秦朝将治理
越地一直以来的风俗淫佚作为地方治理的要
务,尽管秦以法术为治,却也希望民间风俗能
够良善的愿望,也冇整理民间风俗的举措行
动。区别之处在于李斯刻石中更加注重刑罚
的刚性约束,不同于儒家以礼乐入人,注重
礼乐教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顾炎武据此认为:
"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
异于三王也。”"这一移风易俗的禁令体现
出秦代文化统一的观念和政治实践。
总之,古朴优美的小篆自李斯整理推行以
来一直延续初创时的风格,足见李斯影响之深
深远。而李斯在随秦始皇巡行全国过程中所立
刻石,也为我们理解秦朝的文学风格、政治思
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古今之争视野下的李斯文化与政治观
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身陷囹圄时,曾向秦
二世自陈七罪(实为自伐七功),其中第五条为:
"更克画,平斗斛度戢:文章,布之天F,以树秦
之名。…在李斯看来,整理推行小篆、统一
文字并将之在诸名山刻石与统一度量衡一样,
服务于树立秦的名声,凝聚对新王朝的文化认
同,都是其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实践和举措。在
诸名山刻石中李斯最终落脚点也在于此,如绎
山刻石末句写道:"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
经纪。”’”泰山刻石末句为"从臣思迹,本原事
业,祇诵功德”"。之眾刻石末句为“臣诵
功,请刻于石,表垂常式'’。之杲东观刻石
末句为“臣嘉德,祇诵圣烈,请刻之眾”"。
碣石门刻石末句为“臣诵烈,请刻此石,垂
苦仪矩”‘宀。会稽刻石末句为“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在秦朝君臣看来,秦灭六国,平定天F,意味着一劳永逸消灭了战国纷争,在这种情况下,向天下宣布秦的功德、论述秦统治的合法性就提上了日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为了保证政治上和政策上的统一,要求有一个思想上的统「,这是所有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自然要求。”馳
在一足总义上,小篆是秦代大一统的文化符号。除了小篆外,李斯作了《仓颉篇》这一标准文字范本。以小篆的出现为代表的文字统一、文化统一,极大地巩固了秦以后中国的政治统一,止如有学者指出的:“在结束六国分裂割据、诸侯混战,促进全国统一,创建秦王朝以及
在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改革中,功绩昭著,惠泽后人,影响深远……除秦始皇之外,他与:秦王朝所有大臣相比,其功绩是第一位的。”"尽管秦朝短暂而亡,但其文化统一的贡献堪称"百代之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阶段,汉字字体从殷周古体到今体,小篆是桥梁,是枢纽……此后,中国历史上虽出现多次分裂,但文字却长期统一,字形、字义都甚一致,这对中国文化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李斯整理推行小篆,固然“于文字,则有殊勋”「。李斯的小篆也是秦代大一统的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小篆的推行结束了文字书写的地域差异,适应了打统啲形势,方便了政令传达和文化传播,也有利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文字的统一使得此后的中国长久的分裂成为一种不可能,即便一时分裂,但历经一段时间酝酿、彳寺条件成熟后又会重新统一。
李斯的用意是以秦之文化统摄六国,文化的统一巩固了政治的统一。但在执行中,李斯的一些做法给'1'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李斯认为天F已经平定后,诸侯并争时期的意识形态格局也应该改变,不应该沿袭战国时厚招游学的做法,不应继续容忍诸生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以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做法,应该在思想上“别黑白定一尊”,禁私学,学术上也应该统一,之前战国时期厚招游学的做法应该改变了,为此他提出了焚书坑儒的建议。这…建议得到秦始皇采纳执行。焚书坑儒是文化上的浩劫,造成了经典残缺和大吊:历史记载的湮灭,并导致秦以后典籍散乱的局面,不少典籍由此直到很久之后才又重新从民间走向庙堂,东汉末著名学者郑玄认为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为”始皇特恶之故也””o在这一点上,连对李斯评价很高的李贽都认为李斯焚书坑儒之论'下端方旧藏峰山碑拓本
手太毒矣”。显然,古代不少学者均认为由于
古代经典所载典制由于不利于秦王朝而被刻意
地压制乃至于焚烧。在焚书坑儒的基础上,李斯
提出了“以吏为师”,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对此持
肯定态度。章学诚指出:"以吏为师,二代之川法
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
为师耳。三代盛时,天T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
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官举职,而不
坠天工者,皆天F之师资也。东周以还,君师政
教不合于一,于是人之学术,不尽出于官司之典
守。秦人以吏为师,始复古制。而人乃犯于所习,
转以秦人为非耳。秦之悖于古者多矣,犹有合于
古者,以吏为师也。”如显然,章学诚对前儒"暴
秦”“过秦”等提法提出修正,肯定了秦朝的一些
做法是符合古道的,所谓“秦之悖于古者多矣,
犹有合于古者”勺,秦朝燔《诗》《书》固然为
非,但“以吏为师”恰恰是秦朝符合和恢复古制的
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三代之旧法相契合,
沫释:
(IS)E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出版补1%1年版,第
90l9(厂页-
(19)郑杓、刘仃定《衍极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页:
(20)虞世南《15斤述》,《历代书法论文选》,第商儿
(21)刘熙载《艺概》,《防代书法论文选》,第6U
(2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II:IT3年版,
第29—31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封禅》,人民文学
出版杜1962年版,第329页。
(24)刘勰若、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奏启》,第422页。
(25)(39)严可均辑《全上古―代秦汉二国六朝文•全秦文》,
商务印巧馆1999年版,第229页。
(26)(2-)(28)(•+())(41)(42)严可均辑《全上古二代秦
汉「国六朝文•全秦文》,第剤)页.
