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者的负面影响及规范建议
当前,网络交往风行。在众多的网络交往媒体中,网络游戏这种新生的网络交往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络游戏根据其运作方式及其内容的设定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这其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广泛的当属角扮演型游戏。角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互动性特点具有强粘合力,对网络游戏的玩家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角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体,因此探讨当前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者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邱胜翊>win10兼容性如何标签:网络游戏;角扮演;青少年;负面影响注册机械工程师
当前国内运营的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多带有攻击性内容和其它的弊端,角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互动性特点具有强粘合力,对网络游戏的玩家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角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体,因此探讨当前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者的负面影响
1.对青少年知识技能培养的负面影响
在缺乏有效规范的情况下,不良网络游戏参与过度对青少年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有明显的影响。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整日沉湎于网络中,上课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不惜逃学、有的还因此退学,荒废学业。另一方面,由于过分沉迷网络游戏,也使家庭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受到削弱。从而使青少年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受到影响。
某网名叫影子鱼的16岁玩家,参与网络游戏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因为长期逃学,学习成绩不佳,至今已经换过4所学校,在学校时的最好成绩是在80人中位列14位。为了玩网络游戏,不但逃学,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家庭的教化作用明显的受到抑制。一个长期沉溺网络游戏,后来成为“游戏代练”的少年玩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知道自己除了游戏之外还能干什么,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前途渺茫。
2.对青少年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负面影响非诚勿扰 王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
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玩家价值观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对道德英雄主义的曲解。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的网络游戏产品大多缺乏文化内涵,游戏内容充满暴力和帮派彩,游戏中缺乏明确有力的规范,胜者为王、武艺高超者横行天下。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和武侠剧中情节。尤其对于人格和价值观都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让他们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和英雄观,将那些在游戏空间中攻击力最强、杀伤力大的角视为英雄。将游戏中的帮派仇杀、以强凌弱的行为视为英雄行为和模仿的目标,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并最终导致青少年错误行为的产生。
(2)导致错误的是非观和行为方式。游戏中的暴力情节和帮派组织很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诈、偷盗、对他人施暴,甚至团伙斗殴、作案的事件就会发生。游戏里谎话脏话无
聊的话随处可见,不少青少年就是从网络上学会了撒谎,并不以此为耻。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这种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粗鲁、不负责任等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轻则行为失范,重则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4年10月13日下午,成都市青龙场的一个居民点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一名高中生被另一名高中生杀死。据了解,行凶者酷爱网络暴力游戏,一味模仿游戏世界的暴力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2] 在另外的一篇相关报道中描述了记者路过广州滨江东某网吧,该网吧恰好在举办“ C S全国擂台赛”,比赛场内的大幅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杀人,疯狂地杀人,你就是杀人魔王!”走进网吧,参赛者清一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2]
3.对青少年性格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具有匿名性、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个性。迷恋角扮演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容易孤独和抑郁,他们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感觉恐惧和陌生,有一种社会孤立感和社会焦虑感。一个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说:“在那里(
关于初三生活的作文网络)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对我们的成就,在这个冷漠的年代,也许只有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现实压力的巨大,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伪装自己,只有在网络中,才是真正的自己。”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斥的暴力行为也对青少年的性格也有重大的影响,使他们变得暴力,将网络游戏中的杀戮行为视为儿戏,甚至以恶意伤害他人为乐。当前几乎所有的角扮演型网络游戏都带有PK机制(网游中一种杀死虚拟玩家的作法)。除了PK还有打怪升级,打怪升级可以说是对动物进行施暴。还有就是帮派之间的对杀,有的场面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游戏中相关约束的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样的行为,例如传奇世界中的杀人红名制度,它的约束力就非常有限。
4.对青少年规范感的负面影响
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游戏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在网络游戏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
由于网络游戏的匿名性和缺乏规范性,也使其中的恶意伤人和欺骗行为大行其道。这里基本没有规矩可循,一切互动行为都具有即时建构的特征。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超自由”的空间,一切行为都变得随意,人们的行为只由自己去衡量。
