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科大学排名中国人,非凡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非凡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张杰微博新浪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究竟有限。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
一、分封产生的迁移2台电脑怎么共享
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西汉初曾大封同姓王和异姓王,异姓王存在时间很短,而且除个别外都不得善终,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在封地繁衍的后代。同姓王却长期存在,有的王绵延数代,子孙众多,他们的封地就成为刘姓的聚居地。如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楚王等王的封地,以后成为刘姓的郡望(主要发祥地),重要性超过了刘邦的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和皇族聚居的国都长安(今西安)。到西汉末年,刘氏宗室人口超过10万,除了长安一带外,大多居住在祖先的封国封邑四周。如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就因祖上被封的侯国在南阳(今河南南阳)而成为南阳人。东汉时也是如此,如刘备是中山王后裔,虽然家境已没落,但还是住在离中山不远的涿郡(今河北涿州)。杨炅翰
屈原写的古诗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分居各地。明朝对宗室在政治上严格控制,不让他们离开封地,不得从事任何职业,连科举也不能考,但另一方面又给予优厚待遇,只要长大成人,都能获得爵位和俸禄。有一位亲王竟创造了一项有100个儿子继续爵位的纪录,在诸王的封地都留下了大量朱姓人口。如明末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住在南昌,是宁王的后代。
二、强制性迁移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入指定地区,也包括将被贬斥的官员、俘虏、罪犯流放安置到边远地区。这类措施相传在上古三代就已实行,夏朝最后一位国君桀就被推翻人了的商朝放逐到巢。
秦始皇在灭六国的前后,不断将各国的国君、贵族、大臣和有影响的家族迁入秦国旧地和边远地区。赵国的卓氏就是以“迁虏”的身分迁至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自作主张嫁给司马相如的卓文君就是卓氏后裔。汉高祖继续实行“强干弱支”的政策,将六国旧族和地方豪强迁首都所在的关中,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景、屈氏
等都是迁移对象。田氏从今山东迁入关中后,不仅一度垄断了商业,还繁衍出大批后裔。由于田氏人口实在太多,只能按“第一、第二、第三”分房排列,有的后裔干脆将编号当作姓了,史书上留下了“第五仲”、“第五伦”这样的人物。
首都的建立和迁移也必然伴随着大批宗室、高官、富户从各地迁至首都,或从旧都迁至新都一带。例如,北魏曾将河西走廊和北方各地的重要人物及其家族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方、西北以及的不少非汉族人口也在平城四周定居。到孝文帝南迁,就将他们全部迁至洛阳。到东、西魏分裂,一部分人又随西魏迁至长安,一些来自中亚或蒙古高原的家族以后发展成关中大姓。西魏攻占梁朝的首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北周灭北齐时,都曾将对方的要人迁入关中。隋灭陈后,陈朝宗室都被北迁。由于陈氏子孙众多,以后又得到隋朝的优待,派往各地当官,形成陈姓人口遍布的局面。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将各地富户、工匠迁入南京,到他的子孙迁都北京后,其中大部分又被迁至北京。
这类迁移中包括平民百姓及贫民、流民,如明朝建都北京后,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实力,恢复华北的经济,曾多次从山西移民华北,其中一个重要的集合和出发地点就是山西洪洞县。由于这类移民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也缺乏文化,加上官方史料没有具体
记载,等到他们子孙繁衍,宗族发达,要通过修家谱寻根时,已经无法到确切的来源,只能“从众”,将一些有踪迹可追的地点当作共同的根,“洪桐大槐树”逐渐成了多数北方人的出处。现存的很多家谱都写着本族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会将本民族人口迁至各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前秦的苻坚曾将苻氏和氐族子弟迁往各地,元朝也将蒙古人派驻各省。清朝入关后,就将满族八旗部署在全国,各省城一般都建有专供满族军民居住的满城。辛亥革命后,多数满人改用汉姓,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散处各地的满族姓氏,如关,改自关尔佳氏;叶,改自叶赫氏。
有一类迁移往往使后裔不愿记录,如明、清时都曾将一些罪犯流放到云南、贵州和西北边疆,其中有些人也留下了人口众多的家族。但对祖先这样的出身和来源,家谱中往往不愿记载,或者不愿记载迁移的真正原因。而受贬斥的官员中乏忠臣名人,往往成为一些家族附会的对象。如海南岛一些李姓家族自称为唐朝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宰相李德裕的后代,而史书上却不到这样的证据。
不雅三、因战乱引起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中原地区战乱的产物。从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以后虽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除了分裂时期外,政治中心基本还在北方。正因为如此,皇室、贵族、高官、名流、富商及世家大族也都聚居于北方。但无论是异族入侵、权力斗争,还是民众,往往以夺取首都为目标,所以大规模的、持续多年的战乱大多发生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北方民众就会迁往各地避难,其中最主要的迁移方向还是生存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南方。
早在公元初的两汉之际,就有不少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最远的是从海路迁到交趾(今越南)。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前期,上百万人从中原迁至江淮之间、长江以南、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但相比之下,以后的三次南迁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以至北方的大姓几乎都有人迁移,并且在南方定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