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黄沙道中
[摘要]导演许鞍华在2011年度为华语影坛奉上了一部极具公益彩的纪实影
片《桃》,以其纪实的影像与叙事风格打动了世人的同时还斩获了诸多殊荣。
透过《桃》的影像,让我们再次审视自身与周遭,审视许鞍华的电影中那细
微末节中渗透出的些许哀伤与勇气。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本土电影市场进一
步开放的今天,《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给所有电影人、所有喜爱她的观
众最畅快的精神洗礼。
[关键词]许鞍华 纪实影像 细节 人文关怀
桃,2011年许鞍华让大众认
识了一个简单的名字,一种简单的生
活。就是在这样的淡淡的影像中,《桃
》拉开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门,让
每个匆匆走进电影院的人,去静心叩
问与己相关的生老病死的含义。《桃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部公
益片,它能让我们在心灵上贴近自己
以及那些和我们关系亲近的老人,善
待亲人和朋友,趁活着。当镜头淡淡
扫过香港的老人院,那老人脸上的一
份份孤独与期盼,当细腻的电影语言
无担保个人贷款开始讲述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
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我们潸然泪
下。全片甚至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
突,表现的也只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
细节,却让我们为生命以及那挥之不
去的现实问题静静反思。透过《桃》
的影像,让我们再次审视自身与周遭,
审视许鞍华的电影中那细微末节中渗
透出的些许哀伤与勇气。
纪实影像背后的现实
这部电影来源于香港监制李恩霖
roger的真实故事。桃身为住家佣
人,为主人家一辈子的辛勤付出,因
为自己的中风而终结,开始住老人院,
而后她和主人roger的不是亲情却胜
似亲情的情感才缓缓展开。既然是真
实的故事,电影影像选择运用了一种
纪实性的电影语言的纪录方式,从用
光、彩、构图、摄影等方面均能看
到许鞍华那份诚意与惯有的节制与朴
素。
环境光线的处理基本上是以自然
真实的光效为主;人物光效多用顶光
照明,对人物没有太多的雕琢与修饰。
在室外拍摄时,从电影一开始在
菜场买菜的一场戏里,导演就开始了
这种纪实光效的运用:桃在熙攘的
菜场买菜,多次roger带桃出老人
院散步透气,在街道、饭店门口,甚
至是下着雨的天气,导演也没有因为
光线不足而刻意补光。这样的处理方
式是许鞍华一直在坚持纪实拍摄的用
光方式,来增加了影片的真实与可信
性,从而在影片总体的基调上营造出
了些许忧伤与压抑。
在内景拍摄中,全片多以老人
院为内景作为实地拍摄的场景。当
roger去老人院看到排成一排的老人致运动员
沈阳的大学艰难的喝水,以及每个老人满脸皱纹
的脸时,导演对镜头的照明处理上没
有给予人脸清晰的能见度与修饰。老
人们迟暮之年无法与家人相守的境
况,在这样的光效处理下显得更加暗
淡、模糊,这种照明反而增强了影片
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除了光线,本片在摄影、彩、
构图方面也运用了明显的纪实处理方
式。
摄影机总是处在与人眼持平的位
置上,全部手持摄影,极少用长焦距
和广角镜头,让摄影机还原成人的眼
睛,保持着人与人的正常距离;摄影
机运动的节奏缓慢,场景多为局促的
室内环境,因此,摄影机在封闭的环
境里总是紧紧围绕着人物运动,却没
有过多的全景描绘;景别又多以中景
和近景系列的镜头为主,从构图上对
人物有压迫感。当桃第一次入住老
人院,一个人深夜蹒跚着去厕所,整
个老人院死气沉沉,偶尔冒出的呻吟
声让这份哀怨与孤独直指人心。摄影
机跟着桃缓慢的步伐,徐徐走进老
人院的过道、厕所、狭小的活动区,
后景几个泰然自若打太极的老人让整
个环境更加具有反差与深意。在整场
桃去厕所的戏里,影像营造了一种
老人般步履蹒跚的节奏,使得观众的
心理节奏无限延长。
以上这些视听上的处理方式继续
延续了许鞍华“天水围”系列的克制
与寂寞,浑然天成。这样的《桃》
不动声的关切着人生,以及那些以
各种姿态坚强活着面对孤独的老人。
没有煽情,细节具有水滴石穿的
力量
细节,这种在平常生活中的“戏
剧性”是最见导演功力的地方。如何
让电影好看,真正在这样平淡无奇的
故事中抓住观众、打动观众,无疑细
蛆虫养殖节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许鞍
华是最为见长的,在她的电影中处理
得非常合理与精巧。《桃》这个影
片就延续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靠细
节取胜的叙事方式,让我们在影片中
用桃那看似简单的一生,做饭、洗
衣、打扫、喂猫……每天重复琐碎的
李英爱主演的电视剧佣人生活让桃那般平凡不起眼,仿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4
《桃》:生死有时,情义永恒
佛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更重要的事等着她完成,也不会让人留心她的存在与消失。就是这样的桃,同样要经历生老病死,当桃中风、看牙,做手术,开始与衰老抗争时,对于坦然面对的桃来说,她心中的坚强支柱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她心中对主人家的情义与爱。桃的百宝箱里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她如数家珍的打开它,那自然而然喜形于的表情让主人roger动容。桃为一份情债活在世界上,当roger诚然接受自己是她干儿子的那一刻起,桃会心一笑,这份认同对平凡的桃来说,比任何金钱与地位都重要。