〔⑼(30)(32)(35)(53)[56)(5~J(5)司马迁《史记》卷六,
《秦始喂本纪》第六。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三代政教合…传统的一个回
归,因而秦政在崇今中也有暗合古制之处。
王国维指出:"主今而不师古,其易籀为
篆,不独有所改省,抑且有所存废。”2即经过
李斯整理而成的小篆,不是对此前文字的一个
渐变式的改省,而是具有根本性变革意义上的
存废,反映出…种秦人特有的古今观。王国维
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实际上,在李斯的篆
书刻石中,除了颂扬秦朝的功绩之外,也透銘出
这样的一种历史观:今胜于昔。这一历史观的
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统一之后,秦始皇
和李斯等人所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疆域之辽阔前代未有,风俗之浇漓也前所未
有。前代制度无法照搬过来,周边也没有足以
效法的文明。更为致命的是秦国自孝公以来形
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再加上在统一六国后秦
夏志卿朝君臣自我期许和自我认知都比较高,在这种
情况礴覆性变革的动力并不强。从刻石和《秦
(31)(33)(M)严町均轨《金上山•代秦汉上国八嘲文•全
秦文》,第229Lil,
(43)严可均辑《全I-..7•代秦汉二国六朝文•全秦文》,
第231贝’
(44)孟祥才《李斯简论》,《北方论从》I卿年第]期
(45)薛运智、蒋经魁《李斯的功过助j史教训》,《犬屮7
刊X1995年第1期。
(筋)占芳时《乍斯巧中国文化》,《历史知识》19X3年第I W|o
X)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出版补忻3年版,
第29-31页。
(48)郑玄《序周礼废兴》,《周礼疏》,请嘉庆1I件南H
府学重刊宋本卜缢注疏本
(49)(6-)乍贽《史纲评要•厉秦记》,屮华书罔IE年版,
第86—96c
(50)(511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片籍出版社
1993年版,第1旷页
(52)E国维《观堂集林》,中华帕1959年版,第5
厂页
张廷济跋本泰山刻石拓片
氏
项
泰
篆4
+
字n
*
耒
篆*
项*
九
字A
W
之1
灭*
戒
“
祗
桜
乂*
戴
殘
字
+
燼
餘
却
来
神
常
闻
元
爲
廟
剌
率
池
讥
瓦
碟
沐
粗
光
輪
«1
淞
可
苛*
臣
棉
糸
窩*
去
疾
昧
蛇&
<■
然
之
采
*5^
丄
等
斯
亠
篆
博
先
秦
蒋
和
酬
拓
到<
孑
琳
聘
蘇
齋
同
媳
-?<
義
扌
疋
拿
农
篆
月
甲
子
堂
绩
鸭王演员表兜
加
斯
我
為
箱
古
題*
隸
劉
斯
立
謡
欢
第
荷
工
館
力
妝a
編
孑
墩
息
吉
法
煞
借
呷
敘
孑<
思
證
取
赛
陕
佶
郎
拱
节
木
論
讀
天
t-
苦
心
何M
哥
扯
惟
絶
歹
強
見
玲
不
讥
粧
农
囁
屛
项
中
4'
匕
幅
«-
首
牯
閒
益
睜
栄
李
營
刻
逍
坝
知
彥
脅
語
!^
喘
舌
玄
僚
菠
搀
佚<
蠶
-;t<
4.i
<
沁
、
残¼
碾
璞®
之胡玛丽个人资料
吨¾
¼
-
我
附
犬
申
許
此<
彖
«
«1
匸
録
天n
久
典
筝
聲*
t
『
溪
先*
w
il w
複
為^
药
北
第
V
八
彖
為
J&
<
辭
艸*
為
壽
慶
=
・4
1
亥
作
先
土
是
年?
