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关系的规律、产业本⾝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产⽣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般包括以下六个⽅⾯:
(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油底壳漏油
(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1)理论意义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的经济学体系的建⽴;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2.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法;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法;
4.统计分析与⽐较分析相结合的⽅法;
5.博弈论的分析⽅法;
6.结构主义的分析⽅法;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地址7.案例研究⽅法;
星爵克里斯结婚8.系统动⼒学⽅法。
(五)产业的涵义有哪些?
1.产业是社会分⼯的产物;
2.产业是社会⽣产⼒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6.产业随着社会⽣产⼒⽔平的不断提⾼,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六)管理⽂化对产业经济的作⽤有哪些?
1.管理⽂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管理⽂化与产业运⾏的同步性;管理⽂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性;管理⽂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动⼒性;管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创造性。
2.管理⽂化对产业经济作⽤的⽅式:
从⼴义上看,管理⽂化⼀般通过价值观念、技术形态、⽣活⽅式和精神的物化等⼏个⽅
⾯,从不同层次和⾓度,对产业经济活动和实践的主体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其作⽤⽅式,归纳起来有四个:渗透式、导向式、桥梁式、转化式等。这些⽅式相互交叉、辐射和促进,使管理⽂化体现出产业经济功能。
3.管理⽂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范围:管理⽂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管理⽂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管理⽂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管理⽂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章理论演变近期电影推荐
(⼀)试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所考察的组织与其他经济理论中组织概念的区别。
组织这⼀概念通常包括三种含义:第⼀,指按照⼀定的⽬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的组织,某项⼯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等。在这⾥,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第⼆,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市场专业化和分⼯组织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是指上述组织概念中的第三种含义,即同⼀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为关系、资源占⽤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具体描述和说明。
(⼆)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动因?
竞争是商品⽣产者(交换者)之间进⾏经济实⼒较量和利益争夺的⼀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产者的外在强制⽽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西⽅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动因,竞争活⼒被作为信条⽽成为市场经济赖以⽣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即⼤规模⽣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垄断的形成⼜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使经济丧失活⼒,从⽽扼杀⾃由竞争。⾯对这⼀⽭盾,马歇尔试图⽤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四)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马歇尔在与其夫⼈共著的《产业经济学》⼀书中,第
毛孩资料⼀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论及⽣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第四⽣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规模⽣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
1932年,贝利和⽶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书,详尽分析了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集中到⼤企业⼿中,从⽽造成经济⼒集中等问题进⾏了实证分析,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1933年,美国哈佛⼤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学教授罗宾逊夫⼈同时出版了各⾃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合地提出纠正传统⾃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这⼀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种极端和互相对⽴的观点,认为在⼈们⽣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其所提出的⼀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以垄断因素的强弱程
度为依据,对市场形态作了分类,把市场划分为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多种类型,总结了不同市场
形态下价格的形成和作⽤特点。他还着重分析了垄断竞争、同类产品的⽣产者集团和企业进⼊和退出市场、产品差别化、过剩能⼒下的竞争等问题。
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祖。(五)何谓“有效竞争”?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1940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产⽣了重⼤影响。
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法或⼿段。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是将从市场绩效⾓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六)哈佛学派是如何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来构筑他们的结构主义政策论的?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
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结构、⾏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为,⽽企业⾏为⼜决定市场运⾏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分析的⾃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这⼀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寡占的市场⾏为,进⽽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第⼆次世界⼤战后以美国为⾸的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过重⼤的影响。
(七)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来研究,⼒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与哈佛学派在⽅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 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的。
2.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集中产业中的⾼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产效率的结果。
4.除了政府的进⼊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壁垒在实际中⼏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临着潜在进⼊者的竞争压⼒。
5.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
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良好的⽣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的完全⾃由,只要不存在特别
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然垄断在内的⾼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九)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法之上,其代表⼈物是⽶瑟斯(L.Mises)、哈耶克(F.A.Hayek)、⾥奇(W.O.Reckie)、阿门塔诺(D.T.Armentano)、罗斯巴德(M.N.Rothbard)等⼈。其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经济⽣活的⼿段和⽬的之间的关系并⾮⼀成不变,⽽要受有创造性的⼈的⾏为的制约,这种有创造性的作⽤定义为创造
精神。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由的进⼊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唯⼀
能真正成为进⼊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规制政策和⾏政垄断。因此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政垄断,实⾏⾃由放任政策。
2.社会福利的提⾼源于⽣产效率⽽⾮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政⼲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
3.在政策主张上提出以完全的⾃由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完全否定反垄断和规制政策,这使得该学派理论的适⽤性有较⼤的局限性,但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注重⼈类⾏为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看作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过程,这些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有哪些应⽤价值?