电影里多次出现桃出于本能,拒绝来自他人的关照,一句“没空就不要来了”与桃在院门口翘首期盼的样子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桃如同父母般的体谅与爱。老人院的老人们一个个如同桃一样,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孤独应对恐惧,将爱埋藏在心底。而院友们,也只是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而心中挂念的,永远是那个在外面打拼,不见人影的儿女。
另一场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儿伤心的抽泣,画面的左边则是三个老人悠闲的下着象棋,若无其事的吃喝。这样的画面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老人们对死亡这些事情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老、病、死就是那么稀松平常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当镜头随着女儿走出门口,画面定格在坐在一旁的桃若有所思的一张脸上,后景一直哭的老奶奶让整个画面的信息充满了层次。镜头片刻的停留之后果断终止,不想过分煽情,却让悲伤扑面而来。
除了这些,许鞍华还在片子当中关注着香港社会: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在面对这些看似棘手的现实问题,许鞍华仍然用一份从容的影像点
到为止,甚至是戏谑玩笑的方式将这
些丑陋面展示出来。没有刻板强势的
说教,只有克制冷静的“呈现”。
一场中秋节明星拿月饼去老人院
作秀的一场戏就是如此。老人院里的
老人们辛苦作秀之后,尝不到一口月
饼,一个老人要回去休息,被蔡姑娘
拦住说还有下一批,可见多么讽刺可
笑。秦沛扮演的坚叔也从一个戏谑的
角度来表达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照
和理解,着墨不多但栩栩如生。
影片就是这样,不做作,不夸
张,也不刻意的隐藏着。当我们看到
老人院生活的可怕时,许鞍华却又通
过电影来告诉你,其实老人也有他们
自己的尊严。上帝的平等其实仅存在
出生的一刻和死去的一刻,这之间的
平等从来就没有平等过。老人院里有
太多被儿女遗弃的孤寡老人,比如被
儿子忽略女儿痛斥的阿婆,肾病严重
尚且年轻的梅,气宇轩昂说着英文
的校长……他们都是老人院里一道道
风景。桃既是被注视的客体,也是
静观的主体。
许鞍华的电影语言虽然放弃了一
切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技术手段,更
多的采用一种纪录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中的诸多细节,但却在不经意中用构
图与取景上点到为止,仿佛不经意的
带过却让每个画面充满信息量。她关
注老人,关注这个繁杂的社会,关注
着现世的种种丑陋,却泰然回以一笑。
这是许鞍华参透人生过后的态度吗?
坚守人文关怀,甘做票房毒药
许鞍华坚守着香港电影这块阵
地,这样的题材又能给许鞍华带来些
什么吗?许鞍华用一份公益的心态在
做这部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为之
潸然泪下的观众们还能否甘愿将孤独
的老人弃之不问不管,还能否让身边
如同桃一样无私关怀我们的长辈们
寂寞老去?许鞍华带着这部《桃》,
震慑了威尼斯,也带去了一份来自香
港电影坚持到底的对电影艺术和对社
会的忠诚。在许鞍华的电影王国中,
抛开影像光怪陆离的绚丽光环,奉上
神坛的永远是一份诚意与坚持。许鞍
华如同桃一样,不说坚持,旦唯从
容。她拍富有市井气息的的香港电影,
她关注香港社会的草根阶层。相比于
老人院里的老人家,她和母亲租住在
香港,她也正在老去。“每个人身边
都有一个桃”,每个人在老去的那
一刻,又未尝不是另一个“桃”?
结语
电影《桃》成为第三十一届香
港金像奖的最大赢家。除了收获香港
电影人的敬意,该片在台湾和大陆同
样获得热烈的回应:摘取台湾金马奖
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三大奖项;
自3月份上映以来,以近亿元的票房
成绩超越了多部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影
片。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本土电影
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今天,《桃》带
给我们的,是一份给所有电影人、所
有喜爱她的观众最畅快的精神洗礼。
参考文献
〔1〕《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许乐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
〔2〕《香港电影的夜与雾》汤祯兆著,浙
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微言大义——对许鞍华<;天水围的
夜与雾>的双重解读》,朱庆颜,《文教资
料》2011年36期
〔4〕《许鞍华影片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蒋伟,《大众文艺》,2011年24期
〔5〕《映像“天水围”:许鞍华电影的跨
地想象与主体建构》张成杰,当代电影,
2011年12期
作者介绍
段祎,1980年8月生,山西太原人,重庆
大学电影学硕士,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
院讲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