5.对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人际交往失范。网络的无主控中心和追求自由的特点, 决定了虚拟社会的交往更容易处于无序和失范状态。现实“熟人社会”的特点, 决定了人际交往行为多是依靠熟人的监督, 以及迫于社会舆论、法律制裁等的威慑, 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而一旦进入虚拟的非熟人社会, 其约束作用就会丧失, 加之网络发展初期新的规范不健全, 一些人会为自己突然之间在虚拟社会中获得的能力所陶醉, 忘掉自己的社会角、地位和行为后果, 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 会做一些自己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3]网上这种行为虽是虚拟的, 但它对现实社会规范无疑会起着某种腐蚀、破坏的作用。有的人还把网上交往的随意性和无规范性直接带入现实社会, 他们利用网络, 追求“”, 在两性关系上放纵不羁, 破坏正常社会道德规范, 造成了恶劣影响。谩骂、谎言、攻击、“黑客”非法侵入等失范行为在虚拟社会已日益蔓延, 通过因特网进行恶意报复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网
络游戏中盗号、恶意PK行为盛行。因此, 人们担心网络的失范性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不可否认, 自由是网络的灵魂,但网络游戏玩家由于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就有可能滥用自由的权利造成责任的缺失, 从而影响网上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人际情感疏远。虚拟交往的沉溺实际上使现实社会的人际情感更加疏远了, 许多研究结果都可以佐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 1/3美国网民上网时间平均每天超过5小时, 其中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领导此项研究的黎艾教授指出:“我们已从一个每天和许多不同的人相互往来的世界迈向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4]心理学家克劳特主持的一项调查也表明, 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的调查对象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 孤独感加剧, 电脑使用得越多, 孤独感和压抑感便越强。[5]患上“网络成瘾症”的人,会对现实中的人日趋封闭, 而患有“电脑狂暴症”的人,往往将因电脑故障产生的不满转嫁给同事甚至其他不相关的人。英国一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 约有 1/6 的人表示他们曾因电脑故障而向同事或办公家具发火。[6]当他们从虚拟世界走出来的时候, 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会更加感到悲观失落。久而久之, 人们更不愿意在现实社会中寻情感的满足。“自闭”心态使主体对周围发生的一
切一无所知, 也漠不关心, 走出虚拟社会则焦躁不安, 情绪低落, 甚至对现实产生极端的反感与抵触情绪。[7]
(3)人际信任危机。在网络社会中, 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进行交往的, 难以判定人们的言论是否具有真实性和真实的程度, 甚至网上还默许虚假言论的存在, 网民可以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 甚至以多个“虚拟”身份进行网上交往,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这就使很多网民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网上交际, 从而造成人际信任危机, 人们对网上人际之间的往来充满了怀疑性和不信任感, 不敢轻易相信相托。正如有的网民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头。”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制约机制在虚拟社会中明显弱化, 网上交往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出现和扩展提供了方便。据美国的一份调查, 大约50%的网民曾在网上撒过谎。另一调查表明,“ 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婌女”, 其中 86%的人承认曾利用女性角“勾引”过男性。”[6]网络社会中有的网上恋人竟是同性、祖孙、母子、弟, 这些事例足以说明网上交往的虚假性, 然而这种行为在网上是不为人所指责的。如此一来, 很多网民不得不面临网上网下的角差异和冲突, 以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 就有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网民在虚拟社会养成的虚假言行, 很
容易带到现实社会中来, 而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又不允许说谎, 因此会形成人格分裂。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还会迁移到现实社会。“交往者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和语言进行交往,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真诚性, 从而有可能影响到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 导致人们对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同时也会使人们信机不信人, 宁愿沉溺于虚拟世界, 也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从而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8]
二、规范当前角扮演型网络游戏发展的建议
1.完善网络游戏的市场准入制度
针对我国网络游戏市场混乱的状况,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网络游戏的市场准入制度,并由专门机构负责。在新的网络游戏进入市场之前对其内容及系统设置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其进入市场后实施有效的监督。只有游戏的内容或游戏的形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审核的游戏才能进行运作,任何对已经通过审核的网络游戏进行重大修改的行为必须经过原批准部门的准许才能进行。对那些渲染暴力、情和迷信的网络游戏坚决禁止进入市场。对当前已经运营的网络游戏进行复查,要求其更改内容和系统设置上不合理的地方,否则,坚决要求其退出市场。对于网络游戏市场上出现的非法游戏,文化、工商、公安等相关政府
机构要进行严厉打击,将其清理出市场。
2.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虎年祝福语2022最火当前建立明确的游戏分级制度也势在必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定什么样的游戏能进入市场,什么年龄的人能玩什么样的游戏。通过网络游戏分级制度,明确进入市场的网络游戏的适用对象,以确定哪些网络游戏是不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为对运营中的网络游戏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开发多种内容的网络游戏满足不同年龄段玩家的需要,配合网络游戏实名制,严格限制青少年参与不合适的网络游戏产品。
3.实行网络游戏实名制
为了更好的规范网络游戏,对参与其中的青少年玩家进行有效监控,实行网络游戏的实名制度也是必要的。建议ID的申请采用实名制,玩家凭可以证明身份和年龄的证件比如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申请,对于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严格禁止青少年申请,同时严格限制同一玩家申请的ID数量和一个ID每天的总在线时间以及连续的在线时间,对游戏充值卡的销售也要进行控制,规定只能由成年人购买。对于那些为未成年人代为购买充值卡或者
注册ID的行为,一经发现,应该进行有效的处罚。当然,上述措施既需要网络游戏运营商的配合,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
4.完善网络游戏的系统和内容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