在产业组织领域对企业的策略性⾏为的研究中,博弈论已⼏乎重新改写了整个产业组织的理论框架。在分析寡头市场上的企业竞争⾏为时,博弈论是极为有效的⼿段。理性预期学派为这⼀客观事实提供了理论上的⽀持,⽤博弈论的术语来说,企业的⾏为是各个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信息结构或判断概率的函数,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产业组织理论对现实经济中寡头⼚商的⾏为具有更强的解释⼒。
博弈论⽅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年来在
理论⽅⾯的重⼤进展很⼤程度上是由于博弈论的⼴泛应⽤⽽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加强。
80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学者就应⽤博弈论分析的⽅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了再造,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也因此⽽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教材。此外,除了⾮合作博弈论仍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主要的⾓⾊外,⽹络博弈和合作—⾮合作混合博弈也将⽇益渗透到产业组织的分析中。
第三章企业
(⼀)试论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业均衡及⼚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短期均衡
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段时期,在这时期内⼚商的⼚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他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产规模)。从整个⾏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业现有⼚商的⼚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且该⾏业的⼚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时间较短,现有⼚商来不及调整其⼚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其他⼚商也⽆法建造出新的⼚房设备从⽽进⼊到该⾏业中来。
如上图所⽰,在短期内当⼀个⾏业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基本稳定时,⾏业的产量和价格将保持稳定,该⾏业处于短期均衡状态。在图(a)中,DD表⽰市场需求曲线,SS表⽰市场供给曲线,它们相交于E点,从⽽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为Pe,市场均衡数量为Qe。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每个⼚商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s),⽽不是价格的决定者(Price setters)。因此,其需求曲线是⼀条与横轴平⾏的直线,并且它与横轴之间的距离就等于市场均衡价格Pe。同时,我们也已证明此时:MR=Pe,所以⼚商的需求曲线d=MR=Pe。在图 (b)中,e点是⼚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与边际收益曲线MR的交点,它所对应的产量qe就是该⼚商最优的⽣产规模。
⼆、长期均衡
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商有⾜够的时间调整其⼚房设备的规模,即⼚商能够根据他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个所费总成本(从⽽平均成本)为最低的⼚房设备规模;⽽且整个⾏业的⼚商的数量也有
⾜够的时间发⽣变化,即只要现有⼚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商进⼊该⾏业,从⽽引起⼚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蒙受亏损的⼚商势必退出该⾏业,从⽽引起该⾏业⼚商数量的减少。
如上图所⽰,在开始时,效率最⾼的⼚商选⽤的⼚房设备的规模的效率⼩于最优规模的效率,意味着该⼚商的规模在其LAC最低点的左上⽅的⼀点,例如B点。若开始时的价格为P,则该⼚商可获得超额利润。由于只要LAC曲线还处于递减阶段,那么⼚商选⽤规模更⼤从⽽平均成本更低的设备规模,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会驱使该⼚商充分利⽤规模经济的效益,选择效率更⾼即平均成本最低的设备规模。因此,当⼚商达到长期均衡时,它选⽤的⼚房设备的规模必然位于LAC曲线之最低点(A点),该点所对应的产量即是该⼚商在长期中的最优产量。⼜因为只要存在着超额利润,竞争的压⼒会引起市场供给增加,由此迫使价格下降到超额利润完全消失,即P1=LAC的最低点。总之,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理论具有很⼤的经济意义。因为它表明,在⾏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商都选⽤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效率最⾼的规模,⽤最低的成本(即所费各种⽣产资源之数量为最⼩)⽣产产品,并且只能赚取正常利润。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个社会的⽣产资源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什么是范围经济?试证明只要成本函数是严格次可加的,则必然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产⼀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产低于独⽴企业所能达到
的产量,那么其⽣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这种情况在⼀种产品的⽣产与另⼀种产品的⽣产有冲突时可能会发⽣。当然范围经济也可以⼀般化到多产品企业。假设q表⽰⽣产向量或计划,对m种产出,q=(q1,…,qm)。令q1,…,qn,代表n个这种向量(上标指⽣产计划,下标指商品种类)。如果成本函数C是严格次可加的,即对于所有的 q,若 ,有
若令m =2,i=1,即q1和q2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的数量。带⼊上式,则有其中C(q1,0)和C(0,q2)被称为独⽴成本(tand-alone cost)。这就证明了只要成本函数是严格次可加的,那么就必然存在单个企业联合⽣产两种产品⽐两个企业各⾃⽣产⼀种产品更有效率(成本较低)的范围经济。
(三)按照科斯的观点,试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
非诚勿扰郑钢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经济分析,将⽣产的制度结构纳⼊经济理论,他认为:
(1)市场和企业是执⾏相同职能因⽽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企业实质上是⼀个⼩的统制经济,市场体系不应该也不能够排除或消除诸如企业组织这样的统制经济,相反它倒是保证了它们只能在⽐其他企业或者⽐市场运⾏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存下去。
(2)⽆论运⽤市场机制还是运⽤企业组织来协调⽣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家的巨⼤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四)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如何解释企业纵向⼀体化现象?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
第⼀个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性。所谓资产专⽤性是指当⼀项耐久性投资被⽤于⽀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的资产就具有专⽤性。这时假如交易过早地终⽌,所投⼊的资产将全部或部分地⽆法改作其他⽤途,使得投资中的成本⾥包含部分或全部的“不可挽救成本”或“沉没成本”。因此,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