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黎诺懿
《我只认识你》的观后感
错过了一次,终于在16年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来了一个电影里的跨年,可喜可贺。
之前被剧透了会哭得稀里哗啦,所以我做好了偷偷抹眼泪的准备,结果我并没有哭,不是没有被触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纪录片里的这对上海老夫妻太过熟悉,他们的上海话对白,他们虽然年老但对生活品质的讲究,平常生活中的一点点细节都似曾相识,就如同我身边的某些长辈,这才是上海人最平实的气质。他们的困难真实可见,他们的相濡以沫没有那么多甜蜜蜜的话语,也没有剧情化的高潮煽情,有的只是好好生活下去,互相支持陪伴着过下去的坚韧,于是就算这个说起来充满感动和悲凉,但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没有难受,为了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勇气,为了某一天我们也可能会面对的将来。
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因为《我只认识你》
在一个温柔的午后看完了这部温暖又有点忧伤的影片。像即将结束的倒春寒,我不知道这是春天还是冬天。
之前也参加过几次纪录片的放映会,多数时候都是失望大于期望。倒是这部影片出人意料
的得我欢心。 孙红雷点赞周扬青闺蜜喊话内容>金属乐队
客观的说,前1/3的内容有些松散,有点难以进入状态。记录下日常生活当然是最难的点,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么松散甚至无聊,甚至让人不耐烦。而我本身也是相当不耐烦的一个人,特别是对于老人。或者说从本身出发,我不耐烦于自己父母亲辈或者再老一辈的那种说话方式。哪怕是现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也不甚喜欢前1/3的内容。
影片进入到状态应该是从对于敬老院的选择与说服开始。所有的东西都便串联起来。
我相信导演拍摄的大量素材中可以有许多不同想法的剪辑思路。最后把目光聚集在了“爱情”与“阿尔兹海默症”上。非常遵从内心与聪明的选择。跟随了拍片的初衷,又产生了更深层次且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同样作为一个创作者,为导演感到快乐。庖丁解牛之后,影片整体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除了前面所说的“松散”的生活状态以外,一次次看到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太太对于先生的依赖,那种“我只认识你”的状态,就好似歌词里唱到的那样。
影片的调性,像是一部温暖的电影,自然而温婉、深情又克制。笑过之后总留下心里小小
的疙瘩。朋友的母亲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她在澳洲呆了多年之后最终放弃留下的希望,回到上海,承当起一局部照顾母亲的责任。因此了解一些阿尔兹海默症家庭的痛苦。带着对于友人与老先生的心疼,也开始担忧起自己年迈以后,生活会是怎样。而电影又非常友好的用最后片段里一组组金阳光的镜头,告诉我,生活,除了琐碎,依然唯美。
说实话,在进入敬老院之后,感受到了两位老人一些变化。我有些反对老人最终只能和老人呆在一起,那种状态很差。然而对于我本身,我不知道是否父母辈年迈之后,我能否常常用自己的相对年轻,去带给他们更多的年轻与活力。而非一老人最终彼此将银发缠绕,皱纹传染皱纹。
很喜欢影片里的几个细节。
老太太一次次梳着自己的头发,老先生的神情作派。他们是体面的一辈人,老上海人的态度,而面对彼此,顽皮可爱的很。
入住敬老院之前,外白渡桥连着上海地标的晨光空镜出现了好几次。体面的上海人离不开城市,离不开习以为常的家长里短忙里忙外的市井。这也是两位老人的矛盾与痛楚吧。
入住敬老院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出现的金温柔的暮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也许真的便只有他们两人了。
导演解释了为何影片结束于此。她善意的留给观众更多美好,美好的爱情与晚年。而据说,老太太也已经渐渐不再认识老先生了。可那毕竟是生活,就像松散的影片开头,让人烦躁。
言冰云为什么捅刀范闲 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比拟喜欢的纪录片。没有太大的野心,大多数观众都能轻松理解影片的内核,因为表达的足够精准。
对于自己以后的创作来说,也是个很好的范本,首先,野心不要太大。感谢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前一周,南方周末开专版讨论选择尊严死去的自由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人保有的尽孝之道必然不假思索地导向“生命至上”,然而,一个木然的躯干、一尊如泥的肉体还能给生者带来欢愉吗?这篇评论再现了欲死不能的事例,呼唤尊重个人在必要时选择非救治死亡的权力。然而如果换做是我,至亲面临如此生死抉择,救那么有一线生机,放那么定抱憾余生,这样的大责任,想想真比山重,任谁都难轻言放弃。
老冯面对患病十几年的味芳,已是力不从心。两个都是古来稀的老人,除了老伴和当年卢湾区教育总长的身份,味芳在阿尔兹海默症的侵蚀下仅存与4岁孩童等同的认知水平。老冯时常患病,但又必须时刻照顾味芳,儿子国外诸事不顺,不能时常回国照顾,已是万般无奈,几次搬去敬老院的尝试又不顺利。时光流走,老迈加重,早是不堪重负。当老冯自己挠着头,说真是头疼的时候,令观者心痛,却又只能暗自长叹。 川g是四川哪个城市的车牌号
樊昱君 影片结束后,我的内心充满矛盾。随行的朋友和另一位现场观影的人都有同样的境遇,他们在选择照顾的同时,都在问询什么是最恰当的方式。正如老冯,他完全可以在某个时刻选择离开味芳,让她一个人慢慢忘掉他,忘掉周遭,忘掉刚刚发生的一切。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最好的决定,恰如还生者一个尊严,两个人都得以解脱。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人性中最柔软的局部,婚姻,一个坚守一声的承诺,不曾有死别之忧,为何分开?这将是多么巨大的心理煎熬?生者不能相见,毋宁!当一个人,不管挚爱与否,当他/她在除你之外不认识任何人的时候,扪心自问,你能否一走了之?就算对方是一个陌生人,也很难硬下心来扭头就走,更何况四十几年夫妻相濡以沫!我现在明白,有时候,这无关乎尊严,而是关乎人性,关乎生者之间的怜悯、自我同类的关切,即便现实是如此残酷,如此痛心。
编剧冯都说,会把这部片子带给更多的人看,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当前尚无诊断工具、也尚无法治愈这个冷冰冰的事实面前,这样的片子带来的,不只是温情,更是希望。
某一个时刻开始,感觉中国青年一代的纪录片似乎总带着点“愤世嫉俗”的味道,仿佛这样的题材,才能给自己“出口转内销”打通一条路。当然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但即便如此,偶尔看到能心平气和拍电影、讲故事,单纯怀着善意与情怀拍出来的片子,才不至于唤起自己作为中国观众,对外乡电影本能的批评态度,《我只认识你》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当然她吃亏,或许也是题材原因。
发布评论