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时间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化工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与实践
——以集美工业学校化工类专业建设为例辛芷蕾 照片
黄晓锋
(集美工业学校,福建厦门361022)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在结构、质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文章以集美工业学校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建设为例,从校企合作平台、一体化育人机制、双导师团队、信息资源开发及协同研究与服务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中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范例。范玮琪和黑人结婚照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l007-550X.2021.04.00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50X(2021)04-0015-05
1建设背景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政府以12条千亿产业链的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确定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旅游会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都市现代农业,以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力争到2020年其中10条产业链达到千亿规模,形成一批支撑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其中,生物医药及新材料包含在内,因此,厦门市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强劲的产业发展带来旺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厦门市人社局《2018年厦门市人才需求状况表》,未来五年,厦门市生物医药及新材料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将超过5万人。
然而,目前厦门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却非常突出。—是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厦门市仅有一所高职院校开设化工医药类专业,2所中职学校开设化工医药类专业,化工生物医药及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脱节,工学割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因此,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增强职业院校化工生物医药专业的社会吸引力,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解决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厦门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技
怎么注册号
收稿日期:2020-10-31
作者简介:黄晓锋(1977—),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E-mail:***************。
能人才储备十分必要。
但是,目前厦门市各职业院校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大多仍然采用“宽口径”“万精油”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变化和化工产品自身的技术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针对特定行业的专门人才,尤其是生物医药、新材料行业。因此,集美工业学校化工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基地和研发中心等途径,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实现化工生物医药专业的转型升级。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依托集美工业学校现代化工产业系,建立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新联盟”,以精准对接化工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链人才需求为着力点,校企共建“化工生物医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双导师培训基地”,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设置兼职教师特聘
岗,建立“双导师”人才储备库,探索校企员工双向互聘机制;校企共建“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开展专业对应产业链职业能力分析,开发集专业教学、培训及鉴定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联盟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共建“名师大师工作室”“化工生物医药产品联合研发实验室”“化工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组”“化工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基地”等协同研发与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的新成果,服务厦门地方产业发展。
2.2建设思路
坚持优势互补、服务企业、校企协同、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于厦门市化工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由学校牵头,选择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新联盟。通过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中心、双导师培养基地、协同创新工作组和联合研发实验室等平台,校企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双导师互培共聘、教学与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产品技术研发与社会培训等活动,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2.3建设内容
2.3.1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所编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精神,实施开放合作办学模式。在厦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福建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由集美工业学校牵头组织,面向厦门市化工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邀请厦门大学化工系、厦门三圈日化、联盛纸业等科研院校、知名企业组建校企合作新联盟,协同开展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制定三年校企合作工作规划、合作联盟章程及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如下校企合作新平台,统一协调开展校企合作具体工作。
⑴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中心
由牵头学校联合各单位,共同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中心。通过培训中心统筹协调各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整合校企资源,制定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组建联合培养班,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计划,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⑵建立双导师实践基地
联合11家单位,共同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双导师培训基地”。以厦门厦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提供保证;以厦门大学化工系为依托,建立“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为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提供保证;建立“双导师”人才
库,为校企人员互聘提供支撑。
冰箱冬天一般用几档最好⑶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
由牵头学校联合各单位,共同建立“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为学校和企业开展远程教学、在线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支撑,实现教学与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⑷建立协同创新工作组和联合研发实验室
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专业优秀教师与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化工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组”,开展技术革新与工艺改造,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厦门香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精细化工产品联合研发实验室”,与厦门柔丝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进行新产品研发。以学校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闽南香道大师工作室”等名师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传承技术技能、提供技术服务。
⑸丰富和拓展产业职教集团
吸纳项目合作学校和企业进入“福建化工职教集团”,进一步扩大职教集团规模,使集团内职业院校达到9家、企业25家、行业协会2家及科研单位3家。
依托职教集团校企联合制定产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共建“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展从业资格、技术技能提升、技能等级鉴定等培训活动;弓I企入校共建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面向社会提供环境分析检测服务。通过上述举措,拓展校企合作范围、深化校
企合作内容,实现产教融合。
2.3.1完善一体化育人机制