-
«
料<
扌
觀
承
来
钾
,t
缺.
3
«
项
灵
守
〈
片
旻
蒋
竹*
*.
令
扌
剔
得
毛
而
壬
欢
堂
却
竹
站
喏*
朱
爭
雪
為
化
岡
心
事
之
境
題=
特
«
雲
季
到
天
鬥
工
临
见
金
沉
起e
T
専
-5
笑
吞
丹
篆
寿
孟
莓
而
%
t-
人
閒
我
憶
曹
南
片*
片
全
絲
-T
蛰4
1
経
頻
方
借4
鹉
气
抵
玉L
r
雷
就
更
川
赭
菇
X
林
料
醫
鬻
*
i
^fl
李
斯
篆
乂
^
旬
州^
^
吋
羽
承
甕
霑^
fil
ifl
轧
«-A
+
ja w
央
艺
嘉
爰
"
年
蓉
K
令
错
«.*
-*■
沁+
粤
残&
站
柔*
字
作
苛
報
N
密
墓
遗
篆
笑
中
綠
时
崛*
話*
■
輸
君
典
一
號
禾
弟
霞
甕
穆
午4
”
i
f
糊
交
蘇
叙
诙
娣
认
“
政
美
恭
瑰
翁
担
見
■!
奇
思
滕
及
先
臨u
^.
於
東
-A
遠丸!-年奏匸上" --丘铮曲黍篆+学%<-復裱館B
围
始皇本纪》零星的奏章中,我们可以发现,秦朝君臣有一个共通的政治话语体系。秦并天F后,秦始皇巡行到琅珈,臣议论"五帝三王”以来的历史:“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
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
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
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
行德,尊号大成。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
石,以为表经。”"在臣看来,前代帝王地域
狭促,对诸侯的管控力也有限,前代帝壬加亨:
有盛誉但名不副实,秦朝在疆域的广度和内部
安宁的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前占帝王,功德
前所未有。在秦代君臣的认知体系中,“兀帝三
王”并非值得效法的对象,这反映出他们一种
上下古今唯我独尊的态度,与后来汉武帝“朕寤
唐虞而乐股周,据旧以图新”''的态度鲜明不
同。汉武帝君临犬F后,环顾四周,则匈奴、朗
鲜、两越、西南夷,同时代的周边体没冇到
学习效法的对象;回顾历史,则尧、舜、夏、商、
周及春秋、战国、秦,有成有败。汉武帝对于丿万
史的态度是颂美唐尧、虞舜而喜好殷、周,希
望通过借鉴旧有的典范来开创一个新局面。町
见,与秦始皇和李斯等相比,汉武帝的政治观
是基于一种求治若渴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历史
观。尽管后世将秦皇、汉武并列,两者虽均为一
代雄主,但在对过往历史的评价上有睥睨傲视
和温情的敬意之别,两者的思维也有封闭和开
放之区别。
秦朝的文化政策与其政治制度设计同为
秦代大一统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
"焚书之火,乃是两种历史观较吊:的结果,是
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的结果。……焚书的目的
是为了把人们的思想、舆论也统一到现行政治
制度的轨道上来”"。在秦朝最重要、影响也
最为深远的政治制度设计是废除了分封制阳实
行郡县制,在这之中,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后,迟
相王缩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
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建议对远离秦朝中心的燕、齐、楚等地实行分
封制,封爱子为王去镇守。秦始皇将这个问题
交给臣讨论,臣开始都附和王绍。时任廷
尉的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周文、武所封子
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僦,诸
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卩虾'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
赐乙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李斯反对设置诸侯。他的理
由是周代以来,诸侯尽管相互为姻亲,但仍相
互攻击如同仇讐,天子无法禁止。李斯从便于
控制的角度提出,用国家的赋税赏赐宗室贵
族和功臣,不给封地。这实际上是以待士人
的方式待诸侯、公卿,他们迥异于三代的诸
侯公卿,就如同士人一样,没有土地、没有人
民、没有城池、没有军队。在这个意义上,秦
以后,虽宰相亦士。李斯对于战国持有强烈的
否定态度,他是从战国诸王并立导致天下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