依托“化工生物医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中心”,与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⑴组建联合培养班,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统筹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突破校际界限,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组建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食品检验等专业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班3〜4个,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
⑵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联合设计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与合作企业沟通协商,校企共同设计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⑶校企联合实施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 人模式
制作贺卡的方法校企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入学后前三学期以学校教学为主,企业通过入校授课参与人才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学校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由企业逐步介入学校教学,到企业为主进行教学,再到学校补充企业教学的不足,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使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⑷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基于工作岗位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
2.3.3协同培养“双导师”团队
⑴建立校企双导师团队“互聘共培”的运行机制
以创新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制定《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实施方案》《校企互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校企人员“双岗双薪”制度。建立校企双主体绩效考核制度,对双导师团队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考核,从而建立校企双导师团队“互聘共培”的运行机制。
⑵依托双导师培养基地,实施师资协同培养
一是依托校企合作建立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年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选派6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每年不少于1个月,脱产挂职锻炼不低于半年。
二是依托校企共建的“兼职教师教学实践基地”,对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等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
在实施双导师培养过程中,探索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互助方式,即对缺乏职业教学技能、但有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的企业师傅与有学校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但实践技能欠缺的教师结对,共同开展教学与生产实践,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双导师”能力。
⑶建立“双导师”人才库,开展校企人员互聘
一是校企共同制定“双导师”能力标准,开展双导师认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低于20人的“双导师”人才库,
其中学校和企业各占50%。
二是建立双导师校企互聘机制,学校从人才库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其中课时量不少于专业技能课总课时的30%;企业聘请人才库中学校导师进行员工培训,承担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参与技术研发或者工艺革新。
三是加强校企互动,每年组织1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生产技术技能大赛、1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开展2次以上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校企员工整体素质提咼。
2.3.4协同开发信息化资源
一是由项目牵头学校建立学校与企业共享、学历教育与培训鉴定共用的“化工生物医药专业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
二是组织项目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覆盖制药技术、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食品检验等专业,包含PPT课件、微课、动画在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4个;立足以上4个专业建设“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等8门网络课程;以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药物制剂工、污水处理工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为基础,建立4个专业考试题库。实现远程教学、在线培训与技能鉴定。
三是探索利用企业生产现场情景开发教学资源的有效模式,联合相关企业建设“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数字
资源”,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员工与社会培训实境化。
2.3.5协同开展研发服务培训
⑴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培育技术团队
一是吸纳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专业优秀教师,与共同组建“化工生物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组”,开展技术革新与工艺改造,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或工艺革新项目。
二是与厦门香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精细化工产品联合研发实验室”,进行新产品研发,研发新产品1-2个,并申报专利。
三是由化工系部主任牵头,联合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组建工作站,为联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为社会提供环境检测服务。
四是由化工实训教师牵头,吸纳各校和各企业优秀人才,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传承化工生产技术、分析检验技术技能、师生员工技能竞赛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咨询。
五是企业在学校建立“方清化创新工作室”和“闽南香道创新工作室”,传承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
⑵充分利用厦门职工学堂,服务厦门经济发展
学校化工分析专业利用专业师资及装备优势,在全面保障校内专业教学和实训需求的同时面向社
会主动履行服务厦门区域经济的职责,主动承担厦门市总工会职工学堂培训项目,培训范围为全市在职职工,自2019年10月份职工学堂开设以来,已开设6个项目,共计10个班,共招收学员1500名。
4建设成效
一是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统筹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突破校际界限,组建专业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班,形成可复制、可共享、可借鉴、基于专业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的现代学徒制。
二是校企共建基于专业和产业链的研发服务平台。引企入校,建立“分析检测中心”“企业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有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服务;引校入企,建立“化工技术协同创新工作室”“药品研发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培育科技创新与研发团队,实现成果转化,产生较大效益。
三是创建厦门市化工生物医药环保专业校企合作示范项目。联合厦门市不同性质的院校和大中型知名企业,集合了不同类型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打造特明显的专业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是进一步完善“福建化工职教集团”建设。进一步扩大、拓展和丰富职教集团的内涵,为职业院校与
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11页)
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将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融入湖湘红文化,同时,建立实体的湖湘红文化教学中心,以实景教学的方式提升思政魅力。同时,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时,将湖湘红基因注入其中,使得专业课程建设也能处处彰显“湖湘红”。
4.3推动红实践,寓红元素于思政教育
充分发挥湖南红文化资源优势,带领广大学生前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革命先烈故居等进行实地教育,回顾湖湘先烈的奋斗历史,把“红”的种子植入学子头脑。在校园里广泛开展湖湘红文化艺术节、湖湘红精神论坛、湖湘红公益活动等,培养广大学生的红情感和家国情怀。
4.4优化校园环境,寓红文化于思政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不断积淀与淬炼,形成以史砺人、以景育人、以文化人的特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红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建立湖湘红文化长廊、湖湘革命人物雕塑、湖湘红
精神文化墙等,以物化的形式全方位展现湖湘红基因,同时,还可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利用广场中心道旗、宣传栏等宣扬校内道德标杆、模范人物等,让各类榜样汇集校园,使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和熏染。
参考文献:
[1]侯震.吉林省红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12):58-62.
[2]程程.当代大学生传承红精神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0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